第8讲 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主要考查方式有:①直接考查,要求分析某一联(某句)诗句的情感;②对比分析,考查两篇诗歌情感的不同;③隐性考查,通过诗歌内容、写作手法等推断、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几乎每一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都会涉及对思想情感的赏析。
借助提示诗歌情感的关键词,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找出“情语”,是最准确、快捷的路径。这些“情语”有哪些呢?
①直接标明情感的词语。如“喜”“愁”“悲”等字眼。
②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字眼,它们委婉地提示情感。③描摹色彩、形态的词,提示了情感内涵,如“绿”“红”等暖色调词,表明心情愉悦。“白”“黄”等冷色调词,暗示心情伤感。不过,这些词语所标明的乐景有时会反衬哀情。④典故词语暗示深刻复杂的情感。⑤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时间词:春(含生机或暮春伤春)、秋(常见悲秋)、西风(秋风,含愁情),节日(向往团圆),夜(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有所思)。地点词:塞外(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他乡(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之地(仕途坎坷之意)。
典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
典例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
B.颔联选取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
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
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答:
技法点拨
1.知人论世。对人物的身份、经历进行分析,包括诗人自己和诗中描述的对象。诗人的情感一定要含有诗人对描述对象的情感态度,并且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句;描述对象的情感一定要立足诗的关键点,如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细节。如【典例1】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作为山水田园诗人,诗人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直接显露的就是对其的赞美和向往,又因为这是友人将要观赏游览到的,诗人自然含有羡慕的情感。从友人的角度分析,因为要去任职,所以要恪尽职守,有所作为,从诗人的角度看,这应该是诗人期许的内容。
2.借景观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情感的类别和深浅。多数景与情有相似性,当然少数也有乐景衬哀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
3.咏物传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舟、长亭、灞陵、柳岸、镜,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高洁超俗的品行。
4.缘事析情。①据“事”探“情”。考生要根据“事”的属性,探究“情”的类别。通常情况下,“事”喜则“情”喜,“事”悲则“情”悲。②按“点”索“技”。如果选的“点”与“点”之间有对比度,那就用了衬托、铺垫或者对比等表达技巧;如果叙述中还穿插了评论,那就是述评结合。③“细”中见“奇”。考生要抓住叙事中的细节去窥探诗人丰富的情感,欣赏其与众不同的奇特效果。
5.典故抒情。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首先需要增加积累,尤其是熟悉、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其次是将典故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同时,要特别注意典故的正用和反用。如【典例1】中的典故就是正用。
6.时空显情。①一定要分清是现实还是往昔,或者是设想将来。②分清是此地诗人自己面对的景象还是另一个地方友人面对的景象,即分清景象的虚实。如【典例1】,诗歌中所描写的情景,是诗人畅想友人将要面对的,诗人自然含有羡慕和勉励之情。③分析情感的变化,尤其要注意表现时空变化的词语。如【典例2】,“经行处”“静渚”“闲门”“松色”“随山”“水源”这些词语都表明诗人“寻”的地点的变化,其情感变化也要沿着诗人的脚步进行分析。
7.题材明情。结合诗歌题材了解惯常表达的情感,并利用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来推测作者的情感。如送别诗,常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关切、安慰、担忧、勉励等情感,而【典例1】《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色是优美的,叙述的事件是美好的,所以整首诗没有不舍和担忧,而是勉励。
8.词语定情。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大都起到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如【典例2】中的“闲”,冲淡了来访不遇的惆怅。
第8讲 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
典例1 解析:(1)A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2)解答此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丰富的情感”——有哪些,“如何表现”——用了哪些技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首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答案:(1)A
(2)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典例2 解析:(1)B项,“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分析错误。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的。门“闲”,寻而不遇,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这里的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充满了静穆淡逸的氛围。(2)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其情感变化可追随诗人的行走路线去梳理。(首联)诗人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履痕屐齿给来访的诗人带来希望和猜想,这时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颔联)然而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诗人怅然心绪油然而生。但渚“静”门“闲”,来访的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平静、恬然。(颈联)以景带叙,一路景观,随山转折,缘山探源,林空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引人神游,启发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别有趣味。(尾联)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答案:(1)B
(2)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