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备课】2013-201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优质课件:第六章 生态系统(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榜备课】2013-201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优质课件:第六章 生态系统(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4-03 15:12:39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1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六章 生态系统2“一山难容二虎”该如何理解?思考:3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2.能运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判断生物数量的关系,并能比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知道生物放大现象;
4.会判断生物的营养级,并了解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4一、生态系统概念: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
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6【警示钟】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易错点提醒
(1)植物不都是生产者,有些植物是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槲寄生,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不都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有些营自养生活的细菌,如硝化细菌也属于生产者。
(3)微生物不都是分解者,有些微生物营自养生活,为生产者。
(4)分解者不都是微生物,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都属于分解者。7【例】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按营养功能分,它属于
(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应明确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D。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种类很多,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营腐生生活,为分解者;有些营自养生活,为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 8二、食物链和生物放大(1)概念: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单方向的营养关系。1.食物链9(2)示例:三叶草蜗牛鸫雀鹰10特别提醒 1食物链包括三种类型:
捕食食物链、寄生链和腐食食物链。
①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②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的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③寄生链是有寄生生物参与的食物链。
陆地生态系统多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多以捕食食物链为主。112.生物放大 (1)含义:某些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许多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都有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 (2)危害:对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12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是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1314三、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15特别提醒 21.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
2.对于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可能是不固定的;
3.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的种类而非数量。16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1.营养级
(1)含义: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2)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172.生态金字塔18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按营养级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19食物链食物网营养
结构生态金字塔营养级概念及类型生物放大概念功能201.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B212.如图可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C2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
B.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生物
D.是食物链中最高的一个营养级C234.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
A.自养生物→食草动物→异养生物
B.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C.异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D.自养生物→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B245.如图是一简单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 ___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25(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
A.海鸟 B.水绵
C.水藻 D.腐生细菌、真菌
(4)若所有的海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期内大鱼数目
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
(5)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则下列哪一项会随着发生( )
A.水藻大量增多 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海鸟的数目减少 D.甲壳类的数目增多26答案:(1)3
(2)淡水虾、小鱼、海鸟 竞争 捕食
(3)D
(4)增多 减少 减少
(5)A27在今天的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课件26张PPT。1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思考】 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1. 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 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3. 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4. 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3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描述能量流动的特点。(重、难点)
2.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重点)
3.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含义5(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哪里来?(2)能量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生态系统?【思考】6能量沿着一个食物链流动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生产者(植物)呼吸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呼吸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呼吸分 解 者……呼吸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1.图中的箭头有哪些含义?
2.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有哪些去路?【思考】呼吸8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1)能量流动的起点(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4)能量的散失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2.过程及特点9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3.5%20%111 cal/(cm2·a)3.0肉食动物 3.0植食
动物
15.015.00.5分解者
3.0 微量呼吸作用
23.04.51.8生产者
111.0
cal/(cm2·a)未固定
118761cal/(cm2·a)辐射能
118872cal/(cm2·a) 71.2总计:29.3总计:3.5总计:78.210【警示钟】
摄入≠同化
消费者以上一营养级生物为食,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并没有完全传递到该营养级,食物中的有机物有一部分被消化吸收,进入摄食者体内,这部分能量称为被同化的能量,传递到了消费者所在的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有机物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部分有机物没有流入该营养级,而是传给了分解者。11【例】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12(1)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获得的最低能量值是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锐减或丧失。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鹰所占据的营养级不同,所获得的能量也不同。13【解析】(1)图中食物网表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而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生产者同时存在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14(2)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能量应是食物链最长的,即草→鼠→蛇→鹰,10 000×10%×10%
×10%=10 kJ。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那么鼠传递给鹰的能量将增多,所以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多。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会造成原生态系统的紊乱,导致草原的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答案:(1)分解者
(2)10 增多 多样性15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过程生产者中的有机物的无机物
无机环境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作用)2.特点(1)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2)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可以重复利用。163.类型: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1)水循环17(2)碳循环①循环过程18②形式:a.CO2(生物到无机环境)。有机物(生物到生物)。
b.主要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c.海洋的作用。③碳循环平衡失调因为人类能源消费而向大气中排放CO2,破坏了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CO2交换的平衡,导致大气中CO2含量的持续增加。19【思考】(1)碳在大气圈和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2)CO2如何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3)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碳如何沿着食物链传给下一个营养级?(4)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什么途径回归大气圈?(5)大气中CO2的含量为什么持续增加?CO2、有机物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通过捕食关系主要是呼吸作用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20(3)氮循环2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22能


动物


环二者关系:去向特点呼吸消耗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分解者分解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水的全球循环碳的全球循环氮的全球循环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
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231.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贮存能量最多的
成分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A242.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 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 a = b + c B. a > b + c
C. a < b + c D. c = a + bB253.图中所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则A、B、C、D、E分别代表

1、2、3分别代表 。123生产者、分解者、CO2、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捕食26黎明的曙光对暗夜是彻底的决裂,对彩霞是伟大的奠基。课件20张PPT。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
和生物量 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小到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到大到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鲸。对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研究也要遵循基本的生态学原理。从生物量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金字塔状结构。 思考:
1.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来源是什么?
2.为什么越高的营养级生物量越低?1.能运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分析生产量,包括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2.知道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一、初级生产量
1.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包括总初级生产量(GP)和净初级生产量(NP)。
GP = NP + R(呼吸)。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2.8×106J
叶绿体2.来源:太阳能
3.固定场所:叶绿体
4.单位:g/(m2 ? a)或J/(m2 ? a)
5.作用: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也就不会有生态系统。6.净初级生产量(用NP表示):
(1)概念:总初级生产量(用GP表示)去掉呼吸消耗(用R表示),剩下的为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2)净初级生产量的比较:
陆地>海洋
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与温度和雨量有关)【警示钟】
初级生产量的特点
(1)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总来源,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也就没有生态系统。
(2)初级生产量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差别很大,主要与光照、温度、水、二氧化碳和矿质营养等因素有关。【例】下列有关初级生产量和净生产量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为初级生产量
B.净初级生产量加上呼吸消耗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
C.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大于陆地
D.陆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海洋
【解题关键】突破口:陆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海洋,次级生产量小于海洋。【解析】选D。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海洋年净初级生产量(NP)只有陆地的一半,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总初级生产量等于净初级生产量加上呼吸消耗量。二、生物量
1.概念:净生产量(NP)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2.单位:g/m2或J/m2。
3.变化:三、次级生产量
1.概念: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
2.来源:生产者。
3.制造者:所有异养生物。
4.单位: g/(m2 ? a)或J/(m2 ? a) 。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5.小提示
(1)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次级生产量是异养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储存能量。
(2)海洋净初级生产量(NP)只有陆地的一半,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三倍多,原因是海洋中植食动物对藻类的利用率特别高,是陆地动物利用植物效率的五倍。生产量生物量1.在一次生态系统调查中,生物爱好者发现某苔
原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0,这表明该生态
系统的生物量( )
A.增加 B.先减少,后增加
C.减少 D.保持不变 C2.如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产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C3.下列有关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说法错误的
是( )
A.当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量
时,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B.当净初级生产量大于零时,生物量增加
C.当净初级生产量等于零时,生物量不变
D.当净初级生产量小于零时,生物量减少
【解析】选A。净初级生产量等于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故当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量时,生物量呈减少趋势。4.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B.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
的过程属于同化作用
C.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对立统
一的
【解析】选C。同化作用是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课件25张PPT。1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2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学生分析】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 4【讲述】看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这个人工生态系统最终会因为对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进而毁灭。
【设疑】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 51.说出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重、难点)
2.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态的措施。
3.联系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6一、稳态结构功能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物质循环非生物环境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内部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生态系统7 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
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8兔数量增加兔数量下降植物减少植物增多兔吃植物量增加兔吃植物量减少兔食物增加兔因饥饿死亡负反馈调节讨论: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9负反馈调节: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10正反馈调节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大量死亡死鱼腐烂(+)11【点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靠负反馈,
负反馈产生的调节作用是抑制最初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抑制或减弱对系统的最终破坏影响;正反馈是使最初的影响作用得到加强,往往使系统更加远离稳态。 12【设疑】
1.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吗?营养结构如何?2.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如何?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图片13二、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1.自然条件下
发展方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达到稳态2.发展局限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14【例】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15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
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
B.图A中甲、乙、丙三者构成的食物链是“乙→甲→
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
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图B是正反馈16【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负反馈对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起主要作用,正反馈往往导致稳态的破坏更严重。
【解析】选C。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为“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图B为正反馈调节机制,它会使生态系统远离原有的稳态。17三、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稳态人类活动除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18【资料分析】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以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19【思考讨论】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20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21稳态:负反馈正反馈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自我调节功能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22B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由于食
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23CD2.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害虫能力差
C.营养结构简单 D.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3. 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功能最强的是
( )
A. 水稻田 B. 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 热带雨林24D4. 下列哪种方法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 减少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D. 增加生物的种类25人生的途程是遥远的,只要双脚不息地前行,道路就会向远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