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云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悲愤。
B.诗歌中的“冰”、“雪”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C.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D.诗歌表达情感激荡起伏,有苦闷迷惘,有积极乐观。
二、课内阅读
(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选文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5.选文中作者以自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亲身经历为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课外阅读
(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袭誉,字茂实,为人严悫①,以威肃闻。居家俭,厚于宗亲,禄禀②随多少散之。以余资写书,罢扬州,书遂数十载。尝谓子孙曰:“吾性不喜财,遂至困乏。然负京有赐田十数顷,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书,力读可进求宦。吾殁后,能勤此,无资于人矣。”
——《新唐书 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悫(què):诚实;谨慎。②禄禀:用作官俸的粟米,官俸。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以余资写书( ) (2)足以食( )
7.下列对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可以仰仗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十几顷田地。
B.然而依靠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十几顷田地。
C.这样辜负了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十几顷田地。
D.但是依靠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几十顷田地。
8.李袭誉“不喜财”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从文中看,“无资于人”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0·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大中①中,王式为晋州刺史。会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时特峨胡②亦饥,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曰:“晋州刺史当避之!”以善最③称。
②徙安南④都护,蛮兵入掠,式使译者开谕。一昔去,谢曰:“我自缚叛者,非为寇也。”初,安南数有变,相率夜围城。式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⑤交发,叛者走。翌日,尽捕斩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大中:年号。②特峨胡:少数民族。③善最:指优异的政绩。④安南:古代地名。⑤旝(kuài):作战时用的一种发石器械。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会河曲大歉( ) (2)谢曰( )
10.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拉着家僮登上城墙要求让步。
B.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率领家僮背靠城墙斥责反叛者。
C.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
D.王式慢慢披上盔甲,拉着家僮凭借城墙地势要求让步。
11.从第①段看,王式“以善最称”表现为______和______。从第②段王式对蛮兵和叛者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他______的特点。
(2021·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生①自海外②还至赣上,寓居水南,日过郡城,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
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幸见语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③而散。
【注释】①先生:即苏东坡。②海外:海南岛。③忻(xīn)跃:欢欣鼓舞。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寓居水南( )
(2)及归(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
B.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有人想要写斋名、佛偈的告诉我吧。
C.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斋名或佛偈。
D.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或者可以直接告诉我斋名及佛偈。
14.选文第一段记叙了______一事,体现出苏东坡_____的为人特点;第二段详写好事者的一系列行为,从侧面体现出苏东坡_________的才能。
(2021·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①,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②,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
【注】①城堞:城上的矮墙。②受赇(qiú)鬻漱:受贿枉法。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每伐巨木为栅( )
(2)西南夷市马入官( )
16.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B.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C.(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D.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17.刘随面对“军无城堞”的困境想到了___________的方法(请用6个字概括),体现了他_________、治理有方的特点;刘随面对转运使的“托令”选择“不从”,体现了他_________特点。
四、对比阅读
(2020·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8.甲乙两文作者同处北宋时代。甲文作者是____。乙文作者是欧阳修,选段出自课文《____》。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运用了典故。
B.甲乙两文中都有“酣”字,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C.甲文比乙文更直接地抒发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D.甲文写“出猎”,乙文写“出游”,都重在表现游玩之乐。
21.甲文抒写词人______的豪情壮志,乙文表现作者______的旷达情怀。
(2021·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2.【甲】文选自于儒家经典《________》;【乙】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
24.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______。【甲】文借他们揭示__________的道理;【乙】诗借历史人物的典故体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5.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希望君王了解国家应如何培养人才。
B.【甲】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C.【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D.【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焦虑急迫的心理。
(2021·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6.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乙文选自儒家经典《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29.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_________的关系,论述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
(2022·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0.【甲】文选自课文《 》。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子何恃而往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3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话题 人物 态度 理由
甲文 移山 智叟 反对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 坚持 (4)
乙文 (1) 富僧 (2) (5)
贫僧 (3) 一瓶一钵足矣
34.【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相似的道理: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高高的帆 2.C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结合整句诗的意思,“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云帆:高高的船帆。
2.C. “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错误,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故选C。
3. 清 袁枚 4.其余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5. 年少时借书用心读做官 后有书不读书 非借不能读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袁枚。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祖父:古今异义词,祖父和父亲。无论:不要说,不必说。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段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点睛】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6. (1)多余的 (2)足够 7.B 8. 禄禀随多少散之 勤劳耕作 努力读书
【解析】6.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两个词解释都不难,直译即可。余:多余的。足:足够。
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根据关键词:然:然而。负:依靠。十数:十几。故选B合适。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禄禀随多少散之”按人口多少将俸禄散发给他们。可见其“不喜财”。根据李袭誉的告诫“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书,力读可进求宦”可知“勤劳耕作”“努力读书”是“无资于人”的基础。
【点睛】参考译文:李袭誉,字茂实,为人正直诚实,以威严闻名。持家简朴,对宗族亲属照顾十分优厚,按人口多少将俸禄散发给他们。用剩下的钱请人抄书,罢任扬州时,书籍多得要用数辆车子装载。他曾对子孙说:"我秉性不爱财物,因此以至贫乏。但仰仗京城有赐田十顷,可以耕种,足够食用;在河内有千棵桑树,务桑可以穿衣;在江都有书籍,努力攻读可以进身求官。我死后,能勤于这三件事,就不用求助他人了。
9. (1)恰好,正遇上 (2)道歉 10.C 11. 体恤灾民 戒备森严 治理边疆因时制宜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会河曲大歉”意思是:正遇上河曲严重歉收。由此可判断:会,正遇上。
(2)“谢曰”意思是:道歉说。由此可判断:谢,道歉。
点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语:徐,慢慢地;被,同“披”穿、戴;引,率领;乘,登上;责让,斥责。句意为: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段,善最:指优异的政绩,在第①段找到表现王式政绩的语句即可。根据“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可看出他非常体恤灾民,根据“特峨胡亦饥,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可看出他守城时戒备森严。
②段,“蛮兵入掠”时,王式的做法是“使译者开谕”,尽量的不引起战争。对于背叛者,王式的做法是“翌日,尽捕斩之”,属于非常严厉的惩罚,可以看出王式治理边疆时,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办法。
出处:《新唐书》
参考译文:
大中年间,王式任晋州刺史,正遇上河曲严重歉收,百姓流亡迁徙,别的州都不接纳,唯独王式慰劳赈济他们,救活了数千人。当时特峨胡也遭遇饥荒,准备进犯汾、浍,听说王式戒备森严,不敢经过他的辖境,说:“晋州刺史,我们应避开他!”王式以政绩优异著称。
后来王式被调任为安南都护,蛮兵入侵锦田步,王式派翻译开导晓谕,蛮兵一天之中就离开了,并道歉说:“我们是在追捕叛乱的獠人,不是来侵犯的。”当初,安南多次出现叛乱,夜间一起来围城,王式慢慢穿上甲衣,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他们,这时弓箭石头一起发射,叛乱的人逃去。第二天,抓住叛乱的人全部杀了。
12. 居住 返回 13.A 14. 苏轼随身携带药囊,给生病的百姓发药、开方 乐于助人/热心/善良 书法精妙
【详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苏轼)居住在水南。居,居住。
②句意:等到大家回去的时候。归,回去。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句中的重要词语有:恐,恐怕;书,写;竟纸,所有纸张;或,或者。正确翻译应为: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故选A。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二空:结合第一段中“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可知,苏轼总要带一个药囊,遇见有病的人,就给他发药,并开药方给他看。体现了苏东坡为人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三空: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在文中找到苏东坡侧面描写的句子分析。结合第二段“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而散”分析,人们关注苏东坡的行踪,千方百计想要他的字画,得到字画后,都满足而归。这从侧面表现了苏东坡书法之精妙。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从海南岛回来到赣上,住在水南,每次过郡城时,总要带一个药囊,遇见有病的人,就给他发药,并开药方给他看。
每到寺观这样的地方,好事的人以及僧人道士们,凡是想得到苏轼字画的,定预先就打听好了他的行程,在他将去的寺观准备下了很多好,并在纸的下面写好了自己名字,堆积在案子上,恭敬地等候。苏轼见面一笑,也不详细询问,提笔挥酒,将作品按上面的名字送人。到了傍晚,书东坡写得疲倦了,有时案上(没写完)的纸还很多,就笑着说:“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等到大家回去的时候,人人都有收获,高兴地散去。
15. (1)砍伐 (2)卖 16.C 17. 植杨柳做限界/矮墙 体恤百姓) 刚正不阿/正直/不畏权贵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伐,砍伐。
②句意: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市,卖。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句中要注意主语的判断,此处“西南夷人”应为主语,要注意省略句的补充。重点词:苦,苦于;绳,法规;按,查办、抑制。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细节分析。根据“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可知,刘随采用的办法是:用种植杨柳做限界减少民力的耗费。提炼为6个字“植杨柳做限界”。由此可以看出他体恤百姓、治理有方的。根据“属县令受赇鬻漱,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可知,他处理了县令受贿枉法的事,没有接受贿赂,体现了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特点。
【点睛】译文: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因为考中进士,做了永康军判官。永康军原来没有城墙,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非常耗费民力。刘随于是下令在周围种植杨柳几十万株,使它们相连接,当作限界,百姓于是能不再受打扰。所属县令受贿枉法,转运使李士衡向刘随求情,刘随没有答应。李士衡十分恼怒,就上奏说刘随做官苛刻,不能从政做官,刘随被免职还乡,不能调任。当初,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离职后,几百个夷人特此前来询问转运使说:“我们的刘大人到哪里去了?”朝廷得知此事,刘随才得调任。
18. 苏轼 醉翁亭记 19.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0.C 21. 渴望报效朝廷(杀敌卫国) 与民同乐
【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乙文出自《醉翁亭记》,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语: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休,休息;于,在。句意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甲文“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典故,乙文没有运用典故;
B.“酒酣胸胆尚开张”意思是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酣,是畅饮之意;“宴酣之乐”意思是宴会喝酒的乐趣,酣,也是喝酒、畅饮之意,两者表达的意思一样;
D. 甲文的出猎,作者充满豪气,表达了作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不是游玩之乐;乙文写的是游玩之乐,与民同乐;
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甲文作者苏轼当时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通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看出他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通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他渴望射杀侵略者、报效国家的豪情。乙文作者欧阳修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甲
出处:《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参考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乙
出处:《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2. 孟子 李白 23.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24. 经历磨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逆境能够造就人才) 渴望有所作为,乐观向上。 25.B
【解析】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行路难》作者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以下重点词语。恒:经常。过:犯错误。改:改正。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甲文作者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乙文所引用的典故“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也是历经磨难后有所成就。所以,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经历磨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2)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的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典故,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5.A.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是要证明逆境出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最终要表现李白虽然遭遇了艰难险阻,但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D.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迷茫的心理,并非焦虑急迫。
故选B。
【点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6. 刘禹锡 礼记 27.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8.D 29. 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教与学 教学相长
【分析】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
27.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斯,这;陋,简陋;惟,只;德馨,品德好。
2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A.乙文没有采用典故;
B. 甲乙两文的标题没有点明主旨。甲文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论点是“教学相长”
C.乙文没有采用描写、抒情表达方式;
D.正确。《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虽有嘉肴》,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故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故选D。
29.本题是对文章中心的考查。《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以及作者乐观豁达的态度。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甲文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教与学的关系阐述学习是无止尽的,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实践人们才能明白自身知识的不足,才会不断学习进步。因此,教育别人也能增加自己的学问,教育学是互相促进的。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0.愚公移山 31. 阻止 依赖、凭仗 32.你也太不聪明了。 33.(1)去南海/以一瓶一钵去南海/之南海(2)质疑/反对(3)坚持(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34.只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3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北山愚公长息曰”可知,选文出自《愚公移山》。
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止:阻止;
(2)句意为:您凭借着什么去呢?恃:依赖、凭仗。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 甚:过分。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主谓倒装句。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乙文”和“人物”是“富僧”“贫僧”的提示,找到乙文“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可知“话题”是“之南海”(或去南海、以一瓶一钵去南海);
(2)根据题干“富僧”的提示,找到“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可知,“态度”是质疑(或反对);
(3)根据题干“贫僧”的提示,找到“吾一瓶一钵足矣”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可知,“态度”是坚持;
(4)根据“人物”是“愚公”,“态度”是“坚持”,找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根据“人物”是“富僧”,“态度”是“质疑”,找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可知“理由”是“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34.本题考查寓意理解。
根据【甲】“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和【乙】“吾一瓶一钵足矣”“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可知,愚公和贫僧都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最后取得了成功,告诉我们:只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