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西青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7 20:4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西青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0·天津西青·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曹刿论战》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有/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其真无马邪
3.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例子,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了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020·天津西青·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卖油翁》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多谋善断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手不释卷
C.惟手熟尔 深思熟虑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之不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睨之久而不去 已而之细柳军
C.而钱不湿 何苦而不平 D.以钱覆其口 其业有不精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2021·天津西青·统考一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交亡以应。
操坨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B.杂然相许 许:赞同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厝朔东 庴:放置
8.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出入之迂也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甚矣,汝之不惠 D.汝心之固
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B.文章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C.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愚公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D.文章最后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二山,这是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说明愚公好心有好报。
(2021·天津西青·统考二模)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已,曰奉壹。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源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11.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1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2022·天津西青·统考二模)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 B.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全面 D.请循其本 循:追溯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具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之不知鱼之乐 D.我知之濠上也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庄子与惠子两位辩论高手,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游玩,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
B.庄子坚持认为 “出游从容”的鲦鱼很快乐,其实也就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选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交代故事背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D.选文中,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两人话锋强硬,咄咄逼人,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轻松与闲适。
16.(2022·天津西青·统考一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2020·天津西青·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小石潭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或翻卷)
B.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的样子
C.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狗牙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8.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文章写景角度巧妙,寥寥几笔,直接写出潭中游鱼的形态、姿态,正面写水,直接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2021·天津西青·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高兴)
21.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决定给谁使用。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2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D.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本文详细记述了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情况,略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伐:攻打/伐:砍伐;
B.相同,均为“类”之意;
C.不同,师:军队/师:老师;
D.不同,故:原因/故:旧的知识;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A.以:介词,凭借\副词,以致;
B.则:介词,就\介词,就;
C.之:代词,他\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D.其,代词,他们的\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对于战争的经过,并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有提及,比如“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等。故选D。
【点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4.C 5.D 6.D
【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擅长/擅长;
B.放下/放下;
C.熟练/仔细;
D.放置/放置;
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凭借/把;
B.代词/动词,到,往;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D.代词/代词;
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这两件事在文章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该文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故“类比”说法判断错误,寓意判断错误,故D错误,选D。
【点睛】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7.A 8.C 9.D
【分析】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路途阻塞。惩:苦于。故选A。
8.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C.惠,同“慧”,聪明。故选C。
9.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这是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说明愚公好心有好报”表述有误。文章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二山,目的是表现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故选D。
【点睛】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用簸箕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10.A 11.B 12.C
【分析】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故句子翻译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故选A。
11.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赏析。B.有误。文中第一、二段是描写发现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描写,写了潭中的水、石、树、鱼,这些都是作者近观所看到的,然后“潭西南而望”,这是 “远望”小潭的水源,采用由近及远的顺序,不是由远及近的顺序,故B错误。
12.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C.有误。作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之感并没有随之而去,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的凄清环境触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落寞、凄苦忧伤的感情。故C错误。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3.C 14.D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C.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肯定(是这样)。故选C。
14.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
A.助词,的;
B.助词,的;
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代词,这件事;
故选D。
1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惠子与庄子两人的对话轻松风趣,并不给人“话锋强硬,咄咄逼人”之感,所谓的辩论,只是朋友之间的一场闲谈,轻松闲适,并不拘泥于谁胜谁负。故选D。
【点睛】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6.(1)D
(2)B
(3)B
【解析】(1)
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节奏。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朗读节奏。
D.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根据句意,正确的诵读节奏应为:此之谓/失其本心。
故选D。
(2)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不正确;句子的意思是: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
C.不正确;句子的意思是: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于:比;
D.不正确;句子的意思是: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故选B。
(3)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不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
C.不正确,“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的事例是从正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不正确,“宫室之美”是指住宅的华丽,“妻妾之奉”指妻妾的侍奉,都是指自家方面;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7.C 18.D 19.C
【解析】17.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犬牙”是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不是名词“狗牙”。故答案为C。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是“因为”;A项中“以”是“介词,把”;B项中的“以”是“表顺承”;C项中的“以”是“来”;D项中的“以”是“因为”。故选D。
19.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依据文章第2段,正面写出了游鱼的活泼,侧面衬托了水的清澈。故C项“正面写水,直接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20.D 21.A 22.D
【解析】20.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赐福”,不是“高兴”。故答案为D。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的意思是: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专”是“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不是“独自决定给谁使用”。故答案为A。
2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本文详细叙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了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情况,这样突出了曹刿的“远谋”。所以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