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7 20: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0·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澈,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思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亲身耕种) B.后值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C.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D.察纳雅言(文雅的语言)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深入不毛 D.兴复汉室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B.作者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奖率三军”“庶竭驽钝”。
D.全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021·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卑鄙) B.弗敢加也(虚夸、夸大)
C.虽不能察(明察) D.一鼓作气(鼓起)
5.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小大之狱
C.公与之乘 D.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在曹刿提出“何以战”之后,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
B.文章运用对比写法,以曾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祖国的政治热忱。将曹刿与鲁庄公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C.第③段论述取胜原因,表现了曹刿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
D.本文以叙事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对人物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论战”的内容。
(2021·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而且) 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C.寒暑易节(更替) D.惧其不已也(停止 )
8.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毕力平险 B.始一反焉
C.汝之不惠 D.无陇断焉
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C.选文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D.选文最后写天帝的恐惧心理和“操蛇之神”被智叟的诚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革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担忧)
C.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1.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确立了本文“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②段通过讲述“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举例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曾有过善良的品性。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做法。
(2022·天津东丽·二模)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B.悉如外人(全,都) C.便要还家(要求) D.诣太守(拜访)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B.落英缤纷
C.阡陌交通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
B.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先写田园风光,接着写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由近及远,步步深入。
C.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热情淳朴。
D.本文以冲淡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
(2020·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B.援疑质理 (询问)
C.俟其欣悦 (等待)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子)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媵人持汤沃灌
C.录毕,走送之
D.益慕圣贤之道
1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嗜学”而“家贫”,所以只能求借于藏书之家,由此写出了读书之艰难。
B.“未尝稍降辞色”描写了老师的言辞、态度很严肃,这里写老师严厉的态度是为了反衬作者求师的恳切。
C.选文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以同舍生的“若神人”与自己的“媪袍敝衣”作比较,突出了作者的寒酸,也表明了作者的自惭形秽。
D.作者通过自述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德业双修,有所成就。
(2020·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日:“是满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往之女家(同“汝”,你)
C.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D.与民由之(由于)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B.戒之曰
C.独行其道
D.贫贱不能移
2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察纳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故选D。
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古今异义的理解。
A.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B.询问;
C.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D.振兴光复;
故选A。
3.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故选C。
【点睛】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查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4.A 5.B 6.D
【分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A.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鄙陋,目光短浅。故选A。
5.A.指代“齐师伐我,公将战”这件事; B. 结构助词,的;C. 指代曹刿;D.指代齐师;故选B。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从段落篇幅来看,第一段战前论述详写,第二段战中指挥详写,第三段战后分析详写;故本文详细描写了人物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突出了“论战”的内容。故选D。
【点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7.A 8.A 9.D
【分析】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且:将近。不是“而且”。故选A。
8.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B.“反”通“返”,返回;C.“惠”通“慧”,聪明;D.“陇”通“垄”,高冈山地;故选A。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可知,恐惧的是“操蛇之神”,感动的是“天帝”。故D项“写天帝的恐惧心理和‘操蛇之神’被智叟的诚心所感动”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10.B 11.D 12.C
【解析】10.A. 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选项正确;
B. 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选项错误;
C. 句意: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丧:丧失。选项正确;
D. 句意: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选项正确;
故选B。
11.A. 句意: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辩,同“辨”辨别;
B. 句意: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
C. 句意: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D. 句意:如今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此句中没有通假字;
故选D。
12.C. “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而没有丢失它们,“他们曾有过善良的品性”表述不严密;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13.C 14.B 15.B
【解析】13.C.句意:就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故选C。
14.A.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B.古今同义,繁多的样子;
C.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D.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故选B。
15.B.“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及近。渔人所见田园风光,是他在远处尚未进入桃源时所见。写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渔人进入桃源后所见。故选B。
【点睛】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16.D 17.D 18.C
【解析】16.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通“披”,是“穿”的意思,不是“被子”。故答案为D。
17.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的掌握。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古义是“借”,今义与“真”相反。B.“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加水煮出的汁液”。C.“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两脚交互向前迈动”。D.“益慕圣贤之道”中的“慕”古今义都是“仰慕”的意思。据此,答案为D。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略无慕艳意”可知,C项“突出了作者的寒酸,也表明了作者的自惭形秽”的理解是错误的。文章第②自然段,作者把自己的“媪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若神人”进行对比,突出了表达作者的安于清贫,不慕富贵。由于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据此,答案为C。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19.D 20.D 21.C
【解析】1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与民由之”的“由”是“遵循,遵从”的意思,不是“由于”。故答案为D。
20.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D.“贫贱不能移”的意思是: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其中的“移”是“使……改变,动摇”的意思。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故答案为D。
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从文章内容看,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可见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所以,C项所说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