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1.(2021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武昌老人说笛歌
【唐】刘禹锡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①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②曾赏激。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
古苔苍苍封老节③,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④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⑤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注释]①庾令:指东晋时的庾亮,他曾做过中书令,后镇守武昌,这里用庾令来借指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昌)刺史。②曹王:指曹王李皋。③封老节:封盖着竹笛上的老节。④商声:商为五音之一,其声凄厉,与秋天的肃杀气氛相应,故称秋为商。⑤将:拿着。
阅读笔记:
“武昌老人七十馀”让人想起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
①“自言少小学吹笛”让人想起胡令能的“蓬头稚子学垂纶, ”。
②“早事曹王曾赏激”让人想起杜甫的“ ,崔九堂前几度闻”。
③“古苔苍苍封老节”让人想起白居易的“满面尘灰烟火色, ”。
④“曾将黄鹤楼上吹”让人想起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 ”。
⑤“一声占尽秋江月”让人想起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⑥“气力已微心尚在”让人想起曹操《 》中的“ , 。”
(1)请将阅读笔记中的诗句和篇名补充完整。
(2)写笛的古诗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
(3)诗人是如何表现老人吹笛技艺之高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结尾“梦中吹”三字有何意味?
2.(2022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鸂 鶒①
[唐]李群玉
锦羽相呼暮沙②曲,波上双声戛③哀玉。
霞明川静极望中,一时飞灭④青山绿。
[注]①鸂鶒(xī chì):水鸟名。②沙:水边沙地。③戛(jiá)哀玉:戛,象声词。像敲击玉片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④飞灭:飞逝,消失。
【材料二】
鸂鶒纹是常出现在古代艺术品上的吉祥纹饰,但鸂鶒究竟是什么水鸟却一直有争议。《本草纲目》中有“其游于溪也,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亦好并游,故谓之紫鸳鸯”的记载。
(1)《本草纲目》对于鸂鶒的记载与诗中哪些内容相符?
(2)诗的最后两句有朱光潜先生所推崇的“无言之美”,请赏析。
3.(2022 鼓楼区二模)小清游玩石头城之后,查找到下面这首词,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买陂塘 石头城
吴敬梓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酒旗飘飏神鸦①散,休问狾儿狮子②。南北史,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三山二水。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
人间世,只有繁花易委。关情固自难已。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饥欲死,也不管,时时似淅③矛头米。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④,披襟箕踞⑤,把酒共沉醉。
(选自《金陵颂》)
[注]①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②狾(zhì)儿狮子:指孙策这样的豪杰英雄。③淅:淘米。④阮籍嵇康:二人皆为魏晋名士。⑤箕踞: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1)下面是小清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你觉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开篇大气,由凝聚了历史兴衰的石头城兴起感怀,境界开阔,表明自己壮怀不减。
B.词中的“酒旗飘飏”是江南景色,使人想到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三山二水”和“阅武堂”“临春阁”形成对比,表明作者在山青水长中得到心灵慰藉。
D.“召阮籍嵇康”一句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尚友古人,与放达之士为伍的愿望。
(2)小清认为,作者在词中所写的经历和追求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有不少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
4.(2022 鼓楼区一模)古诗文组合阅读。
咏燕子矶
明 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秤砣,
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登燕子矶记
清 王士祯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旷览千里,江山云物,楼堞①烟火,风帆沙鸟,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山以隋炀得名。东眺京江,西溯建业,自吴大帝以迄梁陈,凭吊兴亡,不能一瞬。咏刘梦得“潮打空城”②之语,惘然久之。时落日横江,乌柏十余株,丹黄相错。北风飒然,万叶交坠,与晚潮相响答,凄栗惨骨,殆不可留,题两诗亭上而归。时康熙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也。
(节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注]①堞:dié,城墙上齿形的矮墙。②潮打空城:出自唐诗人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园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小金在誉抄古文时忘记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了,请你帮忙。(断3处)
西 北 烟 雾 迷 离 中 一 塔 出 挺 俯 临 江 浒 者 浦 口 之 晋 王 山 也
(2)小中读完选文,有几个字意不太明白,你借助教材和字典解决了问题。
句中加点词 释义 方法提示
山以隋炀得名 ① (填序号) 课内比较: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B.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西溯建业 ② (填解释) 课内勾连: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凄栗惨骨 ③ (填解释) 举一反三: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殆不可留 ④ (填字母) 查阅字典:A.危险 B.大概 C.几乎 D.困乏
(3)小金对古文第一句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请你帮他翻译。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
(4)小中请你根据古诗文的内容,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两者在景和情上的异同。
5.(2022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
凡闻言必孰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春秋 察传》)
(二)
神魖③,谓山缫之尤灵异者。若大荒东经④云: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有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
(《说文解字》注解)
[注]①乐正:古代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夔:传说上古时代音乐家。②重黎:上古传说中的人。③魖(xū):古书中的一种鬼。④大荒东经:《山海经》第十四卷。
(1)请根据提示,解释“孰”的含义。
提示: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释:凡闻言必孰论:
(2)下面更接近于“夔”的甲骨文字形的一项是
(3)对于“夔一足”的解说,选文(一)中孔子所说与选文(二)有何不同?
(4)能印证选文(一)中“验之以理”的一项是
A.鲁迅幼时向寿镜吾先生请教“怪哉”是怎么回事。
B.斯诺询问林伯渠如何克服苏区货币交易的困难。
C.孙悟空与如来佛祖赌赛一筋斗打出佛祖的右手掌。
D.王子猷雪夜访问友人戴奎问他《招引诗》的内涵。
6.(2021 鼓楼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完成问题。
虎跑泉①
[明]张岱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师所建。宪宗赐号曰广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毁。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毁。明正德十四年,宝掌禅师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毁。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先是,性空师为蒲坂②卢氏子,得法于百丈海③,来游此山,乐其灵气郁盘,栖禅其中。苦于无水,意欲他徙。梦神人语曰:“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翼日,果见二虎跑④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师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学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观泉,寺僧披衣同举梵咒,泉觱沸⑤而出,空中雪舞。濂心异之,为作铭以记。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寺中有调水符,取以为验。
苏轼《虎跑泉》诗:
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⑥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趋行脚⑦,龙作浪花供抚掌⑧。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袁宏道《虎跑泉》诗:
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
饥鸟共分香积米⑨,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头字识开山⑩偈,炉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选自《西湖梦寻》,张岱著,林邦钧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注释]①虎跑泉:在杭州西湖大慈山下。②蒲坂:古县名,今山西永济县。③百丈海:唐代高僧怀海,住洪州百丈山,因称百丈禅师。④跑(páo):兽用脚刨地。⑤觱(bì)沸:泉水涌出貌。⑥此老:唐高僧性空法师。⑦行脚:云游。⑧抚掌:拍手称快。⑨香积米:佛寺的斋饭。⑩开山:始建佛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道山下
②空中雪舞
③濂心异之
④日去千担
(2)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断两处)
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
(4)虎跑泉有哪些特点?结合诗文内容分析。
(5)两位同学就以上选文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诗文内容补全他们的对话。
甲:读完整本书,我发现张岱的《西湖梦寻》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的诗文若干篇,比如《虎跑泉》,文末就录了两首诗。
乙:其实,写虎跑泉的古诗有很多,苏辙、范成大等很多诗人都写过。那么张岱为什么挑选苏轼和袁宏道的这两首诗人文呢?
甲:虽然这两首诗都写虎跑泉,但内容各有侧重:
乙:我明白了,原来这两首诗与上文是紧密关联的:
7.(2021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皇甫直
[唐]段成式
蜀将军皇甫直别①音律,击陶器能知时月②。好弹琵琶。元和中,尝造一调,乘凉,临水池弹之。本黄钟而声入蕤宾③。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直甚惑,不悦,自意为不祥。
隔日,又奏于池上,声如故。试弹于他处,则黄钟也。直因切调蕤宾,夜复鸣弹于池上,觉近岸波动,有物激水如鱼跃,及下弦则没矣。
直遂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数日,泥下丈余,得铁一片,乃方响④蕤宾铁也。
(选自《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2月版)
[注释]①别:辨别。②时月:节令。③黄钟:古乐十二律的第一律,声调最宏大响亮。蕤(ruí)宾:古乐十二律的第七律。④方响:唐代宴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厚薄不一的长方铁块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演奏时用小铁槌击打。
(1)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B.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C.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D.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
(3)从探求事理的过程来看,皇甫直与下面哪一个人物有共同点?请阐明理由。
《河中石兽》里的老河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里的王阳明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8.(2020 鼓楼区二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刘义庆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 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仡然:屹然不动。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1)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闻数百步
②樵伐者咸共传说
③籍登岭就之
④顾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4)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5)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要说明。
9.(2020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泰州黄童子虬,年十一即以善弈称下弈秋①一等耳。甲辰之岁,余客江都。童子之父忽率童子来谒。皂绨短衫,质犹婴孩。余顾之而笑别。
去五年,余客泰兴。童子之父又率童子来谒。则其年又逾成童。与之语,敏颖可喜。察其意,若亲余者。余甚异之。
坐甫定,其父为余述别后尝携童子北走燕市,挟其技谒名王、将军。有某将军爱童子,厚赉②金帛,留居毳幕,日为潼酪③之饮。居一年,童子思母欲南归。将军不忍违,听之。而命工图其形,朝夕以玩如对童子。复厚有所赠,而丁宁④童子明春必再至。其爱之至于如此!
方其娓娓陈述时,余左右顾,若无间者,语既毕良久,余顾童子而叹。座客或戏余:“何叹?岂非叹己不解弈,而空遇国手耶?”余默然不之答也。嗟乎,此岂客所尝知哉!
为之父者,以贫故,不得已而鬻⑤童子之技,夺其入学之时,出门而交。其可谓之幸与不幸欤?
(选自杜濬《送黄童子序》)
【乙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⑥,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⑦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⑧后久废,政和⑨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①弈秋:古代围棋名手。后世常用“当代弈秋”赞美围棋国手。②赉:lài赏赐。③潼酪之饮:马奶酒,当时是贡品。④丁宁:叮嘱,告诫。⑤鬻(yù):卖。⑥杪(miǎo):树梢。 ⑦终一经:教完一种经书。⑧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⑨政和:宋徽宗年号。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于是亦有偶中者
(2)下面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余客江都 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B.日为潼酪之饮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C.昼夜苦之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父为余述别后尝携童子北走燕市,挟其技谒名王、将军。
(4)想象甲文中“笑别”的场景,描写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
余顾之而笑别。
(5)黄童子与饶州小儿们的成长经历有何异同?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1.(2021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武昌老人说笛歌
【唐】刘禹锡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①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②曾赏激。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
古苔苍苍封老节③,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④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⑤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注释]①庾令:指东晋时的庾亮,他曾做过中书令,后镇守武昌,这里用庾令来借指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昌)刺史。②曹王:指曹王李皋。③封老节:封盖着竹笛上的老节。④商声:商为五音之一,其声凄厉,与秋天的肃杀气氛相应,故称秋为商。⑤将:拿着。
阅读笔记:
“武昌老人七十馀”让人想起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
①“自言少小学吹笛”让人想起胡令能的“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
②“早事曹王曾赏激”让人想起杜甫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③“古苔苍苍封老节”让人想起白居易的“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
④“曾将黄鹤楼上吹”让人想起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⑤“一声占尽秋江月”让人想起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⑥“气力已微心尚在”让人想起曹操《 龟虽寿 》中的“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1)请将阅读笔记中的诗句和篇名补充完整。
(2)写笛的古诗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
(3)诗人是如何表现老人吹笛技艺之高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结尾“梦中吹”三字有何意味?
【解答】(1)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背过所学的古诗文,还要学会正确书写,牢记一些易错字的写法。注意,达到背诵熟练的同时也要着重记忆一些易写错的字,如“莓”“岐”“鬓”“影”“羌”等。平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古文的背诵、理解与积累,也要注意对诗歌大意和情感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课内要求必背古诗文的背诵熟练程度以及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分析。“武昌老人七十余,手把庾令相问书”这两句是写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武昌老人,手里拿着鄂州刺史来的询问其近况的书信。曲笔写出这位武昌老人在当时的知名度。用鄂州刺史也来信问候他,侧面点出这位老人的吹笛技艺在当时是受到推崇的,为后面极写老人技艺之高超埋下伏笔。“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老人说自己年少时曾学过吹笛,早些年侍奉曹王李皋,曾经得到他的大加赞赏。采用对面着笔法,这是禹锡写诗的一贯手法,借他人之口说出老人吹笛技艺之高超。“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这位老人自述当年为了买到优质的笛竹到处凑钱,不惜典当了自己身上穿的这件黑貂裘。又是对面着笔法,借自己倾其所有要得到这根笛竹来说明此笛质地的精良。“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这两句是从正面着笔,极力渲染这笛竹确实不同凡响:苍苍古苔爬遍笛竹全身,遮盖了它的老节,这支笛竹在石头上孤独地生长着,不知已饱受了多少年的风霜。“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这里极写笛声之响亮,能遏止行云。这两句是写吹笛老人技艺之高超:“我”吹起这笛子,商声五音随指而发,水中之龙与“我”应和,天上行云也受阻不前。技艺如此高超,无怪乎当年会得到曹王“赏激”。
(4)本题考查古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从诗句“气力已微心尚在”可以看出武昌老人年纪已经大了,“时时一曲梦中吹”可以看出老人在梦中还能吹起自己心爱的笛子,表现了老人身老志坚。寄寓诗人虽仕途坎坷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心。
答案:
(1)①侧坐莓苔草映身(注意“莓”的写法)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注意“岐”的写法)
③两鬓苍苍十指黑(注意“鬓”的写法)
④此地空余黄鹤楼(注意“鹤”的写法)
⑤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写法)
⑥龟虽寿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注意“暮”的写法)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含“笛”字即可)
(3)示例 1: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武昌老人的技艺。“商声五音随指发”直接描写武昌老人吹奏技艺娴熟,而“早事曹王曾赏激”则是通过他人的赞赏,侧面地表现武昌老人幼时的吹笛天赋让人惊叹。
示例 2:通过虚实结合表现武昌老人的吹笛技艺,如“商声五音随指发”直接描写武昌老人吹奏技艺娴熟,“行云绝”则想象天上行云为笛声所阻,表现老人吹奏技艺之高。
(4)武昌老人“气力已微心尚在”,他对吹笛非常的热爱;老人虽已无行千里之力,却仍怀千里之志,让人敬佩;老人在梦中才能吹起自己心爱的笛子,也让人心生悲哀。寄寓诗人虽仕途坎坷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心。
2.(2022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鸂 鶒①
[唐]李群玉
锦羽相呼暮沙②曲,波上双声戛③哀玉。
霞明川静极望中,一时飞灭④青山绿。
[注]①鸂鶒(xī chì):水鸟名。②沙:水边沙地。③戛(jiá)哀玉:戛,象声词。像敲击玉片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④飞灭:飞逝,消失。
【材料二】
鸂鶒纹是常出现在古代艺术品上的吉祥纹饰,但鸂鶒究竟是什么水鸟却一直有争议。《本草纲目》中有“其游于溪也,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亦好并游,故谓之紫鸳鸯”的记载。
(1)《本草纲目》对于鸂鶒的记载与诗中哪些内容相符?
(2)诗的最后两句有朱光潜先生所推崇的“无言之美”,请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比较。材料二《本草纲目》中写 鶒“亦好并游,故谓之紫鸳鸯”突出了 鶒成双成对的特点;材料一诗歌中的“相呼”“双声”也突出了 鶒成双成对的特点,两者是相符的。《本草纲目》中写“其游于溪也”,而诗中“波上双声”也写出了其在溪水边生活的特点。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最后两句所写的视觉形象,即从“双声”过渡而来。发出玉磬般音响的这一对鸟儿飞过水面,便进入了广阔的视野之中。这时云霞明丽,夕照中的水流显得分外平静,在水天光色中,双飞的“锦衣”渐去渐远,转眼消失,再加注视,见到的是一片碧绿的青山。以“哀玉”写鸂鶒之声,又以明霞、静川作背景映衬鸂鶒之形,流露了诗人对鸂鶒的喜爱之情。鸂鶒在空中飞去以至于消失,必然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然而诗人却用“一时”来极言其短,恨其逝去之速。在“飞灭”之后,仍然目不转睛,直到飞灭处显现出了“青山绿”,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
(1)《本草纲目》中写 鶒“亦好并游”,而诗歌中“双声”二字也突出了 鶒成双成对的特点。
(2)这两句诗描写了鸟儿展翅远去,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青山绿水之中。诗句以明丽之景衬双飞之鸟,用青山常在衬幻灭情态,以极目远望写渺远神往,余音袅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译文:
鸂鶒日暮时分彼此呼叫,原来是要相约飞去。随着呼叫声,双双在水波上展开了翅膀,在身后留下一串玉磬般的动听音响。
云霞明丽,夕照中的水流显得分外平静,在水天光色中,双飞的“锦衣”渐去渐远,转眼消失,再加注视,见到的是一片碧绿的青山。
3.(2022 鼓楼区二模)小清游玩石头城之后,查找到下面这首词,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买陂塘 石头城
吴敬梓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酒旗飘飏神鸦①散,休问狾儿狮子②。南北史,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三山二水。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
人间世,只有繁花易委。关情固自难已。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饥欲死,也不管,时时似淅③矛头米。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④,披襟箕踞⑤,把酒共沉醉。
(选自《金陵颂》)
[注]①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②狾(zhì)儿狮子:指孙策这样的豪杰英雄。③淅:淘米。④阮籍嵇康:二人皆为魏晋名士。⑤箕踞: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1)下面是小清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你觉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开篇大气,由凝聚了历史兴衰的石头城兴起感怀,境界开阔,表明自己壮怀不减。
B.词中的“酒旗飘飏”是江南景色,使人想到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三山二水”和“阅武堂”“临春阁”形成对比,表明作者在山青水长中得到心灵慰藉。
D.“召阮籍嵇康”一句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尚友古人,与放达之士为伍的愿望。
(2)小清认为,作者在词中所写的经历和追求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有不少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三山二水”和“阅武堂”“临春阁”形成对比,表明一切的兴亡盛衰转眼成空,留下的城垒楼台也只成了让人凭吊的陈迹。并非是“作者在山青水长中得到心灵慰藉”。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及作者的理解。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由此看来,他对科举功名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作者在《买陂塘 石头城》中,上片藉故都而抒今昔盛衰之感,下片对上片的感慨兴亡作一挽结:繁华终将逝去,而人们的感慨总是不会停息。然后转入个人情怀的抒发。词人对能够卜居秦淮感到由衷的高兴,比起家乡的闭塞褊狭、族人的尔虞我诈,这里是一片新的天地,让他舒心快意,即使生活再艰难,哪怕饥饿欲死,他也觉得胜于困居乡里。他只想图个清静,再也不愿过问世事。词的最后揭出了他的人生理想:他惟愿尚友古人,与阮籍、嵇康这样的放达之士为伍,放浪形骸之外,沉醉美酒之中,退隐自守。这种颓放的人生态度其实是他愤世嫉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他不可能忘怀世事,超脱现实,《儒林外史》的写作就表明他那讽世济时之心从未泯灭。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C
(2)赞同。作者在词中所写卜居秦淮不过问世事,惟愿尚友古人,与阮籍、嵇康这样的放达之士为伍,放浪形骸之外,沉醉美酒之中,退隐自守。事实上他不可能忘怀世事,超脱现实,因为那讽世济时之心从未泯灭。《儒林外史》中杜少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对科举功名视如粪土,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所以说作者在词中所写的经历和追求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有不少相似之处。
译文:
石头城下,寒潮来来去去,何处抒发我的壮怀。酒旗随风飘扬,神庙里的乌鸦都飞散了,休要再问孙策这样的豪杰英雄。南北历史,有多少兴亡之事,转眼成了让人凭吊的陈迹。曾经的三山二水,阅武堂前,临春阁畔,统治者的殿阁楼台总是占佳山好水之地而建。
人世间,只有繁花容易枯萎凋谢。而人们的感慨总是不会停息。偶然在秦淮买宅居住,觉得胜于困居乡里。哪怕饥饿欲死,也不愿过问世事。惟愿尚友古人,与阮籍、嵇康这样的放达之士为伍,放浪形骸之外,沉醉美酒之中,退隐自守。
二.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
4.(2022 鼓楼区一模)古诗文组合阅读。
咏燕子矶
明 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秤砣,
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登燕子矶记
清 王士祯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旷览千里,江山云物,楼堞①烟火,风帆沙鸟,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山以隋炀得名。东眺京江,西溯建业,自吴大帝以迄梁陈,凭吊兴亡,不能一瞬。咏刘梦得“潮打空城”②之语,惘然久之。时落日横江,乌柏十余株,丹黄相错。北风飒然,万叶交坠,与晚潮相响答,凄栗惨骨,殆不可留,题两诗亭上而归。时康熙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也。
(节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注]①堞:dié,城墙上齿形的矮墙。②潮打空城:出自唐诗人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园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小金在誉抄古文时忘记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了,请你帮忙。(断3处)
西 北 烟 雾 迷 离 中 一 塔 出 挺 俯 临 江 浒 者 浦 口 之 晋 王 山 也
(2)小中读完选文,有几个字意不太明白,你借助教材和字典解决了问题。
句中加点词 释义 方法提示
山以隋炀得名 ① B (填序号) 课内比较: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B.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西溯建业 ② 往前看 (填解释) 课内勾连: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凄栗惨骨 ③ 使……感到寒冷 (填解释) 举一反三: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殆不可留 ④ C (填字母) 查阅字典:A.危险 B.大概 C.几乎 D.困乏
(3)小金对古文第一句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请你帮他翻译。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
(4)小中请你根据古诗文的内容,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两者在景和情上的异同。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题需要理解句意。此句译为:西北边烟雾迷离之中,有一座塔挺拔而出,俯临江边之处,是浦口的晋王山。故可断为: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①山以隋炀得名:山因隋炀帝而得名。以,因为。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有先生的原因。以,因为。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逆流而上。在“西溯建业”中应为“往前看”的意思。
③凄栗惨骨:凄凉萧瑟的景象令人骨寒。惨,使……感到寒冷。
④殆不可留:几乎不能逗留。殆,几乎。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需结合句中的重点词义的含义来翻译。
重点词语有:折,拐。翼然,像张开翅膀一样。此句译为:往东拐,踏着石级登上绝顶,有座檐角高翘如翼的亭。
(4)本题考查诗文的比较理解。朱元璋的《咏燕子矶》语言直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写出了燕子矶的形状,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矶的赞叹之情。王士祯的《登燕子矶记》以简洁明快的笔墨,再现了燕子矶的形胜。且把景物拟人化,赋予了人的性格,如“傲睨诸山”“献奇”“争媚”等等,更显得亲切有味。文章写景与吊古相结合,更使文章有了历史的深度,勾起了作者悲叹历史兴亡的感情。
答案:
(1)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
(2)①B ②往前看 ③使……感到寒冷 ④C
(3)往东拐,踏着石级登上绝顶,有座檐角高翘如翼的亭。
(4)朱元璋的《咏燕子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写出了燕子矶的形状,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矶的赞叹之情。王士祯的《登燕子矶记》运用拟人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显得亲切有味。文章写景与吊古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悲叹历史兴亡的感情。
5.(2022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
凡闻言必孰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春秋 察传》)
(二)
神魖③,谓山缫之尤灵异者。若大荒东经④云: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有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
(《说文解字》注解)
[注]①乐正:古代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夔:传说上古时代音乐家。②重黎:上古传说中的人。③魖(xū):古书中的一种鬼。④大荒东经:《山海经》第十四卷。
(1)请根据提示,解释“孰”的含义。
提示: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释:凡闻言必孰论: 同“熟”,仔细地
(2)下面更接近于“夔”的甲骨文字形的一项是 C
(3)对于“夔一足”的解说,选文(一)中孔子所说与选文(二)有何不同?
(4)能印证选文(一)中“验之以理”的一项是 B
A.鲁迅幼时向寿镜吾先生请教“怪哉”是怎么回事。
B.斯诺询问林伯渠如何克服苏区货币交易的困难。
C.孙悟空与如来佛祖赌赛一筋斗打出佛祖的右手掌。
D.王子猷雪夜访问友人戴奎问他《招引诗》的内涵。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题,需根据提示进行作答。提示给出的是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语句,即要求我们能够根据课内文言文学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迁移到课外。
①句意: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孰:同“熟”,仔细地。
②句意: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孰:谁,哪一个。据此可知“孰”有两个含义:同“熟”,仔细地;谁,哪一个。“凡闻言必孰论”句意是: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孰”在句中应是“仔细地”的意思。故此句中的“孰”应根据第一句的“孰”的意思来理解。理解为:同“熟”,仔细地。
(2)本题考查字形。甲骨文字形具有象形、形声的规律。因此,甲骨文字形与所描摹的事物的形状十分相似。根据选文(二)“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有角。一足”可知“夔”的形状与牛相似。长着苍色的身子,头上有角,只有一条腿。符合这一形象的文字为C:头上有角,只有一条腿。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选文(一)“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可知,孔子认为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孔子对“夔一足”的理解是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夔的肯定,认为夔十分重要;根据选文(二)“苍身而有角。一足”可知,选文(二)认为“夔长着苍色的身子,头上有角,只有一条腿”,“一足”是一条腿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验之以理”的意思是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A.这是鲁迅请教“怪哉”这个虫子称呼的来历,这里不算是检验;
B.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他和林伯渠的一段对话“斯诺采访苏区的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林谈到‘我们最大的收入是没收’,斯诺打断林伯渠的话说:‘你说没收,指的是一般所说的抢劫吧’。林笑了几声,‘国民党叫抢劫。……红军不做那样的事。没收只有在负责人士在财政人民委员部指导下进行。每一项都要上报政府,只用于对社会有普遍好处的事’”;结果斯诺用了很长时间,观察红军的行为,检验了事实真相,并写下了纪实类的不朽著作,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不凡;
C.孙悟空与如来佛打赌,也不符合检的内涵与意思;
D.王子猷下雪天去访问好友,结果到了好友的房前,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意思是没有见到朋友就回头了,半途而废,也不符合“验之以理”的意义;
故选:B。
答案:
(1)同“熟”,仔细地
(2)C
(3)《山海经》中说的是“夔”这种神兽,只有一只脚;而孔子是说,夔这个人,通过音乐传教天下,使得天下安定,“乐正”一职只要“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孔子此处是夸赞了“夔”的重要性。
(4)B
6.(2021 鼓楼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完成问题。
虎跑泉①
[明]张岱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师所建。宪宗赐号曰广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毁。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毁。明正德十四年,宝掌禅师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毁。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先是,性空师为蒲坂②卢氏子,得法于百丈海③,来游此山,乐其灵气郁盘,栖禅其中。苦于无水,意欲他徙。梦神人语曰:“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翼日,果见二虎跑④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师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学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观泉,寺僧披衣同举梵咒,泉觱沸⑤而出,空中雪舞。濂心异之,为作铭以记。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寺中有调水符,取以为验。
苏轼《虎跑泉》诗:
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⑥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趋行脚⑦,龙作浪花供抚掌⑧。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袁宏道《虎跑泉》诗:
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
饥鸟共分香积米⑨,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头字识开山⑩偈,炉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选自《西湖梦寻》,张岱著,林邦钧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注释]①虎跑泉:在杭州西湖大慈山下。②蒲坂:古县名,今山西永济县。③百丈海:唐代高僧怀海,住洪州百丈山,因称百丈禅师。④跑(páo):兽用脚刨地。⑤觱(bì)沸:泉水涌出貌。⑥此老:唐高僧性空法师。⑦行脚:云游。⑧抚掌:拍手称快。⑨香积米:佛寺的斋饭。⑩开山:始建佛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道山下 路过、经过
②空中雪舞 像雪一样
③濂心异之 对.....感到惊异
④日去千担 每天
(2)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断两处)
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
(4)虎跑泉有哪些特点?结合诗文内容分析。
(5)两位同学就以上选文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诗文内容补全他们的对话。
甲:读完整本书,我发现张岱的《西湖梦寻》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的诗文若干篇,比如《虎跑泉》,文末就录了两首诗。
乙:其实,写虎跑泉的古诗有很多,苏辙、范成大等很多诗人都写过。那么张岱为什么挑选苏轼和袁宏道的这两首诗人文呢?
甲:虽然这两首诗都写虎跑泉,但内容各有侧重: 苏诗围绕性空法师“梦虎移泉”的传说展开,侧重记叙虎跑泉的来历:同时突出了泉水水量大和水声悦耳的特点。袁诗侧重描写寺内的日常生活,突出寺内生活的清净禅意。
乙:我明白了,原来这两首诗与上文是紧密关联的: 苏诗呼应并佐证了上文虎跑泉的传说来历,对“虎移泉眼”的过程和法师的态度进行联想补充。袁诗呼应了上文虎跑寺的建置兴废,补充了寺内生活的场景。两诗都印证了虎跑泉水的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
①句意为:从山下经过。道:名词作动词,取道,路过。
②句意为:空中雪花飞舞。雪:像雪一样。
③句意为:宋濂对此感到诧异。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④句意为:每天能消耗上千担。日:每天。
(2)本题考查断句。本句意思是:现在的人都把泉水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寺庙。可根据语法结构来断句:“今人”是主语,“皆以泉“是状语,“名其寺”是谓语部分,故断句: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患,忧虑,担忧;遣,派遣;当,要,将要。句意:法师不要担心水源,南岳有童子泉,(我)将派遣两只老虎前来移泉。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虎跑泉有四个特点:第一,其名字来历有传奇特色。从张岱文神仙派两虎跑地而得泉的传说得名(梦神人语日……见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例。)可知,苏轼诗“虎移泉眼趋行脚”也有佐证。第二,虎跑泉清澈甘甜。从张岱文“清香甘冽”正面描写可知;从张岱文“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苏轼诗“游人灌濯”及袁宏道诗“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等句以茶香也可侧面衬托泉水清澈甘甜。第三,虎跑泉水量大且美丽壮观。从张岱文“泉聞沸而出,空中雪舞”可知,从苏轼诗“龙作浪花供抚掌”也可印证虎跑泉水量大。第四,泉声清脆空灵。从苏轼诗“卧听空阶环玦响”可以得到印证。
(5)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结合诗句内容来谈即可。甲:苏轼的诗以写景叙事开篇(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接着围绕性空法师“梦虎移泉”的传说展开,主要写虎跑泉名字的由来(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再写游人取水灌濯后“卧听空阶环玦响”突出了泉水水量大和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袁宏道的诗前两句写寺内的日常生活,第三句主要写百丈禅师开寺的经过,最后一句写虎跑泉的作用。全诗突出寺内生活的清净禅意。
②这两首诗与上文是紧密关联。苏轼的诗写虎跑泉的传说来历与上文写虎跑泉的产生由来相关联,呼应并佐证了上文,同时“此老初来百神仰”对法师的态度进行联想补充。袁宏道的诗呼应了上文虎跑寺的建置兴废(饥鸟共分香积米,枯枝常足道人薪),补充了寺内生活的场景(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同时“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与上文写人们爱用虎跑泉水来烹茶(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也相关联。两诗都印证了虎跑泉水的特点。
答案:
(1)①路过、经过;②像雪一样;③对.....感到惊异;④每天。
(2)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
(3)法师不要担心水源,南岳有童子泉,(我)将派遣两只老虎前来移泉。
(4)虎跑泉是两虎跑地而得,来历很传奇;“游人灌濯”“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等句以茶香衬托泉水清澈甘甜;“泉露沸而出,空中雪舞”“龙作浪花供抚掌”体现了虎跑泉水量充沛;“卧听空阶环玦响”一句从听觉角度,将泉声比作玉佩击鸣,清脆空灵。
(5)甲:苏诗围绕性空法师“梦虎移泉”的传说展开,侧重记叙虎跑泉的来历:同时突出了泉水水量大和水声悦耳的特点。袁诗侧重描写寺内的日常生活,突出寺内生活的清净禅意。
乙:苏诗呼应并佐证了上文虎跑泉的传说来历,对“虎移泉眼”的过程和法师的态度进行联想补充。袁诗呼应了上文虎跑寺的建置兴废,补充了寺内生活的场景。两诗都印证了虎跑泉水的特点。
7.(2021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皇甫直
[唐]段成式
蜀将军皇甫直别①音律,击陶器能知时月②。好弹琵琶。元和中,尝造一调,乘凉,临水池弹之。本黄钟而声入蕤宾③。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直甚惑,不悦,自意为不祥。
隔日,又奏于池上,声如故。试弹于他处,则黄钟也。直因切调蕤宾,夜复鸣弹于池上,觉近岸波动,有物激水如鱼跃,及下弦则没矣。
直遂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数日,泥下丈余,得铁一片,乃方响④蕤宾铁也。
(选自《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2月版)
[注释]①别:辨别。②时月:节令。③黄钟:古乐十二律的第一律,声调最宏大响亮。蕤(ruí)宾:古乐十二律的第七律。④方响:唐代宴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厚薄不一的长方铁块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演奏时用小铁槌击打。
(1)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A.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B.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C.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D.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
(3)从探求事理的过程来看,皇甫直与下面哪一个人物有共同点?请阐明理由。
《河中石兽》里的老河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里的王阳明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解答】(1)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划分句子内部的朗读节奏需要结合句意和语法成分进行。句意:皇甫直就召集人用水车车水弄干了水池。“遂集客”作“车”的状语,“竭池”是补语,即:直/遂集客/车水/竭池。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因,于是;奏,演奏;句意为:(皇甫直)于是更换琴弦,反复弹奏(黄钟),发出的仍然是蕤宾的声调。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根据语段内容,结合选项中人物的事例来分析。本文中的“因更弦,再三奏之”“穷池索之”等语句表现了皇甫直认真研究,探究事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法布尔勇于探索,终生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他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和猜想,并通过实践研究来获得昆虫的真相。《河中石兽》里的老河兵和所谓的讲学家相比,则能够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 践经验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结合理论和实际情况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情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C
(2)(皇甫直)于是更换琴弦,反复弹奏(黄钟),发出的仍然是蕤宾的声调。
(3)示例:法布尔,他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和猜想,并通过实践研究来获得昆虫的真相。
8.(2020 鼓楼区二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刘义庆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 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仡然:屹然不动。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1)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闻数百步 使……听到
②樵伐者咸共传说 都
③籍登岭就之 靠近
④顾看 回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4)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5)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要说明。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似”“类”“若”三个词都有“似乎”“好像”的意思,“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是对阮籍喝酒、写诗文、长啸等行为的揣测与理解,塑造了阮籍看似率真却隐而不显的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声音能传一两里远。闻:使……听到。
②句意为: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咸:都。
③句意为:就登山去见他。就:靠近。
④句意为:回头一看。顾:回头。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因,于是。之,代词,指真人。乃,才。句意为: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许久,(他)才笑着说:“你可以再吹一次。”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根据“箕踞相对”“仡然不应”“凝瞩不转”可知,对于阮籍的发问,真人没有搭理他。根据“仡然不应”“凝瞩不转”可以推断真人之所以不理睬阮籍可能是在全心修炼的时候不希望被打扰,也可能是阮籍所谈论的问题没有引起真人的兴趣,他才不理不睬。
(5)本题考查人物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人物小传要抓住人物的爱好和性格特点,由材料内容“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可知,阮籍爱好喝酒、善于写诗、喜欢长啸;在性格上,由“阮公虽沦迹”“越礼自惊众”“箕踞相对”可以看出阮籍隐而不显、率真自然、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还可以结合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例如:乙文中他与“真人”相对长啸的故事。
答案:
(1)这三个字都有“似乎”“好像”的意思,表达出诗人对阮籍喝酒、写诗文、长啸等行为的揣测与理解,表现出阮籍看似率真却隐而不显的性格特点。
(2)①使……听到; ②都; ③靠近; ④回头;
(3)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许久,(他)才笑着说:“你可以再吹一次。”
(4)“真人”不搭理他。原因:“真人”正在全心修炼,不想被打扰;对阮籍的发问和陈述不感兴趣,不能跟他产生共鸣。
(5)①爱好:喜爱喝酒,热衷写诗,喜欢长啸; ②性格(特点):隐而不显,率真自然,不拘小节;③典型事例:乙文中他与“真人”相对长啸的故事。
9.(2020 鼓楼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泰州黄童子虬,年十一即以善弈称下弈秋①一等耳。甲辰之岁,余客江都。童子之父忽率童子来谒。皂绨短衫,质犹婴孩。余顾之而笑别。
去五年,余客泰兴。童子之父又率童子来谒。则其年又逾成童。与之语,敏颖可喜。察其意,若亲余者。余甚异之。
坐甫定,其父为余述别后尝携童子北走燕市,挟其技谒名王、将军。有某将军爱童子,厚赉②金帛,留居毳幕,日为潼酪③之饮。居一年,童子思母欲南归。将军不忍违,听之。而命工图其形,朝夕以玩如对童子。复厚有所赠,而丁宁④童子明春必再至。其爱之至于如此!
方其娓娓陈述时,余左右顾,若无间者,语既毕良久,余顾童子而叹。座客或戏余:“何叹?岂非叹己不解弈,而空遇国手耶?”余默然不之答也。嗟乎,此岂客所尝知哉!
为之父者,以贫故,不得已而鬻⑤童子之技,夺其入学之时,出门而交。其可谓之幸与不幸欤?
(选自杜濬《送黄童子序》)
【乙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⑥,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⑦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⑧后久废,政和⑨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①弈秋:古代围棋名手。后世常用“当代弈秋”赞美围棋国手。②赉:lài赏赐。③潼酪之饮:马奶酒,当时是贡品。④丁宁:叮嘱,告诫。⑤鬻(yù):卖。⑥杪(miǎo):树梢。 ⑦终一经:教完一种经书。⑧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⑨政和:宋徽宗年号。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于是亦有偶中者
(2)下面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D
A.余客江都 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B.日为潼酪之饮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C.昼夜苦之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父为余述别后尝携童子北走燕市,挟其技谒名王、将军。
(4)想象甲文中“笑别”的场景,描写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
余顾之而笑别。
(5)黄童子与饶州小儿们的成长经历有何异同?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根据句意句子划为:于是/亦有/偶中者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客:客居\客居;
B.日:每天\每天;
C.苦:苦于\苦于;
D.因:于是\顺着。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尝,曾经。挟,凭借。句意为:他的父亲对我讲述,分别后曾经带着儿子向北去燕地,凭借棋艺拜见了名王、将军。
(4)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推测人物心理的能力。可围绕“年十一即以善弈称下弈秋一等耳”“质犹婴孩”等内容来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
(5)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其父为余述别后尝携童子北走燕市,挟其技谒名王、将军”“居一年,童子思母欲南归”,乙文中“昼夜苦之”可概括出相同点:都没有没有顺应成长规律健全地成长;都遭遇过痛苦,黄童子有奔走之苦、思母之苦,饶州小儿有昼夜读书之苦。
根据甲文“不得已而鬻童子之技,夺其入学之时,出门而交”“敏颖可喜”,乙文中“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可概括出不同点:黄童子没有接受教育,饶州小儿则是死读书去应试;黄童子天赋很高却不能接受教育,很多饶州小儿天赋一般却被逼苦学。
答案:
(1)于是/亦有/偶中者
(2)D
(3)他的父亲对我讲述,分别后曾经带着儿子向北去燕地,凭借棋艺拜见了名王、将军。
(4)这个孩子棋艺如此高超,心智却如婴孩,真是太有趣了。他将来会怎么样呢?
(5)相同点:都没有没有顺应成长规律健全地成长;都遭遇过痛苦,黄童子有奔走之苦、思母之苦,饶州小儿有昼夜读书之苦。
不同点:黄童子没有接受教育,饶州小儿则是死读书去应试;黄童子天赋很高却不能接受教育,很多饶州小儿天赋一般却被逼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