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4课内阅读、对比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0·上海虹口·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进亦忧,退亦忧。
3.文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要求写出两点)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下列选项中,表达了相同思想情怀的一句诗是( )。
A.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2022·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以上内容选自课文《_____》,作者是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字,和“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意思不相同。
B.文中的“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类的人。
D.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二、对比阅读
(2020·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甲诗的作者是____,乙文选自课文《____》。
7.“忠君报国”思想在甲诗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
8.有一个成语来自【乙】文这段历史,这个成语是____。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和乙文都是作者向皇帝陈情言事的奏章,言辞非常恭敬、恳切。
B.甲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凉悲壮;乙文的风格情辞恳切,感人肺腑。
C.甲诗中“九重天”“圣明”与乙文中“先帝”都是指当时在位的皇帝。
D.甲诗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因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而怀有的感激之情。
(2021·上海虹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甲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3.【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2021·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节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6.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
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
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
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
17.【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共同的生活态度,但【甲】诗作者对___________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
(2022·上海虹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8.【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人名)。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归属感,【甲】诗中“________”一词,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作者把二人引为知己,表达了自己
_____________的人生选择;【乙】文中作者以“________”为楷模,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2022·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学弈(节选)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1.【甲】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人名)。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23.成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要有【甲】诗中“______”的远大志向,还要有【乙】文中“______”态度和【丙】文中______的精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范仲淹 2.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3.因知音难觅的孤独/对古仁人的仰慕/对友人的规劝。 4.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他挥毫撰写著名的《岳阳楼记》。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3.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同时此句也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
4.A. 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巍峨耸高,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B. 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C. 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D. “不自哀”三个字,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与“以天下为己任”是一致的。
故选D。
【点睛】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5.(1) 岳阳楼记 范仲淹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与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1)
考查文学常识积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以上内容选自课文《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
(2)
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
重点词语:以:因为。喜:喜悦。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
C.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并以此来勉励自己的好友。所以作者在文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类的人。因此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6. 韩愈 《出师表》 7.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遂许先帝以驱驰) 8.三顾茅庐 9.B
【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诗的作者是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乙文选自《出师表》,作者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意为: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表现了作者忠君爱国之情。“遂许先帝以驱驰”意为: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意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这两句话表现了诸葛亮回报刘备知遇之恩,尽忠报国之情。
8.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根据乙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得成语:三顾茅庐。
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甲诗不是奏章,是作者写给自己侄子的诗;
C.乙文中“先帝”指的是刘备,当时在位的皇帝是他的儿子刘禅;
D.甲诗所写为皇帝对自己不信任,不听自己的建议,把自己贬谪出京,所以诗中除了忠君报国之情以外,难免有些许愤懑之意;
故选B。
【点睛】译文:
甲: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乙: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10. 东晋 欧阳修 11.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12.B 13.不一样。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解析】1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蔚然,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者……也,表判断。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描写淳朴的社会风尚;
C.甲文是作者归隐田园后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贬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文是借武陵渔人意外发现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乙文写欧阳修被贬后经常去琅琊山游览,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了桃花源里优美的自然景物和宁静平和的社会环境;“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乙文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处处听到。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儿,都安闲快乐。
乙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4. 东晋 陶渊明 15.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6.A 17.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田园生活归隐生活
【分析】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意思为: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陶”即是甲诗的作者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1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是一个判断句式。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故选:A。
17.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甲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从相同点上看,甲诗、乙文都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不过,甲诗中所表现的陶渊明那种热爱田园生活、甘愿做隐士的人生追求,则是周敦颐所不具备的。
【点睛】参考译文:(甲)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乙)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8. 宋代 范仲淹 19.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0. 采薇; 隐居不仕; 古仁人; 忧乐天下(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18.考查文学常识。乙文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本文是作者应自己的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因为;翻译时要注意互文的修辞,前后两句互为补充。
20.考查比较阅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乙文中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为: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理。表明自己要以古仁人为楷模。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作者的政治抱负是以天下人之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先忧后乐。
【点睛】译文:
乙: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1. 唐代 杜甫 22.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难道)是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 2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专心致志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为,因为;智,智力;弗若,不如。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诗中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写出了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从【乙】文中的“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弈秋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下棋,另一个学生三心二意,心思不在下棋上,所以学的不如前一个好;
从【丙】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作者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自用笔抄写,而且冬天的墨汁结冰了,手指也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表现了作者的勤奋刻苦与坚持不懈;
所以成才既要有【甲】诗中“会当凌绝顶”的远大志向,还要有【乙】文中“专心致志”态度和【丙】文中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风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升起,使我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
【乙】有人让弈秋教两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用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后一个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弈秋说:“不是这样的。”
【丙】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