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9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0·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
B.达于汉阴(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与“阳”相对)
C.始龀(龀:换牙)
D.寒暑易节(易:更替)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始一反焉
C.汝之不惠 D.无陇断焉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与后文“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相呼应,衬托了移山的艰难。
B.结尾写到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派天神背走了两座大山,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C.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从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赞愚公智慧,笑智叟愚蠢。
D.文中京城氏小孩子参与移山,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不得人心,只有孩子一起玩笑。
(2020·天津河北·统考二模)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C.一豆羮 豆:豆、麦类植物果实的统称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呼尔而与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能保持不动摇的就是“贤者”。
C.第二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
D.作者善于将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2021春·天津河北·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奖率三军 奖:鼓励。
B.庶竭驽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文中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C.咨诹善道 诹:询问。
D.临表涕零 涕:鼻涕。
8.下列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追述三顾茅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出自己当时是在非常危急的时刻接受先帝任命的。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驾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2021·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图,目的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C.泉香而酒洌 洌:清
D.弈者胜 弈:下棋
11.下列写景的句子中反映出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B.云归而岩穴瞑
C.野芳发而幽香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D.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2021·天津河北·统考二模)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指儿童
C.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
D.诣太守 诣:拜访
14.下面句子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的一项是( )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值得宣传。
D.“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隔篁竹 篁竹:竹林 B.水尤清冽 冽:清澈
C.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7.下列语句中,表现潭水清澈特点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同游者。
B.全文笼罩着寂寞清幽的气氛,貌似写景,重在写心。
C.“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两句表明了本文感情的主调——兴奋、愉快。
D.“斗折蛇形,明灭可见”一句采用比喻的方法描写小石潭的远景,十分形象逼真。
(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④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室:家。
B.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叟:老年男子。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泛指鸟、兽的毛。
20.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我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B.②邻居家从京城来的一位寡妇
C.③河曲智叟吓得以逃跑来回应 D.④天帝感动于操蛇之神的诚心
2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得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甚至还吸引了孩童“跳往助之”,这充分说明愚公的愿望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是符合人们普遍意愿的合理需求。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与“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相呼应,表现出移山的艰难,也从侧面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从名字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智叟这个人物的作用就是从反面衬托愚公的形象。
D.结尾写到操蛇之神受天帝之命背走了两座大山,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达于汉阴:到达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故B错误,选B。
2.本题考查通假字。
B.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C.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D.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可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连寡妇和孩子都去帮助愚公移山,侧面写出愚公移山行为的得人心,即使孀妻弱子也愿意帮助他,故D错误,选D。
【点睛】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C 5.B 6.C
【解析】4.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一豆羮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故选C。
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通假字的理解。
A.辟:同“避”,躲避;
C.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D.乡:同“向”,先前、从前;
故选B。
6.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第二自然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表述有误。第二段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来间接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故选C。
【点睛】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7.D 8.A 9.C
【解析】7.D.句意: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涕:眼泪。故选D。
8.A.“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语序应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故选A。
9.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的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10.A 11.C 12.C
【分析】1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意”是“意趣,情趣”,不是“意图,目的”。故选A。
1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A.“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意思是: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不能明确表现是哪个季节。B.“云归而岩穴瞑”的意思是: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不能表现是哪个季节。C.“野芳发而幽香”的意思是: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表明是春季。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意思是: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也不能具体表明哪个季节。故选C。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颓然乎其间”既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从全文内容来看,此醉还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所以C项中说“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3.B 14.D 15.C
【分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先翻译句子,再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句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属:类;B.句意:老年人和小孩儿。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C.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记号;D.句意:就去拜见太守。诣:拜访;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句意: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写的是桃花林的自然景观,与题干不符;B.句意: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写的是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与题干不符;C.句意: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表现的是桃花源男女的衣着穿戴,与题干不符;D.句意: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故选D。
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C.有误,原因不是谦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一方面是桃花源人不愿外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另外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故选C。
【点睛】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6.B 17.C 18.C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水尤清冽”的意思是:潭水格外清凉。冽:凉,不是“清澈”。故选B。
17.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作者听到水声后的喜悦心情;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叙写小潭的全貌;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水的清澈;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小溪的源流曲折;
故选C。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只是作者发现小石潭和看到美好景致时的一时快乐,但被贬后的孤独、忧伤、凄苦之情是其感情的主基调。故选项C中“本文感情的主调——兴奋、愉快”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9.D 20.A 21.D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A.“聚室而谋”的意思是:集合全家人来商量。 室:家。B.“达于汉阴”的意思是:到达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意思是: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叟:老年男子。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意思是: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毛:指草木。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A.“吾与汝毕力平险”的意思是: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的意思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C.“河曲智叟亡以应”的意思是: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D.“帝感其诚”的意思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故选A。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根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知,是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不是操蛇之神背走;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