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0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2020·天津红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选自《新唐书·卓行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且亡去 亡:
(2)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悉: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3.依据选文,简要概括元德秀身上的“卓行”。
(2020·天津红桥·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公①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②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③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④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⑤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节选自《墨庄漫录》)
[注释]①荆公:指王安石。此时,被罢相居住在金陵(今南京)。②乞:给。③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④弊恶: 破旧。⑤粲(càn)然:鲜明、显著的样子。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吴举之复置于壁 置: ___________ (2)乞汝归遗父 汝: ___________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
6.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0·天津红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呼吏痛杖一百 杖:
(2)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 欲: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9.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021春·天津·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氏者,符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释】①符承祖:北魏宦官大臣,冯太后的宠臣,后获罪削职。②恨:埋怨。③舁(yú):拾。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_____________
(2)母具以语之_____________
1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
12.本文杨氏被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段分析。
(2021·天津红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④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⑤,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当勿复言。”
(节选自《治通鉴》)
【注释】①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②翠襦(rú):翠鸟羽毛做的短袄。③饬(chì):修饰,装饰。④(wéi):古代宫殿的旁门。⑤肩舆(yú):指抬的小轿。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主惭谢 谢:
(2)宫殿悉以金银为饬 悉: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
15.宋太祖与公主、皇后的对话,蕴含了哪些治国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2021·天津红桥·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
【注释】①容:刘容,元代官员。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或劝其颇受馈遗或:_______
(2)使还,惟载书籍数车还:_______
17.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
18.刘容“入侍皇太子于东宫”之后,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1·天津红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尝访其士卒 尝:
(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兵:
2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21.“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2022·天津红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鸟雀近人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③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④,殊不畏人,闾里⑤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⑥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⑦言:“鸟雀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节选自《闲雅小品丛书》)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她的封号。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桐花凤:鸟名,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④驯扰:驯服。⑤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⑥忮(zhì):加害。⑦野老:村野老人。⑧鸱鸢(chī yuān):鹞鹰和老鹰。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武阳君恶杀生 恶:__________。 (2)欲免此害也 欲:____________。
2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
24.请用自己的话简述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2022·天津红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黄①公力行节俭,与缙绅②相约:每会荤③素五品,不许宰牲。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且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④。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⑤,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注释】①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②缙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③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④胥(xū):小官吏。⑤折阅:亏损。
2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____
(2)庭无滞狱 狱:______________
2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
27.结合选文,举例说明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2·天津红桥·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上言秦府①旧兵,宜尽除②武职,追入宿卫③。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讟④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②除:任命。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④讟(dú):怨言。
2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与人同利故也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体朕此意 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30.文段主要表现了唐太宗身上的哪些可贵之处,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逃跑,逃亡(2)全,都 2.(元德秀)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 3.①孝顺老人②诚信务实③赈贫济乏④安贫乐道
【解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将来他逃走了。亡:逃跑,逃亡。
(2)大意: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悉:全、都。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去,离开。负,背。
3.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可以概括出元德秀身上的“卓行”:孝顺老人;从“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概括出元德秀身上的“卓行”: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以概括出元德秀身上的“卓行”:赈贫济乏;从“岁饥,日或不爨,陶然弹琴以自娱”可以概括出元德秀身上的“卓行”:安贫乐道。
【点睛】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在他担任鲁山县令时,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正碰上当地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受牵累,我一个人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其他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元德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做饭。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之类的东西。
4. 放置,摆放 第二人称代词,你 5.(我)就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曾经卖了三百钱给父亲,感谢相公的赏赐。 6.王安石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王安石看见吴某贫穷,把内藏黄金的旧乌巾赠送给吴某父亲,想帮助他们,由此可见王安石富有同情心、善良;“退居金陵”的他,甚至拿出“禁中所赐”的黄金送人而不吝惜,可见他的豪爽大方;吴某嫌乌巾旧,卖与别人,王安石派人原价购回,取出黄金,并再次赠予帮助,也显示他的守信重诺。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置”,本义即为放置,摆;“汝”,古今异义,第二人称代词,你。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货,卖;尝,曾经;赐,赏赐。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王安石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乞汝归遗父”写王安石看见吴某贫穷,把内藏黄金的旧乌巾赠送给吴某父亲,想帮助他们,由此可见王安石富有同情心、善良;另外,“退居金陵”的他,甚至拿出“禁中所赐”的黄金“乞汝归遗父”,可见他的豪爽大方;“乃复遗吴”也显示他的守信重诺。
【点睛】译文:
荆公辞去官职,退居南京的时候,蒋山有个吴姓的学佛者,每天帮助荆公打扫收拾,这个人是山下种田人家孩子。有一天挂在墙上的一块黑色头巾被风吹下来了,吴某再次把它挂到墙上。荆公正好看到,对他说:“给你回家送给你的父亲吧。”过了几天,荆公问头巾在哪里,吴某说:“父亲老了,没有什么用,我就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卖了三百钱给了父亲,感谢荆公的赏赐。”荆公听了长叹一声。于是叫来一名仆人和吴某用原价把头巾赎回来,并且叮嘱他如果已经被人转手卖掉了,也不用再去寻访了。果然那顶破头巾还在,于是赎了回来。荆公命人拿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一块金黄的黄金,原来是帝王所赐。于是再次赠送给吴某。
7.(1)用杖打,杖责(2)想要 8.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9.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杖打,杖责。
(2)句意:即使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欲:想,想要。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关键词“固(本来),何(怎么),足(可以,能够),当(承担),哉(助词,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对人物的刻画及叙写的事件来分析。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知道,况钟对小吏的过错,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可见他勇于担当。这正是“品”的具体体现。
【点睛】译文: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况钟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俸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即使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10. 穿 告诉 11.(杨氏的)姐姐经常送给她好衣物,(她)大多不接受 12.(1)亲戚都来向承祖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她认为一时的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2)对她姐姐送来的华丽衣服,大多不接受,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3)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有时从她姐姐那接受了衣服,她基本上是不穿的,暗中埋了它们。著:穿。
(2)句意: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语:告诉。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姊:姐姐;遗:赠送,馈赠;多:大多,多数;受:接受。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和“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可知,亲戚们都想通过巴结权贵获利,杨氏却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由“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和“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知,杨氏大多不接受她姐姐送来的华丽衣服,甚至还要将接受的衣服暗自埋藏起来;由“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可知,杨氏拒绝承祖派人接她去享福,认为这是让她无法生活下去。
【点睛】参考译文:
杨氏,是宦官苻承祖的小姨。家境贫寒没有产业。当苻承祖被太后宠幸发迹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巴结苻承祖)想从中获得好处,唯独这个杨氏不肯(巴结苻承祖)。(杨氏)经常对她的姐姐说:“姐姐你虽然享有短暂一时的荣华富贵,但比不上妹妹我一辈子不担惊受怕所带来的愉悦。”每当杨氏的姐姐送给她好衣物时,她大多是不接受的。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她就说:“我丈夫家世代贫寒,(让我们突然穿上这些)漂亮衣服就会让人心中不安。”终于没有接受姐姐的馈赠。有时从她姐姐那接受了衣服,她基本上是不穿的,暗中埋藏起它们。苻承祖每次见到杨氏一家贫寒的模样,深深的埋怨他的母亲,认为没有提供给他们,于是就对他母亲说:“现在我苻承祖让家里什么都不缺了,(可母亲为什么如此小气)而让小姨如此贫困呢?”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苻承祖于是命令人驾着马车去杨氏家接她。命令人将杨氏强行抬上马车。(于是杨氏在马车上)哭得十分悲痛,说:“你们这是想让我死啊!”由于这样,苻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将杨氏叫做“傻小姨(痴姨)”。
13.(1)道歉 (2)都,全都 14.只是考虑到我替全天下守护财富罢了! 15.(1)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2)力戒奢侈,节俭为本;(3)克己律己,以身垂范;(4)正家风,严家教;(5)珍爱生灵,防止滥杀。(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分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1)句意:公主听完惭愧认错。谢:认错,道歉。(2)句意: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悉:都,全都。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理解下列关键字词的意思:但:只是;念:考虑;守财:守护财富;耳:罢了。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太祖见公主穿着装饰华丽的衣服,便让她脱下,不要再这样穿,说明要戒奢侈,节俭为本;太祖分析公主这样做的后果,“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说明太祖正家风,严家教;“伤生浸广,实汝之由”表明珍爱生灵,防止滥杀;“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太祖克己律己,以身垂范;也表明太祖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
【点睛】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公主曾穿着衣领贴金铺翠的外套入宫,宋太祖对她说:“你应当将外套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样装饰。”公主笑着说:“这个才能用几根翠羽?”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既然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用京城里的翠羽的价格高,老百姓追逐利益,辗转贩卖交易,杀生害命,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珍惜福分,怎么可以造这种恶业之端?”公主听完惭愧认错。公主陪着坐,和皇后一起说:“官家做天子时间很长了,怎么不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出入。”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守财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做皇帝要自己治理天下,而不是被天下人所奉养。如果拿天下的财富来供自己一人享乐,让天下百姓如何能拥戴啊?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16. 有的人 返回,回来 17.(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于骑射,可是他并不爱好它。 18.(1)忠心耿直;(2)宽爱百姓;(3)公正廉明;(4)不巴结权贵。
【分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有人劝他受纳馈赠。或:代词,有人。
(2)句意: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还:动词,返回,回来。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素(平常),尚(崇尚),善(善于,擅长),好(爱好)”的翻译要正确;“弗之好”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调整为“弗好之”。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知,他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结合“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分析,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但他拒绝了,可见他公正廉明;他拒绝的理由是不能以剥削人民来自利,可见他宽爱百姓;事完后回京,他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可见他不巴结权贵。据此概括回答。
【点睛】参考译文: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19.(1)曾经(2)军队 20.到现在老人说起他的名字,就感动得痛哭流泪。 21.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分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我曾询问他的士兵。尝:曾经;
(2)句意为:从前曾见他率领军队征讨赣的坚固岩石洞。兵:军队;
2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至今”,到现在;“语”,谈论;“辄”,就。
21.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皆一可以当百”的意思是“都是一个可以抵挡百”,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
第二问: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等分析,概括出治军的赏罚分明。根据“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分析,概括出岳飞治军军纪严明。
【点睛】参考译文:绍兴六帅,都是果敢、刚毅、忠诚、勇猛之士,被称为古代名将。岳飞是最后一个出来的,而他的名声几乎超过其他人。他死的时候,武昌的部队驻扎到有十万多人,都是一个可以抵挡百人。我曾询问他的士兵,认为勤奋之人与懒惰之兵一定分清,功过有别,所以能得人心。从前曾见他率领军队征讨赣的坚固岩石洞,行军路过的地区,丝毫没有打扰乡里,到现在老人说起他的名字,就感动得痛哭流泪。
22. (1)厌恶,讨厌 (2)想要,希望 23.(这儿)又有四五只叫桐花凤的鸟,每天飞翔停歇在花木丛中。 24.(1)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人要有仁爱之心。(3)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意思对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母亲讨厌杀戮。恶:厌恶,讨厌。
(2)句意:想要免去这样的忧患。欲:想要,希望。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日,每天;翔集,飞翔停歇。
24.本题考查启示。
文章通过母亲爱惜鸟儿,使得家里的庭院鸟儿繁多,与人亲近异常,表明鸟儿躲避蛇、鼠、狐狸等忧患,亲近人,引出“异时鸟雀不敢近人,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突出主旨“苛政猛于虎”。谈体会时可从以下角度:①从苏轼母亲的做法谈启示,启发我们要有仁爱之心,爱惜生命,善待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谈启示,“苛政猛于虎”是对统治者采取的残暴、苛刻统治的批判,由此表达出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点睛】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曾经住在书房里,书房前面种有竹林柏树,庭院里都种满了花草树木,很多鸟在那里筑巢。母亲讨厌杀戮,所以告诫身边的孩童和女婢不能捕捉鸟雀。因此几年里鸟雀都筑巢在低矮的枝头上,向下俯视就可以偷看到它们的幼鸟。(这儿)又有四五只叫桐花凤的鸟,每天飞翔停歇在花木丛中。这种鸟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但是能够驯养,它们栖息在林间,很不怕人。乡里人见到这种现象,认为这事很奇怪。没有其它的原因,主人善待这些鸟雀的诚心,被鸟兽所信赖。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想要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残暴、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确实是这样的啊!
25. 满一年 诉讼案件 26.每天宰杀很多家畜,袁公也不能禁止。 27.由“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和“随问随结,庭无滞狱”,可以看出袁黄是一个力行节俭、勤于政事的人。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满一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2)句意:庭上没有滞留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日,每天;牲:家畜;甚众,很多;亦,也。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可知,袁黄与官员相互约定每次约会只辛辣味的素菜五样,不宰杀牲畜;可见袁黄是厉行节俭的人;
根据“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可知,袁黄随时审问随时结案,庭上没有滞留的诉讼案件;可见其是勤于政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袁黄公竭力做到节俭,与官员相互约定:每次约会只辛辣味的素菜五样,不许宰杀牲畜。然而县城门左右分别有熟食店,都已有很久了,每天宰杀很多家畜,袁公也不能禁止。不久渐渐少了,满一年之后,并没有一家卖熟食的。原来一直买熟食的,都是由诉讼的人邀请官吏吃饭(而买的)。现在袁黄公随时审问随时结案,庭上没有滞留的诉讼案件,买熟食的很少,卖的人亏损,所以都转换行业了。
28. 缘故,原因 应该 29.难道原来的士兵之外就都没有可信任的人了吗! 30.选文中,唐太宗可贵之处在于惟贤是举,不纵所欲。当大臣建议他信任重用他以前的部属、士兵时,他认为只要是贤才,就要重用,把自己的恩德推广到天下;在要修建宫殿之时,他想到了秦朝的灭亡,认为应该与民同利,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过俭朴的生活。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是因为与民利益攸关的缘故。故:缘故。(2)句意为:应当体会朕的这个想法。宜:应当。
29.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岂,难道;旧,原来的;皆,都;信,信任,乎,语气词,吗。
3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结合第①段“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可知,唐太宗拒绝任用旧部亲信,任人唯贤,表现唐太宗惟贤是举的特点。结合第②段“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通过唐太宗的语言描写,解释了“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的原因是不纵欲,因此唐太宗的特点为“不纵所欲”。
【点睛】参考译文:
有人上书主张秦王府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加入宫警卫部队。太宗对他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别无可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让朕的恩德广被于天下。
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谤之言,是因为与民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是因为秦始损民以利己的缘故。奇珍异宝,本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止,那么国家就会立刻面临危亡。朕想要营造一个宫殿,材料已经齐备,有鉴于秦的灭亡,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朕的这个想法。”从此二十年间,风俗质朴淳厚,穿着不用锦绣,官府与百姓均很富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