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7 21:3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2020·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以新的时代生活经验激发类型写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张珊珊)
(选自《网络文学: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二】
今天,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早在1991年,由海外华侨创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即已问世,为日后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开辟了先河。鼓励海外华裔作家进行网络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形式之一。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受海外受众的欢迎,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还是数字报刊、手机网络等,都可积极推介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翻译家、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以及各翻译网站都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作出了贡献。
(董晓波 卢敏)
(选自《网文多路出海》《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2月27日)
【材料三】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房伟)
(选自《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光明日报》2020年3月18日)
1.围绕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2.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整体稳健升级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今,我们青少年应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做些什么?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列出四种具体可行的做法。
(2020·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朵百合
罗瑞花
当泡桐街的泡桐树下摆满了菜蔬苗和花木苗时,我心里就会激动起来,上班下班,总会停下脚来瞧瞧它们,问问它们的名字、性情。
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这盆百合像打过“九二零”的芹菜一样高瘦,七片长长的绿叶,两根圆圆的长茎,几个人在围着赏看,都嫌它太高,走了。
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这四个花苞两大两小,长在一根长长的圆茎上,十字形相对,两个较长,显出即将开放的架势,另两个相对短小,刚打苞。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
戴着斗笠的老妇人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我只是种菜苗卖,没想到菜园边野生了这几棵花,它们荫了我的菜,抢了菜的肥料,我要把它们卖了。”
我被老人逗乐了,买下了这盆百合,淋着雨把它抱回了家。
这个暗红色的塑料盆实在太不配我的红朵百合了。我在阳台上找来一个黑底描金的陶盆换上,捧着它摆到阳台的花架上,摆到窗口的桌子上,都觉得高了,又挪到玻璃茶几上与小金鱼缸排在一起,终于觉得妥帖。于是,端着饭碗看它,捧着茶杯看它,甚至握着阅卷笔看它,越看越觉得它就该这样高挑,可以不必弯腰,彼此平视。
改完学生考卷已是晚上零点,家人都睡了。我开了客厅的灯去倒茶,发现茶几上的百合竟然也没睡,那个大的花苞优雅地绽放了。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爱人说他关灯的时候还没见它开啊。噢,我的百合,你是等客厅的灯关了后才开的吗?你是害羞吗?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包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是谁在吹呢?应该是百合自身的生命力吧。即使今天被老妇人卖了,被我移栽了,也阻挡不了它的蓬勃,花的开放是没有理由的,它只为开放。
我想起“夜惜衰红把火看”的白居易,想起“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苏轼,还有那个“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不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在这静谧的夜里,花朵绽放得更肆意了,每个花蕊都带上了黄粉,那朵将开未开的花又吹大了点,花瓣没先前那样黏得紧了,有一处已松开,看来,今晚,它是一定要开的了。另外的两个花苞也像两根小蜡烛一样向上挺起,焕发着生命力。
早晨醒来,我直奔百合。呀,第二个红朵真的开了,和第一朵仿佛双胞胎一样,开在花托的两边。我兴奋地回到卧房找来手机,先给整株百合拍照,再给那两个红朵来个特写,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
太阳从窗格射进来,我忙把百合搬到窗前的桌子上,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量准备开第三朵了。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
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7期)
4.请简要概括全文的内容。
5.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6.品析语言。
(1)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包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处引用诗文的作用。
8.你对文末“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2021·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选段二
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那雪越下的猛。
(选自《水浒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9.两段选文都写到了“雪”,有什么作用?
10.分析选文中的两处画线句。
11.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林冲“熬得住”“做得彻”,请从作品中另选情节进行具体分析,来印证这一观点。
(2021·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1日公布,当前我国总人口14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目前的10.75年……这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
然而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这些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人口红利”尽快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处理好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华社电)(选自《算清“人口账”下好“发展棋”》《新华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次普查结果蕴含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宁吉喆说。
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魏玉坤/安蓓/邹多为)。选自《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仍具较强活力》《解放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三
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宁吉喆介绍,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陆娅楠)(选自《人口家底有了新变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12.围绕人口变化,以上三则材料表达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1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14.比较并分析下图内的两组数据,写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2021·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风凛冽
陈应松
①身着褐衣的凿石者,紧攥着灼热的錾子和铁锤,对准巨大的石头,凿着,凿着……将一座山齐刷刷地劈下,不对,应是凿下,像刀切斧削一样壁立千仞。狮子山楚王陵的墓道,既是石刻,也是石切。
②在狮子山楚王墓前,有许多庞大的、未凿完的石头,它们横七竖八、犬牙交错地胡乱堆砌在那儿。这是一个未完工的工地,似乎看得到石匠们尚未走远的样子,他们从沉重的巨石里爬出来,像一只只甲虫,满手老茧和血渍,看着自己即将完成的杰作,在一个血红的黎明悄然离去……
③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温驯的牛和尖锐的犁——它们可爱地耕耘着汉代的大地。留下了嬉戏的羊、飞翔的大鸟和栖居在屋顶及车轼上的神鸟,握锄的农夫和播种的孩子,炮鳖烩鲤的美食家,执桴击鼓、羽葆飘扬、嬉耍玩乐的艺人。
④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歌吟、吹奏和长袖起舞的仕女,留下了织布、纺纱、摇纬的农妇,迎宾的侍仆,下棋的闲客,烧烤肉串的饕餮者,背牛、扛鼎、拔树、伏虎的力士。
⑤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持来耜、引凤升天的炎帝,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乘黄升仙的黄帝,青鸟为其衔食的西王母,在楼阙上亮翅的三足鸟和诡异的九头兽、九尾狐,以及人首蛇身、马首人身、鸟首人身的众神……
⑥无数梦幻与现实的场景,超凡的艺术想象,让笨拙的石头成为天空和灵山,成为神祇的圣庙,成为诸神飞翔的穹窿。死亡像一场狂欢,是生命的另一次开始。削去楚辞“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凄婉幽愤,生命不可终结,永远高亢存在,这澎湃烂漫的灵魂,精鹜八极、同气相求,犹如天地初创时的大典。
⑦云龙风虎的遒劲造型,挟风云雷电,携日月星辰。浑圆饱满的线条,以大朴不雕之雕,大道无言之言,大象无形之形,组成了石头上的大汉风景。什么叫汉唐气象?在徐州,在我见到的汉画像石上,一个时代的伟大气魄和盛世年景如辎重和沉雷从天庭滚滚而来,撼人心魂。
⑧沧桑历尽,从荒野上挺立起来的石头,就像汉代,仍在遥远的地平线闪光。那些灵魂的仰望者,对天堂的渴盼是从神道开始的,石碑、石柱、石人、石虎、石马、石牛、石羊,如仙槎,生双翼。至石椁、石棺、石阙、石祠……笨重的石雕,因紧贴大地的独具匠心,而让其身轻似燕,飞入袅袅青空,冲破云烟,进入太虚圣境。脚下,仍是磅礴的汉家厚土。
⑨徐州,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汉起于小沛,大汉根在安国”。虽然汉兴起于楚,但两双是汉族自我确认的时代。她的自信、青春、强劲和力量膨胀高昂,其他朝代无可比拟。她的开疆拓土,到达过河西走廊和南疆的沙漠深处。我想起“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的班超,这位以36人平定西域的杰出汉使,以强大的胆略和吸附力,收服了西域50多个国家。没有像班超这样挟持大汉之风吹彻八荒的豪杰,没有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魅力,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又有什么神采和气韵?
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猛士,这就是徐州汉画像石透射出的凛冽之气,无数灵跃的石头垒砌着,占领了惊涛轰鸣的历史河岸,带来森严激荡的气象,横亘在千山幕雪、万里长云的时空,雄浑、苍劲,成为汉代的丰碑。
(选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11月29日,有改动)
15.概括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6.品析下面的句子。
没有像班超这样挟持大汉之风吹彻八荒的豪杰,没有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魅力,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又有什么神采和气韵?
17.第①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8.探究作者以“汉风凛冽”作为标题的理由。
19.下面两张图片中的文物都出土自徐州汉墓,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请结合文中提供的汉文化信息,任选一件从创作艺术和作品意蕴两方面进行解说。
(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④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
⑤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⑥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⑦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9日,略有改动)
材料二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
材料三
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20.根据材料一的说明内容,材料二中的A、B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1.材料一围绕“森林是‘水库’”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22.“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中的“一般”“以下”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具体分析。
23.请你用说明性的语言把材料三中的信息有条理地写出来。
(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月光抱住
肖复兴
①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到了白发苍苍。
②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
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
④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
⑤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
⑥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
⑦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这味儿,早就想吐了。
⑧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⑨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
⑩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
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
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
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
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
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
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
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
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来》:
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
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
(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24.根据文章的内容,从德智的角度在下面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事件。
( ) ——德智送“我”纸和笔——( )——德智和“我”相互鼓励——( )
25.揣摩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效果。
(1)连连摆摆手
(2)轻轻叹了口气
26.你对文中“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7.作者为什么选用“被月光抱住”作为文章的题目?
28.某单位举办“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拟推荐德智参加评选,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语。(50字以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2)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三方面着力;(3)中国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2.(1)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2)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3)新锐作家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 3.(1)选择具有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的精品网络文学阅读;(2)采用多种途径介绍、传播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3)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文学创作;(4)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邀请网络文学作家开讲座、利用网络空间进行阅读交流等。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
(1)材料一的中心句是“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下面分为三个方面论述。可以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
(2)材料二的观点是第一段“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下面分为三个方面论述。可以概括出材料二的观点: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三方面着力。
(3)材料三的中心句是“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概括出材料三的观点:中国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应围绕中心观点,明确信息筛选的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整体稳健升级”的内容是材料一,分三个方面论述。找出三个方面的总括句,概括即可。
(1)第一方面由“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可知,是“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
(2)第二方面由“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可知,是“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
(3)第三方面由“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可知,是“新锐作家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材料中心,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简洁,观点正确。
(1)由材料一“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分析,我们青少年在选择网络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精品;由“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以新的时代生活经验激发类型写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材料三“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分析,我们青少年除了选择精品文学作品外,还应选择具有中国古典传统文学特征的具有艺术水准的作品。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们青少年也承担着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使命,从第二方面“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受海外受众的欢迎,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还是数字报刊、手机网络等,都可积极推介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可知,我们青少年在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时,对于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媒体介绍、传播。
(3)由材料一“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分析,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也需要我们青少年积极参与创作,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4)由材料三“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中国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青少年需要积极投身其中,使中国网络文学处于健康发展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参加网络文学作家开设的讲座。
4.我买回红朵百合和它的开放以及“我”的感受。百合花的开放;“我”的感受。 5.开始时惊喜地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夜间绽放时兴奋和欣喜,最后安静下来。惊喜、惊讶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开出美丽的花——绽放的兴奋——最后的内心平静、安静 6.(1)“竟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这里表明红朵百合的获得具有偶然性,表现出我发现红朵百合时的惊喜之情。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朵百合花朵的形状和开放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红朵百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丰富文章内容,增添诗情画意,写出花儿开放驱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表达了我看到百合花开时的愉悦之情。 8.红朵百合积蓄力量,遵从规律,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人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
【解析】4.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抓住关键词句提炼概括。全文围绕“红朵百合”展开全文,第1—5自然段“我”从卖菜苗的老妇人那里买来一盆红朵百合;第6自然段写“我”在家里为红朵百合挑选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摆放;第7—11,写“我”欣赏几朵百合接续开放以及“我”的内心感受。结合以上段落层次的分析概括全文。语言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即可。
5.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经历变化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描写人物情感的词句提炼概括即可。第2自然段,“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中的“竟然”,写出作者偶遇百合的惊喜;第3自然段,“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体现了作者憧憬百合开美丽的花;第7自然段,“那个大的花苞优雅地绽放了。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第9自然段,“我兴奋地回到卧房找来手机,先给整株百合拍照,再给那两个红朵来个特写,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体现了作者看见百合绽放时的兴奋和欣喜;最后一段“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百合善于安排自己,“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安静。
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赏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或常情常理以外。“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写出了作者在看菜苗时遇见百合的偶然性,出乎意料,表达了作者偶遇百合的惊喜之情。
(2)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模式:方法(修辞手法)+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把百合开放的形状比作“巨大的喇叭”,运用比喻手法,“跟它对称的花包也铆着劲”中“铆着劲”赋予百合以人的力量,“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把待开放的花苞比作“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合开放的状态和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红朵百合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中引用诗文的作用一般有:使文章更有文学内涵,增添诗情画意;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有助于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结合本题,引用“夜惜衰红把火看”,“故烧高烛照红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是为了表达“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体现了“我”看到百合花开时的愉悦欣喜之情。
8.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上下语境,文章内容,中心思想和与之联系紧密的关键语句来分析。此句出现在文末,文末的句子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写“我”从卖菜苗的老妇人那里买来一盆红朵百合,放在家里,欣赏它开放的过程以及“我”的感受。上文,“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由看到第一朵百合夜间开放时的兴奋欣喜到等待第二朵开放,“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量准备开第三朵了。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由此理解最后一句,红朵百合积蓄力量,遵从规律,合理安排自己,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美丽。由花及人,人也应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积蓄力量,合理安排自己,不急不躁,展现美丽一生。
9.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寒冷恶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0.第一处:动作描写,运用了“取、挑、盖、戴、拿、拽”等动词,突出林冲的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性格特点。
第二处:语言描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林冲忍无可忍、丢掉幻想、毅然决然、奋起反抗的性格特点。 11.熬得住——示例1:当林冲认出调戏妻子的是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时,举起的拳头先自软了。表现出林冲内心愤怒却惧怕权势,选择妥协忍让、委曲求全。示例2:刺配沧州的路上,倍受两位公人的折磨,毫无反抗,在野猪林里,鲁智深要杀两个公人时,林冲为其求情。表现出林冲内心愤怒却惧怕权势,选择妥协忍让、委曲求全。
做得彻——示例:火并王伦时,毫不手软,手起刀落,要了王伦性命。表现林冲不念旧情,大开杀戒,手段残忍的性格。
【分析】9.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两段文字所写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故事。风雪之中,林教头因冷躲过一劫,离开草料场;又于山神庙听见陆虞候等人密谋,得知自己被陷害的真相,从而忍无可忍,出手杀人,走上反抗之路。所以王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天气寒冷恶劣的情形,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分析。
第一处:“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是对林冲离开料场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具体写出了林冲的小心、仔细,突出其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性格特点。
第二处:用“林冲骂道”突出这是其语言描写,表现林冲在事实真相的冲击之下,这时候已经忍无可忍,他丢掉了幻想,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围绕“熬得住”“做得彻”,从作品中另选情节进行具体分析。答案不唯一。
示例:熬得住——在刚开始面对高衙内的欺辱、面对陆谦等人的从中作梗时,林冲为了前途忍了。甚至还花大价钱买了一把好刀,想要借此来讨好一下高俅。表现了他惧怕权势,委曲求全的性格特点。
做得彻——在南丰之战中,独战安德统军柳元、潘忠,五十余合后将柳元一矛戳死。表现林冲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绝不留情的特点。
12.材料一: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和素质)。
材料二: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材料三: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或“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或“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13.挑战: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机遇: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14.(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在不断增长,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不断上升。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质量不断提高。
【分析】1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归纳信息要点,需要抓住关键句。
材料一:根据“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可以概括“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根据“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可以概括“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材料三:根据“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可以概括“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根据“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可以概括为“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根据最后一段亦可以概括为“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1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材料二“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可以概括为:
挑战: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机遇: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1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分析图片中的要素。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拥有人口为141178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增长5.83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上升为15467人。由此可见,近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依然在不断增长,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持续上升。同时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人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15.主要内容:有现实生活的场景和无数众神的梦幻场景(或梦幻与现实的场景,或真实的民间生活和想象的神仙生活)。
艺术特色:想象超凡、造型遒劲、线条浑圆饱满。 16.运用反问的句式,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汉代英雄豪杰胆略和吸附力以及汉画像石的规模大、数量多,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由衷赞叹。 17.描绘了石匠们开凿狮子山楚王陵墓道的场景,引出写作对象——楚王陵和汉化像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8.原指狂风的猛烈寒冷,文中指汉代雄浑苍劲的气象,具有惊涛轰鸣的历史,带来森严激荡的气象,有膨胀高昂的自信、青春、强劲和力量。突出了汉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赞叹之情。语言形象,富有气势。 19.(图一)龙形玉佩为盘曲龙体,遒劲造型古朴,线条圆润饱满,呈“S”形,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有着超凡的艺术想象。龙为汉民族的重要图腾,表现汉代的伟大气魄,代表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
(图二)绕襟舞俑为群舞陶俑,均为前倾站立,呈“S”形,造型优美,宽袖绕襟,姿态曼妙,线条浑圆饱满,栩栩如生。表现了繁华、富庶、祥和的生活场景,营造了歌舞升平的浪漫场景,体现盛世年景的汉唐气象。
【分析】1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③④段,可知主要内容无数有现实生活的场景,根据⑤段可知主要内容还有无数众神的梦幻场景。关于主要内容,⑥段“无数梦幻与现实的场景”是一个极好的概括。
根据⑥段“超凡的艺术想象,让笨拙的石头成为天空和灵山”⑦段“云龙风虎的遒劲造型,挟风云雷电,携日月星辰。浑圆饱满的线条,以大朴不雕之雕,大道无言之言,大象无形之形,组成了石头上的大汉风景”,可概括其艺术特色:想象超凡、造型遒劲、线条浑圆饱满。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从句式上看,这句话运用反问的句式。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调如果没有如班超一样的英雄豪杰,那么汉代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失去了神韵。由此强调汉文化的璀璨,加上汉画像石的规模大、数量多,由此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开头段中,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石匠们开凿楚王陵墓道的场景,从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楚王陵和汉化像石,这样优美生动的文字,无疑会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8.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汉风凛冽”,运用了“寒风凛冽”的谐音形式,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凛冽”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汉代雄浑苍劲的气象。这样突显了汉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推崇与热爱。该题目语言形象,富有气势。
19.本题考查延伸拓展。要注意观察两件文物的特征,同时结合文章中汉文化信息,作答。作答角度有“创作艺术”和“作品意蕴”两个角度。
图一为“龙形玉佩”,其造型呈“S”形,为盘曲龙体,造型古朴,线条圆润,是一件艺术珍品。从作品意蕴上讲,选择“龙”作为造型,显示了其别致的匠心。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了汉文化伟大的气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图二为“绕襟舞俑”,从造型上看,均为前倾站立,呈“S”形,姿态优美,线条浑圆饱满,栩栩如生,是难得的佳作上品。从作品意蕴上讲,这是群舞陶俑,组合式的构图更显当时的繁华、富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年的繁华盛世。以普通舞者展示盛世繁华,很接地气,又极具艺术性。
20. 枯枝落叶层 林地土壤层 21.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22.“一般”意为“通常”,也有特殊例外情况;“以下”指不超过,这里指这些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通常不超过100毫米。 23.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可知森林涵养水源的结构层次自高到底、从上而下是“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据此可知材料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中的A、B分别为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层。
2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材料一,说明了森林是“水库”,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结合第①段中“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可概括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或者根据第③中“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概括为: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结合第⑥段“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可概括为: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或: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2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
第②段中,“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说明的是我国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一般”指通常情况下,也有特殊情况超过100毫米的;“以下”是数据的限定,指不超过100毫米。“一般”和“以下”是表示条件和数据限制的词语,说明了“通常情况下不超过”,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三是“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图中有四组数据,分四项公布了2021年我国国土绿化的信息。最上部的“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是造林种草的总面积,中间两项“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是造林、种草改良草原两方面的面积;最下面的“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是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的面积。把这四项数据按条理列举出来即可。
24. 德智送“我”新茶(和我在天坛会面); 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 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25.(1)“摆摆手”表示不是自己的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对方的举荐。“连连”表明坚决否定。
(2)“叹了口气”表明自己对不正之风也不赞同(反对、无奈、叹惋)。“轻轻”表明正常的人情往来也可以理解,感谢之情还要表达。 26.不同的人记忆的选择不是由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决定的。 27.(1)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引起阅读兴趣;(2)月光的明澈澄净与德智美好纯净的精神品质相一致;(3)(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质的人会得到美好生活的厚爱和善待。 28.示例:他对朋友重情重义;对工作任劳任怨;对生活知足常乐;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特推荐参加“新时代道德模范”评选。(要围绕重情重义、任劳任怨、知足常乐、懂得感恩的性格来写。语言表达要通畅)
【解析】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中“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可概括为:德智送“我”新茶,还可再加上“和我在天坛会面”;
“德智送‘我’纸和笔”在第⑥段;
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中“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可概括为: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
“德智和‘我’相互鼓励”在第⑧段中;
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可概括为: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25.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分析。
(1)第 段“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这是德智对上文 段“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的否定。“摆摆手”是动作描写,表明德智的谦虚,认为自己加入书法家协会不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张书范主席的举荐;“连连”修饰“摆手”,表明德智对否定的坚定态度。
(2)第 段“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这是德智对 段中“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是回答。“叹了口气”,表现了德智对不正之风和反对而又无奈之情,因此感到叹惋;“轻轻”表明他“叹气”是还包含着张书范无私公正举荐自己的感激之情,自己却无法对他有所表示,因为正常的人情往来还是应该有的,对别人的谢意还是要表达出来的。
2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 段中,“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是对上一句“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的总结解释。“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说明人的记忆力好坏是因为记忆力有选择性,记住了自己认为该记住的,可见记忆与人的经历、性格和品质息息相关。
27.本题考查题目作用的分析。
本文题目“被月光抱住”新颖有趣,富有诗意,令人想起唐诗宋词的意境,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文章结尾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表现了德智美好纯净的心灵和精神品质像月光一样明澈澄净,能“被月光抱住”;
结合第 段中“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好人有好报”,表达了作者希望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能得到生活美好的报答的愿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
根据第①段中“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两人能保持这么多年的友谊,可见德智对朋友重情重义;
根据第⑦段中“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德智一份工作能干这么久,可见他对工作任劳任怨;
根据第⑧段中“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德智对简单的生活感到知识,可见他对生活能知足常乐;
根据第 段“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德智对张书范举荐他加入书法家协会之事一直念念不忘,说明他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
写推荐语时,围绕德智重情重义、任劳任怨、知足常乐、懂得感恩的性格来写,语言表达简洁通畅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