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知识目标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本课知识结构
一、农业的发展(P41-42)
二、手工业的兴盛(P42-43)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P44-46)
一、农业的发展
1、背景:
①南方战乱较少;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统治者注重农业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南方农业发展快速
逐渐超过北方
2、发展表现
(1)总体: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宋·铁犁铧
宋·四齿铁耙
宋·铁镢[jué]头
宋·铁弯锄
牛转翻车
看图识农事
牛耕
灌溉
插秧
收获
扬场
入仓
宋代《耕获图》
此图存于故宫博物院,采自《宋人画册》。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一、农业的发展
秧马
圩田
梯田
一、农业的发展
2、发展表现
(1)总体: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粮食
作物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引进来自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③培育优良品种,大大提高水稻产量;
④南方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
⑤出现丰饶的粮仓: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
占城稻
“百日黄”
一、农业的发展
2、发展表现
(1)总体: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粮食
作物
(3)经济
作物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引进来自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③培育优良品种,大大提高水稻产量;
④南方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
⑤出现丰饶的粮仓: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①茶叶种植: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茶树
棉花
一、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南方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有先进棉纺织工具;
南宋棉毯
纺织机
号为冠天下的蜀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南方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有先进棉纺织工具;
[3]制瓷业:①官窑:官窑、哥窑、均窑、汝窑、定窑;
②瓷都:景德镇;
③中心:南宋时江南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钧窑(青中带红)
官窑(粉青淡白)
定窑白瓷婴儿枕
汝窑(天青色)
哥窑冰裂纹瓷
白如玉,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饭店、酒楼中的瓷器
景德镇瓷器
宋景德镇青白瓷窑茶盏托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南方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有先进棉纺织工具;
[3]制瓷业:①官窑:官窑、哥窑、均窑、汝窑、定窑;
②瓷都:景德镇;
③中心:南宋时江南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造船业:①中心:广州、泉州、明州;
②船坞:北宋东京郊外,世界现存最早;
③技术:南宋海船配备指南针。
中型远洋货船
知识拓展
1972年中英联合打捞“莱茵堡”号沉船时意外发现埋藏在海底800年的古沉船--“南海一号”。沉没在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一号”惊鸿一瞥的亮相开始了它日后的传奇故事。1989年,中日合作联合勘察,对“南海一号”的第一次探测,正式开启了我国对自己水下疆域的探索。2001年“南海一号”探查行动再次启动。历经千辛万苦,勘察队最终找到沉船位置。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整体出水。船上有近十万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正式进入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高达3亿元人民币。"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乃至海上敦煌等坊间传闻。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国内贸易:
(1)商业城市兴起
(2)草市:
乡镇形成的新商业区。
(3)商业贸易区: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
①分布:黄河、长江和运河沿岸;
②代表:开封和杭州;
③变化:打破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北宋汴梁城
商业都市: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
市坊不分
居住
商铺
居住
商铺
居住
商铺
说书
瓦子
人来如瓦聚人去即瓦解
“神课”“看命”“决疑”
王家纸马(祭祀)
吆喝叫卖
羊肉店:
刘家沉檀木店
太医出丸医肠胃药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医馆
饭馆+“菜谱”
2、海外贸易:
(1)商港:
广州、泉州
(3)政策:
朝廷鼓励
(2)范围:
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4)机构:
市舶司
(5)政策: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
(1)原因:
①商业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2)概况: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②金属货币不利于携带。
(3)地位: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发展:
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好处: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
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南方得到初步开发(北方仍是重心经济)
三国东晋南朝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江南逐步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给它们拟一个合适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图一《耕获图》 图二 定窑瓷器 图三 《货郎图》(局部)
A.宋朝农业的发展 B.宋朝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宋朝的经济状况 D.宋朝人的社会生活
课后巩固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说明了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图二反映了宋朝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图三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活跃。据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反映了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即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宋朝的经济状况,C项正确;A项只适合于图一,B项只适合于图二,题干图片没有涉及D项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南宋时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这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民族关系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边疆地区的巩固
课后巩固
【答案】C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民群众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关系的交融和边疆地区的治理,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3.《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曾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表明( )
A.诸子百家争鸣 B.中外交流频繁
C.都市生活繁华 D.闭关锁国推行
课后巩固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体现了北宋都市生活繁华,C项正确;诸子百家争鸣是在思想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排除D项。故选C项。
4.两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纸币(如下图)。这些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需要
D.军事战争的影响
课后巩固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纸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繁荣的结果,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和交易量大,需要大量的货,而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因此出现了携带方便的纸币,B项正确;纸币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十几个商家的个人之举,并不是政府颁布通行的,A项错误;纸币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与市民生活虽有一定关系,但最初还是为了商家的需要,C项错误;纸币与军事战争不属于同一领域,D项错误。故选B。
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