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櫆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遥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地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2.写作背景
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3.相关知识
(1)阴与阳
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山水亦常用。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用于“水”则水的南面为“阴”,北边为“阳”,与“山”的阴阳称法正好相反。
(2)戊申晦
戊申,干支纪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人纪日除干支外,还用一些专有名词,除“晦”外,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朔”,农历每月初一日,如“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史记·秦始皇本纪》)。
(3)五鼓
五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一次隔两个小时。即一更是19~21时,二更是21~23时,三更是23~1时,四更是1~3时,五更是3~5时。
(4)泰山
泰山,亦称岱山、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一,称为东岳。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5)关于“天门”及“三谷”的解释
泰山有一天门、二天门及三天门。二天门又叫中天门,三天门又叫南天门;三个天门都在泰山中路之上,至今一天门坊及南天门摩空阁犹存。南天门下就是十八盘,两边峭壁耸立对峙,即本文说的“世皆谓之天门云”的地方。此天门,即指南天门;岱顶之上,在南天门之北有两石壁立如门,谓之西天门;日观峰之东又有东天门;丈人峰之西北原来有坊,叫北天门坊。
三谷,即《泰山志》所记的泰山三溪:东溪、中溪、西溪。中溪(中谷)源于溪山(中天门坊就在此处,即本文所说“中岭”之所),南流至梳洗河,从泰安城东穿过,入泮河,归汶河。登泰山的中路自岱宗坊至中天门基本沿此溪上。东溪源于岱顶东南的东溪山,流向东南,后归汶河。西溪源于南天门东侧之大龙峪,往西南流,后南流入泮河,归汶河。从西路登山,基本上沿此谷,至中天门后,又沿溪的旁边直达南天门。从中路登山至中天门后也循此径,此乃姚文所说“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也。
桐城派的作家群,站在丰厚的文化积累上,透过文化地域政治这些表层的东西,创造了文化上的活跃蓬勃的时期。文学是人学,桐城派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深处真实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时代以及生命的思考,记录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具有永久的价值。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
泰山之阳①,汶水西流;其阴②,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③其南北分④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⑤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⑥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⑦,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⑨以入,道少半⑩,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阳 ②阴 ③当
④分 ⑤以 ⑥乘
⑦限 ⑧级 ⑨循
⑩少半 几 负
烛 居 然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3~6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
戊申晦①,五鼓②,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④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⑤,下有红光动摇承⑥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⑦色,而皆若偻⑧。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⑨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⑩。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戊申晦 ②五鼓 ③漫
④极天 ⑤丹 ⑥承
⑦驳 ⑧偻 ⑨行宫
⑩漫失 当 圜
罅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自测
1.字音识记。
(1)汶水 (2)山麓
(3)砌石为蹬 (4)徂徕
(5)樗蒱 (6)绛皓
(7)岱祠 (8)皆若偻
(9)姚鼐 (10)济水
2.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
(2)须臾成五采( )
(3)少圜( )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提起另一事的连词。
(2)戊申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昏暗;夜晚。
(3)稍见云中白若樗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稍微,略微。
(4)多平方,少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数学名词。
4.词类活用判断。
(1)济水东流( )
(2)明烛天南( )
5.写出下列加点词词义。
(1)当
①当其南北分者( )
②崖限当道者( )
(2)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②余始循以入( )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
(3)限
①越长城之限( )
②崖限当道者( )
(4)望
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5)坐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文本理解
1.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奇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作者在描绘这幅泰山夕照图时,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游记散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景状物是如何捕捉季节特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疑难探究
5.如何理解作者描绘日出的层次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体味“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名句中选择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南朝·谢朓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④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唐·李白
⑤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
⑥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宋·石延年
⑦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梅尧臣
⑧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清·顾炎武
⑨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唐·韦应物
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
2.从历史中比较
“登临”是一个文雅的词汇,是胸中贮满诗意的人经常有的举动,古往今来,高人韵士,往往选胜登临。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登临时诞生:
①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④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
(二)素材这样运用
细密的文笔 壮美的画图
——《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泰山,位于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奇观,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扬名天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登攀的人。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很值得一提。在他的笔下,日观峰那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作者那顶风冒雪登山的动人经历,得到了形象而准确的描摹,生动而细密的表述。因此,无论是构思还是文笔,它都是无愧于前人而对来者又有所启发的一篇杰作。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换形之法,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乾隆三十九年,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的姚鼐因与主纂纪昀不和,辞职返家,路过泰山,应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的邀请一同登泰山观日出。作者着意把本文题目命为《登泰山记》而不用一般的“游泰山记”,就意在表明,他着重写的是“登览”。事实上也是这样,作者就是按登览这条主线移步换景,组成四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从而使整个长篇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引人入胜。
首先为我们勾画的是泰山地势图。作者先介绍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的泰山地势,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是从时间上来形容,姚鼐是从地势上来介绍,但都使我们对泰山的雄伟神奇获得了生动而准确的印象,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介绍了泰山的地势后,最后缀上一笔:“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登临泰山的目的地,也是这幅泰山地势图的点睛之笔。
第二幅是雪后登山图。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述。“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三幅是泰山日出图。这是整幅山水长卷的主体部分,地点虽仍在泰山最高处,但在时间上却有了变化,由昨晚变成今晨,描写对象也由夕照变成日出。作者仍是先交代时间、地点和动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是幅静态的画面。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势,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四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二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可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桐城领袖——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因书斋名而后世称之为惜抱先生。在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被公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和领袖人物。
姚鼐提倡文章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要求言之有物,有思想性;“考据”要求立论扎实,有说服力;“辞章”要求字通句顺,有艺术性。在散文创作的美学理论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概念,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以神、韵为宗”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
姚鼐一生著述颇丰。在其众多的古文作品中,山水游记更是广为人诵。姚鼐的游记散文虽然数目不多,但却在短小的篇幅中流淌着清澈的性灵,在严谨的章法之中透露着舒缓的情趣。
深度阅读
游灵岩记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①,高千余雉②,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③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④。灵岩寺⑤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⑥,以居佛像。度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⑧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⑨,帷张而军行⑩。岩尻 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 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 云。
余初与朱子颍 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 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 以东,越一岭,则入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 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 ,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 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 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B21;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B22夜宿,姚鼐记。
【注】 ①城墉(yōng):城墙。②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③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④翳(yì)高塞深:遮掩高处,填塞深处。⑤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始建于灵岩山下。⑥龛(kān):供佛像的石室。⑦度:估计。⑧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援,牵引,攀附,援助。⑨殊骛(wù)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同“趋”,急速地奔驰。⑩帷张而车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 岩尻(kāo):山岩的末端。尻,脊骨末端。 墁(màn):镶嵌。 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朱子颍:时任泰安知府,为姚鼐挚友。 聂剑光:聂文,字剑光,泰安人。对泰山周围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 溯(sù):逆流而上。 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东来洛阳。 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 苻(fú)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 观:道教的庙宇。历城:县名。今属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为济南府治。张峡:村镇名,在长清县境。
*登泰山记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
(一)
1.答案:①阳:山的南面。
②阴:山的北面。
③当:在。
④分:分界处。
⑤以:在。
⑥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⑦限:界限。
⑧级:石级。
⑨循:顺着。
⑩少半:不到一半。
几:几乎。
负:背。
烛:动词,照。
居:停留。
然: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
2.答案:(1)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判断句。
(2)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判断句。
(3)这东边的山谷,古人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判断句。
(4)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
(5)(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省略句。
(二)
1.答案:①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②五鼓:五更。
③漫:弥漫。
④极天:天边。
⑤丹:朱砂。
⑥承:托着;接着。
⑦驳:杂。
⑧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⑨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
⑩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当:对着。
圜:同“圆”。
罅:裂缝。
2.答案:(1)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定语后置句。
(2)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这些山峰)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省略句。
二、
1.答案:(1)wèn (2)lù (3)dènɡ (4)cúlái (5)chūpú (6)jiànɡ (7)dài (8)lǚ (9)nài (10)jǐ
2.答案:(1)“有”同“又”
(2)“采”同“彩”
(3)“圜”同“圆”
3.答案:(1)到
(2)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逐渐,渐渐
(4)方方整整的
4.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5.答案:(1)①在,在……的地方,介词。②挡住,动词。
(2)①在,在……的时候,介词。②同“而”,表顺承,连词。③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3)①界限,名词。②门槛,名词。
(4)①动词,远望。②动词,盼望。③名词,声望。④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5)①动词,与今义同。②同“座”,座位。③介词,因……犯罪。④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晖,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2.明确:①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像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匐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②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雪后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③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气息,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这几个词写出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
3.明确:作者在写登山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登山的时间是十二月,登山时天气是风雪弥漫,登山的道路有四五十里,石级有七千多级,而且路上“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至登上山顶,就会使人产生“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顶风冒雪,不畏艰险,显示出了雪中泰山奇景的巨大魅力。登山下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又会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作者极力描写泰山的美景,日出的壮观和泰山人文景观的丰富,虽然极少流露个人的情感与评价,但是他的情感与评价却在不露声色之中早已深深地融会到山川美景之中去了,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炽烈情感。
4.明确:作者在文首以“乘风雪”交代登山的季节,后面写登山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呼应上文;及登上山顶后,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来描绘那奇丽的雪景。到日观亭待日出又遇“大风扬积雪击面”,以此形容风烈雪大;俯视亭东“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又是一幅云雾中雪覆群山图。末段综述山顶景物时,提到“少杂树”,只剩石以及石隙间的多松,又说“冰雪,无瀑水”“雪与人膝齐”,这些都显示了泰山的冬季特征。
5.明确:作者用浓墨重彩有层次地描写日出的奇丽图景。先描写在日观峰待日出的情景:时间,戊申晦五鼓;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神态,面东而待。这几句描述,表现作者等待观望日出的急切心情和豪情逸兴,从而产生一种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急盼看到日出的奇景。接着写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顺序描写。用“稍见”“日上”“回视”等词语表现日出的先后;以色彩的变化——白、异色、五彩、正赤、红光、绛皓驳色,反映日出前后的绚烂多彩;以蓝天、群峰、东海、云雾作为日出的广阔衬景,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日出图画。
6.明确:“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富神韵。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苍山以生命,像骡马一样背载着沉重的积雪。同时,于此一字,形成山、雪之间的联系。“明烛天南”则出色地焕发出积雪的光彩。前句绘景,后句着色,各自承担了描述任务,且又互相联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