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县、长阳县202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
材料二:
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材料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
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
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 )
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
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
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
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
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
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
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
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
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
5.“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奔 马 图
陈继明
身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居民,我常有义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看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大湾区越来越热闹。
关于大桥我不想说太多了。我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一匹马。大桥边的一匹马。假如是一个我认为可以不必凑热闹的人,我会谨慎地向对方建议,去看一匹马。或者说,去一个有马的地点看桥。我觉得那才是看桥的最佳位置。
那是一匹退役的军马。至于马的品种——奥登堡马,我是很晚才知道的。一开始我们只认为它是一匹过于长寿的军马,至少有六十岁了。
那个中午好睛美,在一个小海湾,看见一匹马,正背对着大海和大桥,在吃苹。显然不是普通的马,身形伟岸,线条流畅,全身放松又暗含警觉,鬃毛和尾巴是黑色的,前腿的两个膝盖也是黑色的,其余部位全是白色的,令整个小海湾变得有些凉爽了。臀部左侧烫着一个代号:
此刻越野车压出的两条车撇还在,老马冲着边缘地带的这一条车辙,打算一路吃进去,听见我的脚步声,静静抬起头,尖了尖耳朵。奇怪的是,只见马,不见人。
我走向巨石筑起的长堤边,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较低处。“是军马吧?”我大声问。
戴着黑色渔夫帽的老人回头看看我,没出声。我走下去,想和他聊几句。在南方,在一座管理系统很完善的海滨城市,遇见一匹马并不容易,又是一匹军马。我相信这个老人和这匹马一定来历不凡,后面一定藏着故事。“您当过兵吧?”我又问。
他还是不说话,不过,他摇了摇头,长长的白胡子一抖一抖。我问:“您老今年有没有七十?”他狠着声说:“八十了!”“马呢?马也八十了?”
他说:“差不多,在我家就五十年了。”我很难相信,马能活这么久。
他猜出我不相信,说:"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瘸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
他笑了笑,说:"隔了一年,就分产到户了,地分了,牲口也分了,瞎马没人要,我家要了。"这时瞎马恰好嘶鸣一声,高昂,英烈,只是声音的边沿明显有残破感。之后我和他就一同上岸了。
又隔了一天,又是因为晚上有事,我提前在中午跑步。果然,在小海湾又碰见了老人和他的瞎马。这一次还有老人的孙子,中学生小可。小可在淇澳岛上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午休时间偷偷溜出来和爷爷见面,顺便骑骑马。
小可留着中分的头,小圆脸,厚嘴唇,脸色偏黑,眼神里有雅气,也有老成。他首先告诉我,他是如何从学校溜出来的:先从校园里爬上一棵荔枝树,再跳到校园外的一棵芒果树上,然后猜着共享单车越过淇澳大桥,来到小海湾。他还主动讲了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说:“我五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妈妈跑了,再也没回来。”
他又说:"我爸爸是做假发的,生意特别好,产品远销欧美。爸爸后来再婚了,生的是女儿。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据小可说,他发现爷爷后来得了抑郁症,回到珠海后,小可把爷爷得抑郁症的情况给爸爸说了。爸爸特别孝顺父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的机票,回去没几天,父子二人同乘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了。爸爸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国的东南端。整个车厢里,只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爸爸还紧急在淇澳岛租了几亩地和几间农房,让爷爷专门养马、种菜,爷爷种菜,还是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的。爷爷种的菜,看上去没别人家的菜好看,但吃起来味道大不一样。家里人吃不完就随便送给路人。
再一次见到瞎马,是从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直播平台上。少年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在车流滚滚的大街上高遮奔跑。看得出,方向很明确,直冲市中心而去。不知是小可故意,还是瞎马受惊了,反正那种姿态是极为任性接近失控的模样。在若干险急的弯道处,小可和瞎马的身姿看上去令人揪心,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或踩踏人群的可能,可是,每一次都化险为炎,继续前行,飞离地面的瞬间,壁画般静在空中,一动不动。小可和瞎马经过之处,交通相继陷入瘫痪,司机们全都任性地按着喇叭。从沥青路而上弹起的马蹄声好听极了,秒杀了种种闲市的噪音,包括尖锐的喇叭声。在一座现代化城市里出现了一匹马,可以想象,惊叹之余,人们如何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再迅速用自媒体发布出去。瞎马和少年小可瞬间成了网红。
成为网红后,有人认出了瞎马的血统,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贵。瞎马刚好具备奥登堡马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二是长寿,但能活到三四十岁已经很不容易,瞎马六十岁了还活得好好的,实属罕见。六十岁的马,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这样的一匹马,肯定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于是有人愿意收购它,出价三十万,甚至还可以再商量。如果是壮年的奥登堡马,至少值一百万。不过,无论如何老人是不可能动心的。老人想和瞎马一起做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容易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便于抒发感情,但内容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C.小说采用插叙方式,通过小可的讲述交代有关内容:老人患了抑郁症,小可的爸爸得知
后就买了回家的机票,还把瞎马也运到了大湾区。
D.小说中的马是一匹瞎了眼的军马,它已经六十岁了,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又一举成
了网红,这使得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
7.关于文中小可在闹市区扬鞭策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可为了成为网红,偷偷溜出校园,不顾自己和行人的安全在闹市区纵马狂奔。
B.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直奔市中心而去,那是一种极为任性而接近失控的状态。
C.在骑行途中,小可和瞎马多次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等危险,最后都化险为夷。
D.小可骑马狂奔.瞎马壮美的英姿,甚至弹起的马蹄声,都令司机和路人惊叹。
8.“一匹马(瞎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认为"小说构思巧妙,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又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他的存在",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策皆自为之。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萧、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曰:“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悉聪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沉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九月,庚午,魏六宫、文武悉还于洛阳。
丙戌,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闾数请本州,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朝之老成,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令存劝两修,恩法并举。”以高阳王雍为相州刺史,戒之曰:“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B.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C.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D.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策,此处指诏书,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有时诏策还指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录取人才。
B.累迁,多次升官,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来一步步提升品级,如果是越级升迁,则称为“超迁”,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
C.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包括正寝一,燕寝五,合称六宫。也用来称后妃所居之处或泛指后妃。文中此处指的就是魏高祖的皇后及妃嫔等后宫人员。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有时年老请辞也说成“乞骸骨”,意为请求让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度晚年。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祚劝说魏高祖修复景阳山园林,但高祖认为此举过奢,前车之鉴不可不戒,不当效仿。
B.魏高祖好贤重士,尤其好与文雅之士来往,如李冲等人都因此而身居高位、执掌大权。
C.薛聪深受皇帝信任,经常陪侍内朝,与皇帝彻夜长谈,提出的谏言有很多都被皇帝采纳。
D.相州刺史高闾多次向皇帝请求退休,提出自己情愿降职调任幽州,以彰显朝廷恩典法度。
13.(8分)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2)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
14.(3分)魏高祖作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北魏的强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文本,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特点有助于治国理政?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皇祐二年(1050)秋天,两浙路大饥荒,饥民流移,道有饿殍,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正患病,身体虚弱时写下此诗。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驿站月色昏昏、漏声滴答、一灯如豆,景中融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最觉风露早”是羁旅之人身病受困的独特感受,“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尾联属以景结情写法,所写秋蝉聒噪和疏桐黄叶之景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
D.全诗以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意象真实表现了诗人羁旅独苦的心境。
16.(6分)诗人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纷乱的心绪。
五、情景默写(共6分)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_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面对楼台古迹,古人常有历史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秋风”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词中含有“秋风”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共20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6月20日,95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千多首 ① 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②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欢 ③ ,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
B.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C.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D.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21.(6分)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2.(4分)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
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
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5.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②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曲解文意,“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的原因不是瞎马"成了网红",而是瞎马是"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贵",再加上它的寿命长,"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7.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特定内容的能力。分析不当,“小可为了成为网红……”错误,小可成为网红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8.①一匹马(瞎马)串起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人与瞎马有传奇般的经历,小可的“表演”离不开瞎马,瞎马也是小可爸爸孝心的载体。②一匹马(瞎马)是军马,有传奇的经历、高贵的血统和良好的素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一匹马(瞎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引人遐想,有助于表达主题。瞎马来自“1978年”,从部队“退役”,让读者联想到改革开放;瞎马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边的一匹马,让人联想到大湾区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特定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看,一匹马(瞎马)引出了文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次,一匹马(瞎马)也是小说塑造的形象之一,其传奇的经历、高贵的血统、良好的素质,无不令人惊叹,吸引了读者;最后,一匹马(瞎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有助于表达主题。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9.①小可的爸爸是联系小可和他爷爷的重要人物,但他始终没有出场,这样处理留下了悬念,小说的"留白"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②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却让读者常常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读者可通过小可爷爷和小可的经历推测小可爸爸的为人及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推测他在时代巨变中的个人命运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小说构思技巧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情节内容和人物关系;然后思考小说为什么始终没有让小可的爸爸出场,分析探究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0.C 11.B 12.D 13.(1)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
(2)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别丰厚。 14.①爱好读书,勤奋学习,善于作文;②吸取前车之鉴,戒奢以俭;③尊贤重士,重用有才华的人;④胸怀宽广,虚心纳谏;⑤注重吏治,对官员善加训诲。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孝文帝想要进升薛聪的名分地位,可是他总是苦苦辞让,不愿领受。孝文帝对他的态度也能体贴理解,对他说道:“您内禀仁义忠信之质,天爵自高,固然不必再凭借公卿大夫这些所谓人爵荣身了。”
“帝欲进以名位”中“以名位”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苦让”中“苦”修饰“让”,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
“体悉”是一个词语,体贴理解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说法错误,“起”即“起复”,指原已去职的官员被重新起用。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情愿降职调任幽州”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讲到“诏曰:‘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徙授”只是调任,从相州刺史到幽州刺史,并非降职;此外“以彰显廷恩典法度”也并非高闾自己提出来,而是“诏曰”的内容。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强御”,强横之人;“或”,有时;“宽贷”,宽恕。
(2)“如”,到;“美”,赞美;“治效”,治理的成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可知爱好读书,勤奋学习,善于作文。
由“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贵显用事”可知他吸取前车之鉴,戒奢以俭;
由“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可知尊贤重士,重用有才华的人;
由“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可知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
由“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可知他注重吏治,对官员善加训诲。
参考译文
北魏高祖孝文帝游赏华林园,观览过去曹魏明帝所筑的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说道:“山水是仁者、智者所喜爱的,应该重新加以修复。”孝文帝回答说:“魏明帝因奢侈失之于前,朕怎么可以步其后尘呢?”孝文帝爱好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外出时在车中或者在马鞍之上仍不忘讲学论道。他又擅长吟诗作文,常常骑在马上口头作诗,作完之后,不用更改一个字,自从太和十年之后,各种诏令、策书都是自己撰写。他还爱好贤才、善士,求贤心切,如饥似渴。凡是与他交往接近的,他总是对他们寄以普通人(布衣素服)的情意而不以帝王自居。比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等人,都因资质文雅而得到他的亲近,并且担任了重要职位,因此而显贵;制礼作乐,成绩斐然,郁郁可观,有太平淳古之风。
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以致孝文帝经常说:“朕见了薛聪,也不能不害怕,何况其他人呢?”因此,那些贵戚们不得不有所收敛。薛聪升至直阁将军,并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孝文帝对外表明是重用他的德行才气,而在内心则把他视为心腹,皇宫中的卫士禁兵,全部交给他来统管,所以直到孝文帝去世,他一直担任直阁将军。每次上朝,群臣百官退朝之后,薛聪总是留下来陪侍孝文帝,两人在帷幕后面议论政事,有时能整整说上一昼夜,对于时事政治方面的得失利弊,薛聪动辄加以匡正劝谏,所见大多被采纳。然而,薛聪为人做事厚重而谨慎,所以外界并不能窥见他的内心边际。孝文帝想要进升薛聪的名分地位,可是他总是苦苦辞让,不愿领受。孝文帝对他的态度也能体贴理解,对他说道:“您内禀仁义忠信之质,天爵自高,固然不必再凭借公卿大夫这些所谓人爵荣身了。”
九月,庚午(初四),北魏皇帝的后妃、夫人、嫔御等以及内外文武百官全部迁于洛阳。
丙戌(二十日),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别丰厚。高闾数次请求孝文帝让他回到本土幽州去做官,孝文帝因此而发布诏令:“高闾以该告老退休的年龄,方才要求衣锦还乡,他这样只知进而不知退,实在有损于谦德,所以降其封号为平北将军。他是朝廷中年龄和资历都相当老的大臣,应当顺遂他的心愿,所以调任他为幽州刺史。这样做可以既起到劝善存法的作用,又满足了他的请求,以示朝廷之恩。”孝文帝又任命高阳王拓跋雍为相州刺史,并且告诫他说:“作一州之长也容易,也难。‘自己言行端正,不用法令别人也会遵从’,如此就容易;‘自己立身不正,即使以法令强迫别人也不会听从’,所以说难。”
15.B 16.(1)羁旅的困顿和孤寂。诗中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的秋景和孤独的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颔联写“病身”生病的自己又独在驿站又思念家乡更显羁旅的困顿。
(2)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颔联中写“归梦不知山水长”写自己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
(3)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颈联中“坐感岁时歌慷慨”,写到自己一想到时势艰难,连自己的乡愁和凄苦都不顾了,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可见自己将天下、国家置放在个人得失之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B.“‘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错误,从对应的句子“归梦不知山水长”,可以看出“梦”所寄寓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联“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诗人捱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结句写秋蝉、疏桐,更填烦恼。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的秋景和孤独的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归梦不知山水长”,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抒发了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可见诗人将天下,国家置放在个人得失之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17. 重湖叠 清嘉 尽荠麦青青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 ”“荠”“榭”。
18.(1)脍炙人口(经久不衰)(2)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3)涂脂抹粉(傅粉施朱、精雕细刻、寻章摘句) 19.B 20.①乔羽以“家常饭、粗布衣”“锦衣美事、高堂华屋”等为喻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表现出歌词创作通俗易懂、关注日常的特点。②将“锦衣美事、高堂华屋”与“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对比;更能凸显乔羽歌词创作关注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乔羽创作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广为传颂。可填“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脍炙人口: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②处,语境指歌曲不能流行是因为与大众的思想相反,可填“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行动跟既定的方向完全相反。
③处,语境与“直来直去”意思相反,强调修饰打扮,可填“涂脂抹粉(傅粉施朱)”。涂脂抹粉: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傅粉施朱: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受到……熏染”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受到……熏陶”;
第二处,结构混乱,“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侵染,传统文化的根……”中途易辙,保持“乔羽”作话题对象,后句改为“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
第三处,语序不当,“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逻辑顺序错误,按照事理逻辑,先说“不排斥新事物”,才能“与时俱进”。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B项。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语段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歌词”,喻体分别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
其中“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形容歌词的华美、追求外在,“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形容歌词的朴素、通俗易懂。
喻体“锦衣美事、高堂华屋” “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之间又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了乔羽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即关注人民,书写人民所思所想。
21.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③如果有外伤 22.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空前一句“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和空后“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以及第1段“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可得出“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个空根据句后的“?”可知这是个问句,根据下文“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此句前是对问题的解释说明,从而得出“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个空根据空后“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空是对有外伤的假设,从而可得出答案。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考生可知要从材料中筛选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考生可知应用“不要”一词,还要注意每句字数不超过10个字。
根据材料“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可知光敏感食物,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根据“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可知光敏感食物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从而可得出第一点答案。
根据材料“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紫外线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二空的答案。
根据材料最后一句“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可知伤口感染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三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