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7 11: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创造性运用传统舞蹈资源始终贯穿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舞讲求“形神劲律”“圆流周转”,这种形体文化蕴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中国民族民间舞则以其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舞蹈形体和编排提供丰厚资源。深入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宝库,总结规律、活化传统,这是展现中国舞剧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舞剧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中国舞剧不仅吸收和化用戏曲、杂技等传统艺术的身体语言,而且跨越艺术类型,从国画、文物、诗词等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2021年在各地巡演的《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诸多舞段,表现“身体的诗意”,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象万千生动呈现于舞台。
一般认为,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如何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这两方面,是舞剧创作者面对的挑战。为此舞剧创作者博采众长,从主题、叙事、舞台技术等方面拓展中国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手中往往刻上不同的时代烙印。通过注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可以让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舞剧是形体的艺术,也是叙事的艺术。世纪之交,《雷和雨》《梦红楼》等舞剧打破经典文学《雷雨》《红楼梦》的情节推进方式,使熟悉的文本“陌生化”,别有一番意趣。这些创作实践或是借鉴戏剧等舞台叙事,或是借用电影蒙太奇叙事,或是向小说等文学艺术“取经”,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中国舞剧的叙事方式。
既吸收借鉴现代艺术形式,又深植传统艺术沃土,是舞剧创作的重要经验。《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京剧水袖等元素,使以“足尖艺术”著称的芭蕾舞上身动作更加丰富细腻,精妙传达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这一舞剧整体呈现的中国审美、中国风格,在国际演出市场颇受欢迎。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创作方向,不仅让讲述中国故事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也为世界舞剧创作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与技术碰撞融合,激荡出无限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当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舞剧创作模式、表演方式以及观演体验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舞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未停止。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活化中国舞蹈的艺术传统,博采古今中外艺术之长,丰富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中国舞剧必将涌现更多精品佳作,绽放绚丽光彩。
(节选自黄际影的《中国舞剧——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光彩》,有删改)
材料二
东方演艺集团对《只此青绿》的定位是舞蹈诗剧:“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强调诗性和强烈的抒情性,给读者广阔的艺术再造空间。‘舞蹈诗剧’则是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表达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以这层阐释来看,“诗”和“剧”恰好能够对应符号模型中的感知和意义。
《只此青绿》作为符号在意义和感知上尚且清晰,然而作为一出舞台表演,要实现符号的意义和感知,重点仍在于形式,而《只此青绿》符号形式良莠皆陈。
作为情节性弱、符号性强的作品,《只此青绿》采取适宜的叙事方式:叠时空叙事,如当今和北宋,展卷人的工作室和王希孟的画室。这一方式同时展现两个时空,能够较为高效地展现符号意义(情节),同时因这跨时空的对话,王希孟和北宋通过展卷人呈现于千年笔下,也有利于表达感知(文化认同)。
角色设定这一方面也是做得较好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青绿这个角色。编导从《千里江山图》提炼出“青绿”这一符号,一来表现山河之美,二来引领王希孟的心路历程,三来连接千古对话,均利于核心感知的表现。
舞蹈的“节奏”概念,不指节拍,而是人类自身本能性的,且通常带有民族风格的生命韵律。为了符号化,青绿及青绿伴舞都采用大量含胸窝背、气息向内的姿态,缓慢移动身体。“生命节奏”能够展现北宋婉约的民族气韵,达到身心一致的“气”的连贯,成就了北宋风格的艺术呼吸,值得赞扬。
然而,全剧只有青绿群舞和王希孟独舞有比较完整的舞蹈话语,是全剧的最大败笔。全剧的音乐风格比较单一,主要是抒情型通俗轻音乐及恢宏型民族交响乐,仅在个别舞段有明显变化。这种方式适合宏大叙事,利于促进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感,然而还因其过“平”,在推动符号意义,即情节发展上显现出短板。
《只此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剧僭越之作,全剧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基本是立住了,观众见青出于绿而山已不山,胸中怅惘,掩泪悲之。只是笔者期盼在未来的作品中,舞剧的僭越能不忘身体之本分,构建一个更饱满的文化符号。
(节选自王冰逸的《舞剧的僭越——作为符号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舞完全得益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丰厚资源。
B.因为中国舞剧广吸博收,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所以才有《只此青绿》的精彩呈现。
C.《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京剧水袖等元素,是舞剧把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例子。
D.《只此青绿》采取叠时空叙事的方式非常适宜,“青绿”这一符号也意蕴丰富,利于表现核心感知。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舞剧都能兼顾“跳好舞”和“讲好中国故事”这两方面,否则,舞剧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B.舞蹈诗剧是以舞蹈为基本表现形式并以诗化的对白贯穿始终来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
C.《只此青绿》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但也有不足之处,全剧多数舞段缺乏比较完整的舞蹈话语,音乐风格也比较单一。
D.《只此青绿》是一部成功的舞剧僭越之作,中国舞剧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将以它为样本来构建更饱满的文化符号。
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舞剧“活化传统”的一项是( )
A.舞剧《醒·狮》多次运用醒狮固有的左右弓步、金鸡独立等步伐,并且将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融入其中。
B.舞剧《敦煌》中“飞天”舞段,把中国古代敦煌舞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化于芭蕾的开绷直立。
C.《只此青绿》通过展卷、入画等诸多舞段,表现“身体的诗意”,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象万千生动呈现于舞台。
D.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都借用神话、电影、民族歌剧等艺术文本进行改编探索,奠定坚实的叙事基础。
4.(4分)材料二作为一篇文艺评论,评价中肯,角度多元。请根据材料二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评论《只此青绿》的?
5.(4分)请结合文本内容思考,中国舞剧未来要有更好的发展,除借鉴传统外,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7.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8.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空局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救以国事,愿于园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
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甚交甚亲甚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安君必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司空马之赵”与“民孰与之众”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相同。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想让赵王放弃抵抗。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无法战胜秦国,于是提出了用
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
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
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4分)
(2)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4分)
14.请简要陈述司空马想实行赂秦之策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卷饶②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岩晓:矗立高耸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16.这首诗颔联写景,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两句概括了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两句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3)《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四个类比,推出了
“ , ”的结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千年古刹隆兴寺天王殿前,古朴典雅的宁荣街和荣国府门前,铿锵雄浑的常山战鼓擂起,让人们瞬间穿越历史。
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几乎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的村庄。常山战鼓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节庆,谁的鼓声更响,谁的鼓点更密,谁的花式更多,都是要拉开场子比试一番的。已经记不清诞生过几届“鼓王”了,只记得那彩旗猎猎、铁甲闪闪的场面越来越盛大。
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 ① ,从广东、广西等的田埂街头到吉林、黑龙江等的庙会庆典。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妖娆摇曳的雉鸡翎,②_;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而在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的背后都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勇气,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不知历经了多少次 ③ 的练习,又历经了多少次无畏无惧的奋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夏天吃不完的西瓜贴上保鲜膜,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做法。连在超市里卖的西瓜,切开的也都会在上面裹上一层保鲜膜。不过,有说法称,食物裹保鲜膜后不仅不会起到保鲜抑菌作用,反而会繁殖更多的细菌。保鲜膜还能放心使用吗?
保鲜膜,从名称上来看,它是为了帮助食物保鲜而设计制作的一种薄膜。它可以将食物包裹住,与外界环境隔绝,能防止苍蝇、蚊子、嶂螂等害虫,还能防止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落在西瓜表面,对于西瓜的保存其实是有好处的。
那为什么网传西瓜贴了保鲜膜反而细菌更多了呢?①_。首先,你用的保鲜膜是否合格?_②_,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放久了细菌繁殖自然会更多。其次,还要看食物在使用保鲜膜前的情况。如果西瓜在贴保鲜膜前,已经沾染了比较多的微生物、细菌,那贴保鲜膜后,③ 。所以,大家最好使用合格正规的保鲜膜,而需要保存的食物应该尽快贴上保鲜膜并及时冷藏保存。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B.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对冰镇饮料等冷饮食物情有独钟?
C.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D.请你认真分析这次考试的得失,争取下次更优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案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答案
1.A 2.C 3.D 4.《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蹈诗剧,其符号形式良莠皆陈。
良:
①叙事方式适宜,
②角色设定较好;
莠:
③完整的舞蹈话语较少,
④音乐风格比较单一。 5.①博采众长,拓展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②注入时代内涵,让舞剧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③融合现代科技,激荡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
④不断创新,增强舞剧艺术的生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完全得益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丰厚资源”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民族民间舞则以其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舞蹈形体和编排提供丰厚资源”可知,“完全得益”说法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依据材料一“如何兼顾……作者面对的挑战”并不能反推出舞剧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B.由材料二第一段原文“则是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可知,舞蹈诗剧并没有诗化的对白贯穿。
D.《青绿》虽然成功,但“中国舞剧未来都将以它为样本”说法太过绝对。材料二对其评价是“《只此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剧僭越之作,全剧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基本是立住了”。并没有说“中国舞剧未来都将以它为样本”。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借用神话、电影民族歌剧等艺术文本进行改编探案”不是活化传统而是博采众长。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依据原文“《只此青绿》作为符号在意义和感知上尚且清晰,然而作为一出舞台表演,要实现符号的意义和感知,重点仍在于形式,而《只此青绿》符号形式良莠皆陈”,《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蹈诗剧,其符号形式良莠皆陈。
良:①依据原文“作为情节性弱、符号性强的作品,《只此青绿》 采取适宜的叙事方式:叠时空叙事”,叙事方式适宜,②依据原文“角色设定这--方面也是做得较好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青绿这个角色”,角色设定较好。
莠:①依据原文“然而,全剧只有青绿群舞和王希孟独舞有比较完整的舞蹈话语,是全剧的最大败笔”,完整的舞蹈话语较少,②依据原文“全剧的音乐风格比较单一 ,主要是抒情型通俗轻音乐及恢宏型民族交响乐,仅在个别舞段有明显变化”,音乐风格比较单一。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此舞剧创作者博采众长,从主题、叙事、舞台技术等方面拓展中国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可以总结出:博采众长,拓展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通过注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可以让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可以总结出:注入时代内涵,让舞剧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原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与技术碰撞融合,激荡出无限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总结出:融合现代科技,激荡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
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原文“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可以总结出:不断创新,增强舞剧艺术的生命力。
6.C 7.D 8.①从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各种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稍纵即逝的幸福时光。
②从人们将生命短暂而美好的菱角、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在把自己对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在传承凝聚着世世代代匠人们心愿和心血的手艺。 9.理解:(1)虽然生命有限,但人们仍在生活与劳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永恒。(2)生命是一个过程,无论是闪光的瞬间,还是庸常的快乐幸福,人们真实地在当下体验过,并且铭记于心,就自有其价值,也就不必执着于生命的永恒。
表达效果:拟人化的西塘更具美感,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10.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悉”前后者意思相同,意思为
“全、都”。
12.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说法借误,从原文"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可知司空马未担任过秦国的相国。
13.(1)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得分点:"削""卒""不免"各1分,句意1分)
(2)赵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赵国一年以后灭亡;如果妄杀武安君李牧,赵国则不出半年就会灭亡。(得分点:“将”“期年”“若”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①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便会退兵。②其他诸侯国必然十分恐慌,从而出兵救赵。(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文中与“司空马想实行赂秦之策”相关的文段为“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对这段文字加以梳理即可。
【参考译文】
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此时,秦国正调动兵马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臣愿为大王把两国先做一番比较,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司空马说:"既然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不吝赐教,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谋划。”司空马说:“假如大王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秦国兵不血刃便获得赵国的一半,必大喜过望。秦国一来担心赵国做鱼死网破之争,二来深恐诸侯率兵来救,秦王必定迫不及待收受献地。秦国得到土地,便会退兵回国暂作休整,赵国虽然仅剩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到贿赂日益骄横,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诸侯惊恐则出兵救赵,合纵阵线就能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路诸侯。合纵成功,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实际上却得到山东各诸侯的援助来共同抗击秦国,秦国也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不久前秦出兵攻赵,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如今先生又建议割让半数国土,只恐秦国因而更加强大,赵国更无力以自保,难免遭受灭亡之祸。希望先生再想个计策。"司空马说:"臣出身于刀笔小吏,累官而积,仍是尚书小官,从来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并不愿意让司空马掌握军权。司空马说:“臣只有区区愚计,大王不采纳,臣也没什么可以奉献给大王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司空马离开赵国,经过平原津。平源津县令郭遗便热情地接待他并问道:“听说秦兵正在攻打赵国,客人自赵国来,请问战况如何?"司空马叙述了一遍为赵王设谋图存而赵王不采纳的事,赵国必定灭亡。郭遗说:“那么客人估计赵国何时灭亡?”司空马说:“赵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赵国一年以后灭亡;如果妄杀武安君李牧,赵国则不出半年就会灭亡。赵王臣子之中有个叫韩仓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赵王欢心,这个人妒贤嫉能,每每谗害有功之臣。如今赵国正是风雨飘摇之时,赵王必听韩仓之言,武安君李牧必死。”
韩仓果然向赵王大进武安君李牧的谗言,赵王使人取代李牧统帅之位。武安君李牧返回,然后派韩仓数落李牧:"将军得胜归来,大王向你敬酒贺功。可将军回敬大王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武安君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感谢往昔知遇之恩,请求赐死。武安君李牧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5.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说法错误,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16.“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意境。(2分)“孤”既为实景,又有喻义,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2分)"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2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字”题可从意境、情感等角度入手赏析。
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如第(2)句,需关注“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
18.①走南闯北 ②妩媚多姿 ③挥汗如雨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填空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第①处要根据后面的“从广东、广西……庙会庆典”来填,第②处要根据前面的“在风中妖烧摇曳”和后面的“猎猎生风"等来填,第③处要根据前面的"背后都要付出……不知历经了多少次"等来填。
【评分细则】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
19.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长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原句中找出主要信息点,可以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划分出来,主要成分组成一句,其他修饰成分分开叙述。
【评分细则】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1分)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1分)几乎村村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1分)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1分)(其他答案,只要不改变原意,酌情给分)
20.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分析表达效果时要结合句子具体内容,不能只答"加强语气""发人深思"等套话。
【评分细则】结合句子具体内容从结构上回答得2分,结合句子具体内容从表达上回答得2 分,都只需要答出关键词即可。
21.B【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人称的能力。B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你”,都不是特指某个人,是泛指;另外三项是特指。
22.①原因是多方面的 ②如果保鲜膜不合格 ③细菌自然会更多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面的“为什么”和后面的“首先……其次……"等信息可知;第②处根据前面的"是否合格"和后面的"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等信息可知;第③处根据前面的“已经沾染了比较多的微生物、细菌”等信息可知。【评分细则】答对一处得2分,答出关键词,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这是一则蕴含辩证关系的新材料作文题,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用“坚冰”来比喻拥有理想人格的人内心坚定。第二段是老子的名言,意为拥有理想人格的人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与时俱进,以适应环境,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实现最初的目标。
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