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结构
二
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参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课程标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史实。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分析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程导入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
3.实施
4.意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开始
2)发展
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料证实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迪哨子才慢慢后逛,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逛”。
反映了人民公社下缺少生产积极性
3)形式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的
土地等
生产资料
(公有)
承包给
完成上交国家
和集体任务
家庭(农户)
生产、经营
自主权
剩余
归自己
自负
盈亏
使用权
所有权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视频:小岗村大包干
课堂探究
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3、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4、在农村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实行包干到户。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证实
1.背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目的
3.实施
4.意义
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开始
2)主要内容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4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材料二:那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上述材料反映了改革前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效率低下。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我国工农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结果
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所谓计划经济,就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1)计划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美国罗斯福新政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推进:
3)意义: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改变了中国长期落后的面貌。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国民经济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正因为这些弊端,所以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
√
1.【史料证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A
2.【历史解释】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A
3.【历史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
4.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正确的是 ( )
A.《资政新篇》——调动了农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
B.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伟大征程
D
7.【唯物史观】下图为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所有制结构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开展了公私合营
B.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8.【唯物史观】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 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三大
C
9.【史料证实】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经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实现了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6倍多的好收成。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D
10.小明在历史课上写了一副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请你为他配上合适的横批( )
A.翻身解放 B.联产承包
C.公私合营 D.对外开放
B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