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
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中的 “问题探讨”东北豹种群数量现状作为情境素材导入新课。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后,可以进一步利用情境素材,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二、种群密度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章引言中种群的概念,设置情境,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概念的本质。
判断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是否为一“个种群: ①集市上所有的鲤鱼;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籽粒的玉米。认识种群是在宏观和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它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种群内的个体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
“问题探讨”中所说的长白山脉北部地区有42只东北豹,以及组成种群个体的年龄状况和雌雄个体的数目,都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如果要知道在某区域内平均每只东北豹有多大的生活面积,这就涉及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多数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设置情境,使学生深入分析,归纳掌握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
东北豹每年1-2 月交配繁殖,每胎产2~3仔,2~3岁性成熟。鼠年产数窝,每窝5~20只,幼鼠出生2~3个月后便性成熟。为什么东北豹的种群数量不能迅速增长,而鼠患难绝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体会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阅读教材,说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计算方法。讨论得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阅读教材,讨论得出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认同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
五、年龄结构
通过“思考.讨论”,探讨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对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分析得出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让学生认同计划生育政策、开放“二孩、三孩"政策的必要性。
六、性别比例
东北豹种群的性别比例对该种群的出生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未来的种群数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得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进而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交流总结,建构概念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