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6 23: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经济的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
多彩的文学艺术
盛唐气象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开明的民族政策
1、战争 2、册封
3、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4、和亲
和亲影响: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
唐诗 :
书法:
绘画:
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蜀锦、唐三彩
长安(坊市制)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阎立本、吴道子
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唐蕃的友好往来
同学们都是伴着西游记不断成长的,那同学们知道唐僧
的原型是谁吗?哪个朝代的?事迹?功绩?带着这些问
题我们一起学习七下历史第4课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有许多唐人街?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史实。
2.通过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新罗
日本
天竺
波斯
大食
你能在图中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试 一试
长安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1.什么是遣唐使?
2.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派到中国的使节,当时称为“遣唐使”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3、遣唐使来华的影响
孝德天皇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 日本
土地制度 均田制 班田制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二官八省制
地方制度 郡县制 郡国制
教学制度 国子监 太学 大学、国学
3、唐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
3、唐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
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成。
片假名:由汉字楷书的偏旁演变而成。
文 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日本文字“平假名”与“片假名”的创制与汉字的关系?
平假名(ひらがな):あ い う え お か き く け こ……
它由48个字构成,用来书写土生土长的日本词、虚词、动词结尾和用来书写那些用正式批准的通用字无法书写的中国外来语。 是从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为了书写和歌、物语而诞生。
片假名(カタカナ):ア イ ウ エ オ カ キ ク ケ コ……
也由一组48个字构成。它主要是用来书写中文以外的外来词的,用于强调象声词,或动植物学名,日语中表音符号(音节文字)的一种。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建筑
日本平城京
唐朝长安城
朱 雀 大 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日本生活中的历史
日本奈良平城京的朱雀门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中国文字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日本文字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学习文化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货币
仔细观察和服最像哪一个朝代的服饰
明朝
唐朝
宋朝
清朝
元朝
4.派遣唐使对中日之间带来了什么影响?
加强了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大弟子祥彦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
(二)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
次数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1 742年 遭诬与海盗勾结,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744年 遇风暴,船被波涛击破,上岸,一个月后,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748年 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754年 754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东渡成功
(二)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
目的:
弘扬佛法
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688-76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鉴真东渡,前后经历了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在第五次东渡时因积劳成疾,眼睛发炎,双目失明,但他从未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 “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当他踏上日本的国土时已经看不到日本的美丽景色了,他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鉴真东渡经过
鉴真东渡,前后经历了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在第五次东渡时因积劳成疾,眼睛发炎,双目失明,但他从未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 “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当他踏上日本的国土时已经看不到日本的美丽景色了,他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知识探究:
中日文化交流
人物:
次数:
内容:
扬州大明寺高僧
6次(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为日本著名古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
鉴 真 坐 像
被日本定位国宝
(课文20页)鉴真不仅在日本传播佛教,而且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日本。
鉴真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鉴真东渡的贡献:
①在日本传授佛经;
②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③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东渡的意义:
唐招提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二、唐与新罗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


知识探究:
唐朝与新罗(朝鲜)的关系
①学唐文化
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来唐经商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仿学唐制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引进科技
⑤朝乐入唐
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人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演出、流行。
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下。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央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张,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
崔致远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文集《桂苑笔耕》。
三、玄奘西行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yī),今河南人氏,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数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其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说说你印象中的玄奘
三、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
玄奘≠唐僧
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僧人。他13岁出家,法号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他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这个人物的原型。
2.玄奘西行的原因
玄奘在研习当时的佛教经典时,感到说法众多,无法解答。
玄奘西行
1.玄奘西行的时间
公元629年
3.玄奘西行的目的
去西天(天竺)求取真正的佛经。
5、著作
阅读课本P21并结合地图回答
长安
贞观年间
前往天竺取经
那烂陀寺
1、时间
2、目的
3、出发地
4、游学地点
《大唐西域记》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4.经过:
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631年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并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最后在645年回到长安。
根据路线图和材料,说说玄奘西行会遇到哪些困难?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后经过终年积雪的凌山,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恶劣的自然环境、语言障碍、饥饱问题、身体疾病、沿途战乱、盗贼等......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思考:玄奘西行有何贡献?
5.玄奘西行的贡献?
译经1335卷,带回佛经600多部;
《大唐西域记》记录了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贡献:
1、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事件内容 身份 目的地 目的 独行还是结伴 途中遭遇
玄奘西游 (唐太宗时期)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僧人
僧人
天竺
日本
独行
结伴
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
求取真经
弘扬佛法
P21: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他们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等。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合作探究: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异同
知识探究
唐朝的中外交往——与亚洲、非洲、欧洲等70多个国家都有交往
思考:唐朝中外交往活跃且广泛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的对外政策为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条件。
③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知识探究
唐朝的中外交往——与亚洲、非洲、欧洲等70多个国家都有交往
思考:唐朝中外交流有哪些影响
对世界:
①促进了交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②增强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中国:
①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②中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遣唐使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新罗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来华目的:
遣唐使来华的影响: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目的:
东渡贡献:
弘扬佛法
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点:
双向交流、开放包容
目的:
游学地点:
贡献:
前往天竺取经
那烂陀寺
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作出重大贡献;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巩固练习
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
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发达 B、对外交流繁荣
C、经济里心南移 D、民族关系融治
2.“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送的机绿……把自己淹没于
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
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B
B
巩固练习
3.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出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2020年中印关系成为全球焦点。而追溯历史我们知道,玄奘西行曾经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回国后与弟子辩机写成了(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步辇图》 D.《忆昔》
D
B
巩固练习
5.唐朝时期,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
A.留学生 B.留学僧 C.外交官 D.遣唐使
6.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D
D
7.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D
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B
9.七年级某班的同学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了“唐朝的中外交往”作为主题,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
C.玄奘西行取经 D.新罗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