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8 11:03:16

文档简介

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
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1年9月28日,“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举办,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 明气象。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
A.领先世界7~ B.南重北轻 C.农牧同源 D.多元一体
2.《孟子·尽心下》记载,“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据此可知,孟子的治国主张是( )
A.道德教化 B.广施仁政 C.因时施治 D.节用尚同
3.秦始皇于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又于今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境内修建直道。其共同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C.消除六国政治影响 D.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4.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变通。他们都体现了( )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5.《三字经》对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有如此概述:“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
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大事是( )
A.楚汉战争 B.淝水之战 C.王莽新政 D.安史之乱
6.有学者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
曾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见右表),其中
第三次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的复兴 B。国家的统一
C.科举制发展 D.民族的交融
7.宋太祖说:“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符合这
一理念的施政方针是( )
A.与民休息 B.守外虚内 C.无为而治 D.崇文抑武
8.右图为发现于河北宣化的辽代墓葬茶道图,图中
茶盏、盏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清晰可见。据
此可知,当时辽朝( )
A.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B.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C.手工业发展较缓慢
D.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9.元朝时,南方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的税粮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仅江浙一省即超出全
国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 )
A.南方经济优势明显 B.区域经济差距缩小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北方粮食生产衰退
10.乾隆帝谕令:“喀尔喀四部落及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归降时,皆不去汗名……本朝之维持黄
教,原因众蒙古素所皈依,……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据此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少
数民族实施的政策是( )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11.明嘉靖年间,微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作)坊
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这表明当时该地( )
A.是徽商的活动中心 B.是全国纺织业龙头
C.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12.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有如下
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大—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明清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
13.右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
是( )
A.a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B.b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 c是唐朝时期,佛道思想成为主流
D.d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渐趋没落
14.右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
数变化表。这反映出( )
A.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
B.中国半殖民化不断加深
C.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
15. 1895年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有识之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
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扶清灭洋” C.“变法图存” D.“德先生”与“赛先生”
16.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就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
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就是错
的。”文中的“政府”是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7.“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
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该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南昌起义 D.渡江战役
18. 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民主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北伐
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展现了革命政党联合斗争产生的巨大力量。这次革命( )
A.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成功 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此次会
议( )
A.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B.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 D.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
20.日军在《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中有一段战斗记载:“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
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损害甚大”。
该战斗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21.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马毛姐“七一勋章”,致敬词写道:“马毛姐,一等渡江功臣,
在渡江战役中,手臂中弹,依然咬牙坚持,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是闻名
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 )
A.国共重庆谈判走向失败 B。解放战争最终结束
C.中国革命得到民众支持 D.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22.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
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这一年,党和政府开始( )
A.推行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进行抗美援朝 D.掀超人民公社化运动
23.周恩来在《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把我们的国家
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我们进行着和平的劳动,我们要求一个和
平的环境,一个和平的世界。”为此,我国( )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着力寻求同西方欧美国家建交
C.努力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D.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4. 198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979年,全国在城镇安置了903万人就业,开始提升40%职工
的工资级别,调整了部分地区的工资类别,发给了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企业普遍实行了奖
励制度。”报告所述情况主要得益于( )
A.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改革的广泛推行 D。围企改革成效显著
25.右图是芜湖市某高一同学的学习笔记大纲,
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伟大成就
B.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B.新中国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
26.(20分)“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 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 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 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桌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 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并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及制度创新。(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举措。(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2分)
27,(18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神种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次浪潮为1895-1913年,第二次浪潮为1914-1927年,第三次浪潮为1928-1936年。1895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军事工业。1895年以后,纺织、面粉、缫丝等轻工业有较大发展。在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1937年登记注册的工厂有3935家,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占61.91%.山东占6%,湖北占5.2%,青岛占3.8%,而黔、桂、皖等地,或两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的目的,并简要评价洋务运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第二次浪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10分)
28.(12分)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请从表中选取3~5个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围绕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统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B A C B C D D A C D B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C C B C D D C B A A D
二、非选择题
26.(1)举措:全面推行郡县制;北击匈奴,修长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控制;修驰
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等。(任答两点4
分)。
特点:空前辽阔。(2分)创新:实行行省制度;驿站制度;设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理吐蕃
地区等。(任答两点4分)
(2)举措: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法令;推行察举制;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发挥儒家的
教化作用;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用统一文字等(任答四点 8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
分)。
(3)认识:自古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或制度要不
断创新;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2分,言之成理均可
得分)
27.(1)目的“:自强”“求富”(或“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2分)
评价: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是中国早期现代
化的尝试。但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
产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两个角度,每个角度各3分,共6分)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参考答案第 1 页(共2页)
(2)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一些障碍,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政府鼓励民间兴
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兴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
欧战,民族工业获得发展契机。(任答三点6分)
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近代工业的比重小。(任答两点4分)
28.【示例】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2分)
论题: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2分)
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解决当时问题,孔子主张“仁、礼”的学说,并开办私学,
儒家思想至此产生。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并形成一
整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儒学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进程。汉
武帝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合阴阳五行、道、法等学派思想,
提出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儒学由此被统治者确
定为封建正统思想。但随着魏晋佛道的兴盛,儒学正统受到挑战,直到南宋,朱熹在
结合佛道,以及北宋五子思想基础上,将儒学发展为足以抗衡佛老的完整思想体
系,并且在明清两代被尊为儒学正统哲学。儒家思想自产生开始,便在继承中不
断吸收其他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分)
(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参考答案第 2 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