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课件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 课件 (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14:3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故 乡
鲁 迅
关于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烘托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等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2.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对比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的技巧。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处理家务并告别了自己的故土与心中唯一眷恋和牵挂的儿时玩伴—闰土。此一别不知今生还能否再见,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已“没有什么好心绪”。而当见到记忆中的小英雄褪去了光环,变做一个“木偶人”,好生意的“豆腐西施”沦落为尖酸刻薄、小偷小摸的“圆规”,更是引发作者无尽的感慨和悲哀。文章结尾写道:“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潺潺( ) 阴晦( )
伶仃( ) 恣睢( ) 猹( ) 獾( ) 弶( ) 脚踝( )
髀( ) 愕然( ) 嗤笑( )
瑟缩( ) 黛( ) 惘然( )
祭祀( ) 寒噤( ) 廿( )
读准字音

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líng dīng
huì
zì suī
chá
huān
jiàng
huái

è
chī

dài
wǎng

jìn
niàn
线索:情节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一、回故乡(1—5)二、在故乡(6—77)三、离故乡(78—88)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了哪些故事情节?1.精读课文,找出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故乡的变化?2.分析人物形象。3.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1.精读课文,找出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故乡的变化?变“景”的变化“人”的变化景记忆中现实中明朗、美丽、令人向往灰暗、萧条、令人伤感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闰土少年中年外貌语言动作性格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外貌
少年 中年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戴破毡帽,穿薄棉衣,浑身瑟缩,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动作语言
少年 中年
滔滔不绝的介绍新鲜事。活泼开朗 、聪明勇敢、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淳朴、愚昧、
对“我”的态度
少年 中年
热情友好, 情真意切, 亲密无间, 无话不谈 恭敬谦卑、
欲言又止、
顾虑迟疑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二十年前) 中年(二十年后)
充满希望, 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
喘不过气来。他把希望寄
托在神灵身上。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欢喜:见到童年好友。
凄凉:二十几年艰难的处境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恭敬、老爷: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
厚障壁: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3、“……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4、“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事: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不仅经济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还送来干青豆体现了他的善良和淳朴。
5、“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6、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说明官税繁重。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7、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8、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表现他内心不平,又无力反抗,更不知
如何改变现状。
反映出闰土的麻木与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杨二嫂青年(二十年前)老年(二十年后)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安分守己像个圆规尖酸、刻薄、顺手牵羊虚伪吹捧、尖酸朝讽势利、尖刻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贪婪、尖酸、刻薄,典型的市侩形象年轻、美丽终日坐着尖酸刻薄、曲意逢迎、无中生有、势利贪小、可笑、可恨、可鄙、可怜的小市民。豆腐西施圆规2.分析人物形象。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放纵刻薄自私的圆规勇敢机智天真的小英雄苍老麻木守旧的木偶人情同手足厚障壁美丽的神异图画萧索的荒村悲哀“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人物心情。
4.展现了人物...性格。
5.为全文奠定下...感情基调。
6.起线索过渡作用、埋伏笔或作铺垫。
7.推动情节的发展。
“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用“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1形象地渲染了故乡的荒凉、死寂的氛围。2交代了社会背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农村日益衰败)3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4为全文定下深沉、灰黯的感情基调。
6段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1.写出了老屋寂寥、破败的惨状,渲染了故乡萧索凄凉的气氛。
2.借景抒情,衬托出“我”和家人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广大农民渐趋破产的悲惨境遇。)
12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与后面西瓜地里小闰土活泼、勇敢的形象相映生辉,显得十分神奇。衬托出“我”对闰土的喜爱、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怀恋、向往之情。
78段“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宏儿和我靠着船舱,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
“模糊”,还衬托了“我”心情的“模糊”,即除了悲凉,还有沉闷、悲哀。衬托了我“我”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和人民的境遇,亲身体验到人际间的隔膜,所感到的沉闷、悲哀。
88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看到故乡萧条、破败之景,深感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继续萧条、破败下去,于是,就为故乡勾画了这帧美丽的蓝图,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3.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贫困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选择生活中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像。示例: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圆圆的脸蛋,细长的眉毛下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你要是问一个问题,他那黑葡萄似的眼珠便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下边,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巴。平时总是笑嘻嘻的,要是生起气来,两只嘴翘得老高老高,这时大家都打趣地说:“真可以挂上两只油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