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联系。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承前启后的一课,是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之一。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是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物种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事实,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角度认识全球性物种交融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风貌,对近代历史进程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二是高二选择历史科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高二阶段的学生经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二时段历史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通史转向专题史的学习,线性地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
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
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难点:多角度辨析近代食物物种交流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创设开放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梳理近代以来世界物种的全球性传播和交融的表现,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用好教材,深挖教材诸如“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素材,引导学生形成“以小见大”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多种因素,通过辩证认识全球性物种交流的影响,助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美食·雅事 中秋时节,本地特产水果林檎多量上市,甜美的林檎是在外游子思乡的媒介,大家是否知道,林檎也叫“番荔枝”,它并不是自古所有的特产,而是来自海外。食物名字背后隐藏着有趣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探索近代以来食物交流的历史。 活动1:你知道食物名称背后的故事吗? 图片:胡椒、番茄、洋葱和白菜(Chinese cabbage) 材料: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进。 ——石声汉《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 创设情境1:依据下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斯塔夫里阿斯诺《全球通史》(图略), 材料: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橐(tuó)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以及罗马的玻璃器和西域的乐舞、杂技也都源源而来。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技术,可能还有凿井技术传到西域。 主题: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近代以来全球性的物种交融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 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 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创设情境2:观察下图,结合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新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引导,驱动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完成课本P8和P9“学习聚焦” 第一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欧洲传播的表现。 材料1: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瑞士有了巧克力…… ——查尔斯·曼恩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二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中国传播的表现。 材料2: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自我检测: 清朝嘉庆年间,番椒(辣椒)传入四川,在烹调中与当地特产的花椒有机结合,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川菜的最终成熟定型。这表明清代中期的四川 A.经济文化呈现兼容性特征 B.长途贩运贸易蓬勃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废弃 D.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第三组:概述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推广。 材料3: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 小结:引导学生整理板书笔记 随堂精练: 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从中国输入西欧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茶叶丰收推动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重视外贸,鼓励出口 D.地球变暖加速茶饮业发展 学法指导: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整体性发展变迁直观的反映。 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 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 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交通和科技的发展; 人口的迁徙…… 而社会生活的变化反之也推动社会原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嬗变。就近代以来,这种变化具有全球性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风貌。 活动2:美食·美事 ——辩证多角度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创设情境1:依据课本P12 “问题探究”的材料,结合表1和图片,概括食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图片见课本P11梵高《吃马铃薯的人》 创设情境2:阅读课本P10“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创设情境3:依据材料,结合课本P12“史料阅读”归纳物种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 小结:概括近代以来全球性物种交流的影响。 活动3:教学评估——课后作业 材料: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简评材料的观点。 活动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引导学生预习《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活动5:拓展: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鼓励学生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 观看图片,了解食物名称与历史史实的联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特点: (1)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2)交流物种较少;只有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了解课标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特点:欧洲人主导;各地食物物种的长期双向交流交融(全球性传播和和融合);人类命运与共。 第一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欧洲传播的表现。 ①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②玉米、马铃薯和番茄起初都是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中期后,才作为食物得到推广;甘薯传播比较缓慢。 ③这些食物经欧洲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第二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中国传播的表现。 1.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传入中国。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 2.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番茄和辣椒起初都作为观赏作物;后才作为食物被推广。 第三组:概述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推广。 有粮食、蔬菜、水果、经济类作物,丰富当地的饮食;牲畜家禽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整理笔记。 完成练习。 做学法指导记录。 阅读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与营养改善;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人类的饮食习惯。 推动了当地经济(特别商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粮食的丰富削弱社会阶层的差别,促进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和新物种的入侵造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 整理笔记。 完成作业。 从日常生活所见的食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行校本资源的开放。 引导学生联系《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知识。 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的特点,理解古代与近代物种交流的不同,了解近代以来物种交融的背景。 通过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教材相关史料获取信息,锻炼学生历史表述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题为过度,引导学生学会从社会表象认识影响社会变化的因素,落实唯物史观素养。 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观察日常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变化与历史的联系,形成“以小见大”的思维和多角度分析情境问题的能力;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落实唯物史观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 依据学生的书目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业等级。 培养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的整体体系。
【教学评价】
以课堂练习为检查学生具体知识的落实,课后开放性作业评估学生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等级。
【教学反思】
选择性必修教学培养学生从通史学习转向专题史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更需注意引导学生以专题发展为主线,加强学生历史事物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学会从社会表象深入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本课设计比较贴合史实基础扎实,文科能力教好的学生,如果学生学业水平一般,可能要增加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