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尔( ) 所恶( )
嗟来之食( )乡 乡为身死( )
2.重点词语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 )
(2)故不为苟得也 (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6)贤者能勿丧耳 ( )
(7)蹴尔而与之 ( )(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 ;“与”同“欤”, )
4.一词多义。
之 (1)呼尔而与之 ( 代词, )
(2)今为宫室之美 ( 助词, )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代词, )
而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表转折, )
5.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名词作动词,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名词作动词,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那些见利忘义者敢于“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
是: _、 _、 所识穷乏者得我
(2)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想起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
的名句:“ _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徜徉,我们的心灵时时受到美好情操的浸
润。我们钦佩孟子“生, _;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_”的高尚气节,我们崇尚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境界。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阅读
7.下面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 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为了论证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二)比较阅读
【甲】课文《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10.下列不属于墨子的推论的一项是 ( )
A冠履不如手足
B天下不 如身争
C一言以相杀
D万事莫贵于义
11.甲乙两文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 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 ”的观点,甲文则用“ 舍鱼而取熊掌 ”论证了“ ”的观点。
12.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三)课外阅读与鉴赏
刘理顺传①(节选)
刘理顺,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帝亲擢②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③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④不与交。
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⑤,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⑦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仆四人皆从死。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 ”罗拜号泣而去。
【注释】①选自《明史》。②擢(zhuó):提拔。③耆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④其人:这里指好人。⑤帑(tǎng):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金帛钱财。⑥赀:同“资”,钱财。⑦文信:指文天祥。
13.选文表现了刘理顺怎样的人物形象 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友谨慎 B.捐资救国
C.固执己见 D. 成仁取义
14.本文和《鱼我所欲也》都对“义”进行了阐释,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 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
B.非其人不与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欧阳修《醉翁亭记》)
C.书毕投缳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愚公移山》)
D. 及廷对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动词,到/动词,拜访;B.和、同:C.结束/完全;D.等到/比得上。
答案:
9.《鱼我所欲也》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dān ) 一豆羹( gēng ) 蹴尔( cù )所恶( wù )
嗟来之食( jiē )乡 乡为身死( xiàng )
2.重点词语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兼得”的倒装语,同时得到 )
(2)故不为苟得也 ( 苟且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祸患,灾难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这种 )
(6)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
(7)蹴尔而与之 (踩踏)(给)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
4.一词多义。
之 (1)呼尔而与之 ( 代词,代“他”)
(2)今为宫室之美 ( 助词,的 )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代词,代这件事 )
而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表转折,却 )
5.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那些见利忘义者敢于“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
是: 为宫室之美_、 妻妾之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
(2)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想起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
的名句:“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徜徉,我们的心灵时时受到美好情操的浸
润。我们钦佩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的高尚气节,我们崇尚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境界。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阅读
7.下面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 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解析】A.忌:讨厌,增恨。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为了论证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答: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比较阅读
【甲】课文《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10.下列不属于墨子的推论的一项是 (C)
A冠履不如手足
B天下不 如身争
C一言以相杀
D万事莫贵于义
11.甲乙两文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 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万事莫贵于义 ”的观点,甲文则用“ 舍鱼而取熊掌 ”论证了“ 舍生而取义 ”的观点。
12.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坚持这种“义”,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三)课外阅读与鉴赏
刘理顺传①(节选)
刘理顺,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帝亲擢②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③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④不与交。
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⑤,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⑦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仆四人皆从死。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 ”罗拜号泣而去。
【注释】①选自《明史》。②擢(zhuó):提拔。③耆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④其人:这里指好人。⑤帑(tǎng):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金帛钱财。⑥赀:同“资”,钱财。⑦文信:指文天祥。
13.选文表现了刘理顺怎样的人物形象 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交友谨慎 B.捐资救国
C.固执己见 D. 成仁取义
【解析】C项在文中未体现。
14.本文和《鱼我所欲也》都对“义”进行了阐释,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①本文通过记述刘理顺在国家遭受危难时捐出家产助战和以身殉国的事迹,表现了刘理顺在国难面前舍弃小我的深明大义和成仁取义。②《鱼我所欲也》由“舍鱼而取熊掌”的例子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呼吁人们要坚守本心,坚守羞恶之心,坚守正义。
1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B)
A.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 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
B.非其人不与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欧阳修《醉翁亭记》)
C.书毕投缳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愚公移山》)
D. 及廷对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动词,到/动词,拜访;B.和、同:C.结束/完全;D.等到/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