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8 15: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高中部编版选修2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从历史角度论疫病与人类社会
高中部编版选修2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深夜的校园与凌晨两点的历史课堂
新冠疫情下对个体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一、疫病概念
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人类饱受疫病的折磨,如新冠疫情。
人类的历史即是其疾病的历史。
——[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
二、历史上的疫病
雅典大瘟疫
安东尼瘟疫
查士丁尼瘟疫
14世纪黑死病
美洲大瘟疫
米兰大瘟疫
伦敦大瘟疫
马赛大瘟疫
莫斯科黑死病
第三次大鼠疫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最鼎盛的时代,雅典近1/2的人口死亡。
公元2世纪,天花和麻疹,罗马帝国两位皇帝丧生,近1/3的人口死亡。
公元6世纪,鼠疫,每天数千人死亡,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死亡。
鼠疫,欧洲人口死亡1/3至1/2,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背景之一。
公元16世纪,腮腺炎、天花等,印第安人近九成人口死亡。
1629年-1631年,鼠疫,总共造成意大利约28万人口死亡。
1665年-1666年,鼠疫,1665年9月平均每周死亡7000人。
1720年-1722年,法国马赛突发瘟疫并向周边蔓延,近10万人死亡。
1770年-1771年,鼠疫,导致近20万人死亡,莫斯科陷入瘫痪。
1885年-1950年,波及亚非欧三大洲,死亡人口达千万以上。
二、历史上的疫病
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美]威廉·麦克尼尔
资料来源:[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第237,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020.5重印)
三、疫病如何影响人类社会(一)医疗本身
1.中西医成就与相互影响
(1)中医药成就
①周、秦、两汉时期的医药学成就
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二百余年,中国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用药经验日益丰富,出现两大名著,一属基础理论性巨作《黄帝内经》,二为药物专书《神农本草经》。且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临床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
②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医学成就
继战国秦汉时期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之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学有了较快发展。在临证医学和药物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医学基础理论也有一定的发展。西晋医家王叔和总结了三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著成《脉经》10卷,使脉学理论和方法更加系统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做了系统全面论述,在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复旦大学出版社,何成刚主编)
(一)医疗本身
1.中西医成就与相互影响
③宋元明清时期医学
宋金元时期,由于社会比较稳定,各朝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学,加之经济发展较快,科学技术进步较大,医药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个全面大发展的时期。到了明代,医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产生了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造和发明;二是编撰了大量的医籍,而且出现了集大成者。清代中医药学传统理论经过长期历史的检验和积淀,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对总体理论的阐述,抑或是临床分科和实际诊治方法,均已形成完备的体系。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复旦大学出版社,何成刚主编)
(一)医疗本身(1)中医药成就
(一)医疗本身(1)中医药成就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与成就
战国 扁鹊
汉代 不详
东汉 不详
张仲景
华佗
西晋 王叔和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政府
宋代 唐慎微
明代 李时珍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医圣
最先使用“麻沸散”,“五禽戏”
《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千金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证类本草》宋代最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一)医疗本身
1.中西医成就与相互影响
(2)西医药在中国的传播
西医:近代西方学者在否定并且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以还原论观点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1569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
①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
②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建立,西医加速在中国传播。
(一)医疗本身
1.中西医成就与相互影响
(3)中西医想相互影响:
①中西医结合,促使中医自我改良,设立中医院,走向世界。
②改善公共卫生;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
(一)医疗本身
2.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933年
1945年
1949年
1960年
1978年
2000年
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福利国家”出现
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完善医疗服务制度与药品供应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全民病有所医
(一)医疗本身 2.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三、疫病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疫病给人类个体而言,带来的危害甚至于性命威胁不言而喻。除却在防治疫病基础上所带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外,如何用大历史观从整体上审视疫病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是需要去分析考虑的。
把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中的角色还置于更为合理的地位上。 ——[美]威廉·麦克尼尔
资料来源:[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译者序第xi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020.5重印)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三)经济:疫病与经济发展
(四)文化:疫病与文明思想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西班牙殖民扩张
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的历史中,1520年,科尔特斯只带了不到600名随从,就征服了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新大陆”居民遭遇了从未接触过而西班牙人却习以为常的致命杀手——天花。……正是传染病这一可怕的“生物武器”,帮助西班牙人消灭了大量印第安人的躯体,还最终摧垮了他们的意志和信念。——[美]威廉·麦克尼尔
资料来源:[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第8-9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020.5重印)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西班牙殖民扩张
阿兹特克帝国
强盛的奴隶国家
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西班牙人安然无恙
西班牙征战胜利,控制美洲
改写近代世界格局
崇祯六年(1633)“垣曲、阳城、沁水大疫,道瑾相望。高平、辽州大疫,死者甚多。”“十四年(1641),瘟疫大作,吊问绝迹,岁大饥。”“十七年(1644)瘟疫又作。”
——《古今图书集成》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明末大疫与政局
明末大疫是指流行于万历七年至万历十六年,万历三十八年至万历三十九年的两次瘟疫和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七年(1644)的一次瘟疫。其中……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七年(1644)的瘟疫蔓延大江南北,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流行,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对社会危害极大。崇祯年间的瘟疫流行甚至与明王朝的灭亡具有一定的关系。
——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 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中国书店,2004.01,第49页。
“秋大疫。病者先于月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至亲不敢问吊,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顺治十八年(1661)《潞安府志》
在几条有关鼠疫症状的资料中,有一条关于1644年山西东南部潞安(今长治)鼠疫流行的记载特别重要。……这是目前有关中国肺鼠疫的最古老的记载。 ——伍连德
一二十口之家,求一生还之家不可得。
——光绪《桐乡县志》
人口大量死亡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明末大疫与政局
(1644)相率祈哀鬼神,设香案,燃天灯,演剧赛会,穷极瑰奇。
——乾隆《吴江县志》
危害生理心理
影响明末
战局进展
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限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曹树基
1.政府职能拓展
①相关机构建立:宋、元旧制,在全国设立医学、惠民药局,医学用于训练医官,治疗各地病人,惠民药局用于储备药品。
②制送丸药,隔离病人和检疫,宋安乐坊等
③救济灾民,官府施粥行为等,稳定社会秩序。
④地方长官设醮祈祷,加强地方控制。
近代国家防疫卫生制度建立:卫生事业政治化,政府职能拓展
2.社会救治完善:
①地方乡绅建立民间医疗组织。如文人杨东明、致仕官员祁彪佳组织的药局等。
②医生阶层的努力。万全的《痘疹心法》、吴有性《瘟疫论》等。
③商业繁荣,药店药品的提供。
④慈善机构的援助。
——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 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中国书店,2004.01。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官府与社会救治
疫病影响着世界格局,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
除却战争,不可忽视疫病对双方战力的影响力。
疫病的防治与应对,同样考验着政府的组织能力,与治理能力,最终影响政权颠覆。
(二)政治:疫病与国家形态
(三)经济:疫病与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南方发展
(三)经济:疫病与经济发展
黄河的不稳定性:悬河形成,多次改道等。
大禹治水——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南方:
1.无难于克服政治军事障碍。
2.农业生态稳定,气候温热。
3.相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下游更稳定。
为何南方经济开发远远晚于北方?
(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
(三)经济:疫病与经济发展
江南地卑湿,人早夭。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英译版《史记》第129章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唐韩愈(被贬潮州)
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唐张说(贬到端州,今广东肇庆)
南方为何有危险的“瘴气”?
温热南方相较北方,会罹患更多疫病。
疟疾、登革热、热病、血吸虫病等
(三)经济:疫病与经济发展
一种既不见于史料也不见于人的肉眼,但我们仍然相信是非常强大的因素,却隐然阻碍着文明的农村和城市生活迅速而成功地拓展到中国文化摇篮以南的地区:拓荒的中国人在向南移入更肥沃的农业地区的同时,也在攀爬异常陡峭的疫病阶梯! ——[美]威廉·麦克尼尔
资料来源:[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第72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020.5重印)
疫病影响经济发展,是否形成免疫与适应能力,影响着国家经济地域重心。
人类活动影响着自然环境,同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四)文化:疫病与文明思想
伊斯兰教禁食猪肉
猜想:猪肉不洁——旋毛虫病
1.宗教文化
印度种姓制度
隔离需要与远离传染病
(四)文化:疫病与文明思想
农业社会中,倡导早婚多子
2.社会风俗
3.思想解放
黑死病
基督教影响力减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逐渐拥有社会基础
(四)文化:疫病与文明思想
疫病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廷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
结合以上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疫病传染
当下人口减少
逐渐出现抗体
改变自然环境
适应自然环境
更适应环境的文明扩张,
征服其他文明
四、当下的中国与新冠疫情
回归现实,从大历史观出发,如何看待新冠疫情?
1.疫病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久远,客观看待。
2.历史上中国经历多次疫病,文明延续不断,中医药成就斐然,保持乐观信心。
3.疫病影响国运,处理得当,可为有利时机,乐观看待和肯定中国抗疫表现,相信制度优势。
4.疫病与人口流动等密切相关,当今世界形势,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世界应当共同积极抗疫。
……
推荐阅读
[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
贾雷德·戴蒙德编著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余新忠等著
《瘟疫下的社会拯救 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
课堂测试
1.(2018·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医药学的发展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课堂测试
2、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难,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 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最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A. 恐俱绝望,万念俱灰 B. 质疑宗教,祟尚科学
C. 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 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答案:B
解析:“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最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有利于人们质疑宗教,祟尚科学,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感谢观看请多指教
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历史
多学科交叉
新的发现,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