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铁凝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咳嗽天鹅
铁凝
①天是越来越冷了,刘富早上醒来就想着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②这时西屋传来香改的咳嗽声。香改是刘富的老婆,能干却生性邋遢。每次刘富要找件衣服就很不耐烦。一拉开柜门,里边的衣服裤子犹如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劈头盖脸倾泻在刘富身上。为了这个他和香改一直闹离婚,香改抗不住刘富的坚决,有一天气急地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就没断过。
③刘富洗漱完毕,来到院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两个月前刘富和镇长去了一趟内蒙古蓝旗看亲戚,临走时亲戚用个竹筐把这只从芦苇丛里拾来的病天鹅塞进“奇瑞”的后备厢。回家后镇长说没工夫管病鹅,就把“麻烦”留给了刘富。
④刘富的女儿正念初中,欢喜着上网查天鹅的资料,对照着这只活生生的鹅,她得出结论:它的学名叫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全球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女儿把这些信息告诉刘富,刘富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⑤天鹅整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的,刘富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琢磨怎么给它治病。网上说天鹅容易患肠胃炎,刘富观察后猜这只鹅说不定得的是肠胃炎,就大胆给它用氟哌酸加黄连素,只两天,这鹅竟然吃了喝了,那咳嗽一般的叫声也亮堂了。天鹅养了些日子,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⑥转眼间,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已经两个多月。一天早晨,刘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见它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稳,走又走不好。刘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天鹅的脚蹼干裂了。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飕飕地刺痛。女儿放学回来,刘富催她赶快上网再查,原来天鹅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刘富这才用心想想“候鸟”这个词。天鹅是候鸟,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⑦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刘富问女儿。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⑧省城动物园有个天鹅馆。刘富查看网上的图片,见天鹅们成双结对地在天鹅馆的水池里自在地嬉戏。女儿查到了天鹅馆的电话,通话后对方同意接受这只天鹅。
⑨晚上,刘富对香改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香改“咳、咳”两声没说话,刘富只当是同意。
⑩这天一早,刘富把天鹅装进当初那个竹筐,让天鹅和香改都坐在后排座上直奔动物园。天鹅馆的景班长出来迎他。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景班长说不急,我们先要给它体检,这是规定。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引刘富进了池旁一间小屋,说就在这吃了饭再走,这大冷的天……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鲜。”刘富问:“这是鸭呀?”景班长说:“是鹅,就你送来的那只鹅。”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盯着景班长。班长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脏器老化养着它成本太高。”刘富问:“多老算是老啊?”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饭碗。当他发动车子时,才觉出从脚趾缝传来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这钝痛从下往上弥漫开来。该怨谁呢,他想不清楚。回到家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他更想不清楚。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他的脖子僵直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只是由“咳、咳、咳”变成了“吭、吭、吭”,像是怕人不耐烦捂住了嘴。刘富迟疑地扭转头,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刘富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早上来时他是想着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咳嗽声,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
刘富发动了“奇瑞”要快些回家。他想,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8段描写天鹅馆的图片,其用意是让刘富认定了动物园是咳嗽天鹅最理想的去处,与下文病鹅被杀构成反讽;“成双结对”的天鹅喻示刘富与香改关系的修复。
B.在天鹅送到动物园,最后成了下酒菜,刘富“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反映景班长的残忍。
C.将天鹅肉狗食而烹不仅吞噬掉天鹅本身,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也画上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句号,发人深思。
D.刘富对待妻子香改从不宽容,但天鹅之死让他震惊,也让他的天性向着自己的妻子敞开,他醒悟到妻子需要得到他的爱惜和呵护。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在结构上,引出这篇小说的写作对象——咳嗽天鹅;内容上,通过咳嗽天鹅反映生态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人的理性来解决,还要依赖人的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B.小说讲述人和一只飞禽白天鹅的故事,作者的视点并不是聚焦在天鹅身上,天鹅的命运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而人物的命运只是衬托作用。
C.第②段运用了插叙,补充情节;交待刘富因香改生性邋遢而坚持离婚,香改气急落下咳嗽病根为下文刘富误会天鹅的学名及带香改治病伏笔。
D.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手法是欲扬先抑,从咳嗽这一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小的现象入手,反映生态忧思、“人态”忧思的重大问题。
3.赏析小说以“咳嗽天鹅”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本文写了咳嗽天鹅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节选)
铁凝
又是一个月亮先升起的黄昏。日本人来兆州后,笨花人不再注意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黄昏了。黄昏里只剩下了一个鸡蛋换葱的,有消息说日本人进村先杀鸡,笨花人就觉着,把鸡让给日本人,就不如自己先吃了。那个鸡蛋换葱的换不来鸡蛋,吆喝一阵,也走了。月光里只剩下几个牲口在街里咣当咣当地打滚儿,显得格外寂寥。
在寂寥的黄昏中,有人敲向家的门。走动儿来了,带着一个背粪筐的红脸大汉。来人不用走动儿介绍,倒自己介绍了自己:他叫尹率真。他先分析了目前的抗日形势,说:“日本人现在按兵不动,只让各村建立适应他们的政权称作‘维持会’。可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这个维持会利用起来,这就要有合适的人出面和日本人周旋,主动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向文成说:“有了。正有一个人等着这个差事哩。”
少时,走动儿领来了瞎话。瞎话叼着短烟袋站在众人面前,他看见眼前站着熟人向文成,还站着个生人,他不惊奇,也不寒暄。
还是尹率真先说了话,他口气温和地对瞎话说:“这一定就是……”
“这就是我瞎话叔。”向文成说。
这时瞎话突然发话了:“你们找谁?”他问众人,眼里故意闪烁着几分疑惑。
“找瞎话叔呀。”向文成说。
“你们可找错了。”瞎话说,脸上是一本正经和严肃。
一时间众人对瞎话的话不解其意,不免互相对望起来。只有向文成笑了,说:“这就对了。”
尹率真问道:“‘对了’该作何解释?”
向文成说:“你们想,瞎话叔要是说咱们找对了,不就变成实话了吗?只有说找错了才是瞎话。也算是出口成章吧。”
接着向文成才把尹率真正式介绍给瞎话,瞎话才一扫刚才的“严肃”,露出一脸惊喜。
于是瞎话就支应起了日本人。
一天,笨花人又接到日本人来笨花的消息,这次是为突袭后方医院而来。笨花人跟随后方医院转移时,瞎话要求留下。向文成对瞎话说:“这次日本人进村不同往常,是冲着后方医院来的,况且还收留了一个日本兵,所以我看这次日本人是来者不善。”瞎话说:“要不就说我得留下呢。村里有个人支应,总比没有人支应强。”向文成想了想,认为瞎话留下虽有风险,但拖住日本人,对转移出村的笨花人总会有好处。
日本人进了村子,在空荡的笨花村里挨家搜索。
瞎话突然出现在街上。他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几个日本兵发现了他,端着带刺刀的三八枪向他走过去。瞎话站下,对日本兵笑着说:“你们来了,怎么不早说一声儿,维持会正等着支应大日本皇军呢。”日本人就愿意听见“大日本皇军”这几个字,他们放下了枪,有人还认出了瞎话,知道他是这村维持会的人,就带他去见仓本。
仓本正在向家大西屋寻找后方医院的痕迹。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瞒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昨天还在哩,就在这大西屋。现在走了,唉!”瞎话说完,还惋惜地叹了口气。
仓本转过身问瞎话医院去了哪里。瞎话说去了东边。仓本知道东边是指什么地方,再看看空荡荡的大西屋,也不再向瞎话多问什么,当即命令日本兵点火烧大西屋,谷草垛也连带着起了火,烟火笼罩了半个村子。
“那个日本兵呢?”
“走了。”
“到哪里去了?”
“往西去了。”
西边是什么意思?”
“西边有个火车站叫元氏。那个日本兵说,他要从元氏上火车回家。”
仓本听出了瞎话的瞎话。近来,八路军的“破路”运动开始后,京汉线早已断了交通,元氏车站早就不通火车了。
仓本冷笑着,就去摸腰里的战刀。
瞎话看见仓本摸刀并不意外,今天也许他等的就是这一刀。他面向仓本站定,竭力把自己那弯曲的脊背直起来,还自己动手扒开了自己的衣服领子。瞎话这带有挑衅性的动作更激怒了仓本,仓本举起刀来高喊着:“瞎话的干活!”
瞎话对着仓本笑了笑,心想,就是瞎话的干活。现在不说,还待何时?他将衣服领子扒得更开,不知怎么的,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向文成讲过的一个聊斋故事,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
日本人把空空的笨花村糟践够了,走了。笨花人又回到笨花。他们在茂盛店看见瞎话的尸体,他的头离开身子很远,短胡子被血染成紫红。他大睁着眼,张着嘴。向文成看着瞎话的头,也想起了那个聊斋故事。他只觉得瞎话是开口喊过“好快刀”的,那喊便是对日本人最大的蔑视。
有村人把瞎话的头抱过来,在脖腔上对接好。茂盛从店里卷出一领炕席,他们给瞎话入了殓。向文成和甘子明商量要为瞎话立碑,碑上总不能写“向瞎话之墓”吧。“瞎话”是他的绰号,只是人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大名。甘子明就对向文成说:“来,咱俩也借此考验一下各自对瞎话人品的评价。咱们每个人在手心里写一个字”。两人的字都写出来了,互相一亮,两人写的都是个“实”字。向瞎话,号老实。
(有删改)
注:笨花是本土棉花。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瞎话第一次出场时,反客为主,问道“你们找谁?”,引得众人不解其意,一时间不知所措,只有向文成懂其是何用意。
B.前文交代日本人来笨花村的目的,从“来者不善”,可以看出形势的紧张,为瞎话的不幸结局埋下伏笔。
C.向文成留下瞎话支应日本人,是决定牺牲瞎话保全村民,体现出向文成的大局意识和果断决绝的性格特征。
D.作者没有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进行描写,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了敌后战场中普通姓与敌人的周旋,但同样震撼人心。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以简朴、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农村真实的生活状态。,
B.小说以“笨花”为标题,一语双关。既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笨花村,也暗指村民小们身上呈现的善良、纯朴的乡土人情。
C.小说完整地讲述了瞎话从被选任维持会长到与日本人周旋最后被杀死的故事,情节安排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故事引人入胜。
D.小说主人公说瞎话已成自然,没有任何斧凿之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与敌人周旋,这也是瞎话被选为维持会长的重要原因。
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瞎话这一人物形象的。
8.小说在结尾处两次提及聊斋故事《好快刀》有何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使
铁凝
四月的下午,空气清透,雾霾不在。街边的樱花忽然就盛开了,紫丁香也这里、那里喷放着苦而甜的团团香气。
在一个嘈杂的路口,车遇红灯。陆婧偏头看着窗外,眼光落在临街一间门脸不大的体育用品商店。一个腿有残疾的女人从店里出来,弯腰从地上拎起两摞半人高的鞋盒。陆婧瞬间认出了这张脸:李花开!
陆婧想不到三十多年后李花开也来了北京。她丈夫,那个叫起子的也来了吧?陆婧心里加重着“也”字的分量。什么时候她的脚跛了?敢情也受过伤啊?“也”,她心里玩味着这个字。
三十多年前,陆婧和李花开是大学同学,也是闺蜜。李花开是当年系里的美人,常常爱犯轴脾气。她家在山区,穷。大二时,李花开的下铺丢了几张饭票,认定是李花开偷的。李花开激愤地绝食两天以示清白。第三天,同宿舍的陆婧强行背着李花开去了校医务室输葡萄糖。后来那同学在一本书里发现了那几张饭票。
大学毕业后,陆婧和李花开同在一个名叫虽城的北方城市工作。那是她们共同的激情时代。先是李花开突然告诉陆婧她要结婚了,对方是她在虽城的远房亲戚,有房,私房、独院儿。和李花开不同,陆婧家就在虽城,她工作后仍和父母同住。
冬日的一个周末,陆婧随李花开去了她将要嫁进去的私房、独院。推开吱嘎作响的单扇榆木院门,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西屋窗下整齐地码着蜂窝煤,挨着蜂窝煤的,是被旧提花线毯盖着的大白菜,叫人嗅出过日子的烟火气。当年的陆婧是不屑于这类烟火气的,眼前的蜂窝煤、大白菜只让她相信,李花开真的要结婚了。
出了那院子,李花开只问了一句,你说值吗?陆婧没有回答。
几天后,一个消息震惊了她们:厂里一个女子,因为分房不公,寻死觅活。李花开说,房比命大么?陆婧说,房是命的一部分吧。李花开又问,你说值吗?她没有听见应答。很快,她就嫁给了那个远房亲戚——画彩蛋的起子。
不久,陆婧也恋爱了。陆婧的恋爱像是一场无药可救的疟疾。对方名叫肖恩,是她父亲的大学同学,因工作耽误了婚姻,彼时已是北京一个文工团的业务团长。这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年龄的差异,还是空间的间隔。
秘密恋爱固然秘密,却仿佛必得有一个可靠的人分享才更够秘密。几个月后,陆婧把李花开约到一家卤煮火烧小馆。她脸色潮红,嘴唇颤抖,十指交叠地扭绞着。她的讲述琐碎累赘而又宏大激昂,她顾自笑着,眼里有泪光,她觉得她的闺密也必将为她这不凡的倾诉所倾倒。
李花开的嘴里却只是偶尔迸出一句:“我娘啊!”这是一个本身不含褒贬的感叹词,但在此刻,李花开喊出它来表达的是决不同意。两人争吵起来,昏天黑地。但李花开到底让了步,她答应保密,还答应了陆婧的提议:肖恩写给陆婧的信从此寄往李家。那私房、独院,在陆婧看来最是安全。
北京寄往虽城的平信隔天可到,陆婧一个星期至少两次去李花开家取信。有时李花开加班回家晚,在家的起子也会代替李花开把信送至陆婧手中。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次,起子请求陆婧那当局长的父亲调动工作,被拒绝。第二天,起子就把自己偷拍下的信的照片寄给了陆局长。盛怒之下,父亲把女儿轰出了家门。
陆婧立刻把电话打到了李花开的厂里,那是一个悲愤加绝交的电话,一个鄙视的不容分说的电话。陆婧那一波又一波的语言风暴如耳光噼啪,痛打在电话那头的李花开脸上。陆婧只听见李花开一迭声叫着:“我娘啊!”又听见她“呕呕”了两声,像在呕吐。陆婧摔了电话。
又是四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很好,雾霾不在。
陆婧和李花开对坐在一间粥铺喝粥。
“这几十年我常常想着要是看见你,第一句话到底怎么讲,千头万绪的。”李花开说。
“是我摔了电话。”陆婧说。
“我放下电话就去单位找你,哪儿都找不到你。”
“先去了北京,后来出国了。算是闪婚吧。年前刚退休,业务荒疏大半。”陆婧以短信似的句子讲述了自己的三十多年。
“你呢?”
“离了。”李花开端起粥碗又放下。
“就为我?”陆婧心有不安。
“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做人要重信守约。”李花开的讲述也很简明,开始起子不离,让她替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她上了房,站在房顶逼他同意,不然就跳下去。他不松口,不信她会真的跳。刹那间她迈前两步,眼一闭就跳了下去。
陆婧的心像遭到突然坠落的重物的击打,一阵沉闷的钝痛。
“你这是,轴得不要命啊。”陆婧竭力眨着眼往回憋着泪。
李花开说:“有信使给鼓着劲。”
“信使”两个字是陆婧的忌讳,那是旧年的伤口,可她们的会面又无论如何绕不过这两个字。
李花开说:“其实你也是我的信使。我第一次把信送到你手上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了。到最后,没有那些事,没有你摔电话,我也下不了决心去奔真心想要的日子。”出了粥铺,陆婧意犹未尽地说:“那年我一气之下逃到北京,才知道偌大个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
“可偌大个北京能够包容你的委屈。”李花开接上陆婧的话。晚风吹拂着她略微倾斜的身体,那样子实在很飒。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的街头一瞥,陆婧即刻就认出了三十多年未见的李花开,只是此时的她对李花开腿跛了颇有幸灾乐祸之感。
B.小说中有人因男方有私房而决定嫁给他,有人因分房不公而寻死觅活,叙写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房子的心态。
C.小说中两次出现的“我娘啊”,不仅是李花开山村身份的体现,也都表现了她听到陆婧述说事情时内心的震惊和愤怒。
D.小说讲述了特殊年代的一段令两位朋友隔膜三十多年的人生变故,重在激发读者去思考人世的无常与情谊的脆弱。
10.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消失的雾霾、苦而甜的丁香等,既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也隐喻陆婧经历沧桑后温暖而略带悲凉的心态。
B.李花开多次追问陆婧“你说值吗”,暗含了李花开当时对自己婚姻的不满,与后文“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句相照应。
C.小说叙事的“藏”与“露”设计巧妙,李花开的惨烈抗争一直藏而不露,直到两人相逢后才揭秘,增强了叙述的张力。
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哲理,如“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无药可救的疟疾”“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等。
11.小说中插叙李花开被误解偷饭票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12.《信使》这篇小说能引发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思考。你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交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度(节选)
铁凝
那年李博十五岁,宋大刚十七。他们同在黑石头村的第八生产队,程秀蕊的爹就是队长。村里为他们安排的房子在程家隔壁。
虽然黑石头村是穷村,这几个城里来的学生却没有特别沮丧,他们白天上工,晚上回来就着柴油灯读书写字。年龄最小的李博喜欢打乒乓球,每天不管多累他也要站在院里对着土墙打上一阵。李博读《资本论》,并渴望读到《列宁全集》。程秀蕊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把乒乓球和《资本论》看成生活中那么要紧的事。程秀蕊问李博,你一个人和这土墙没完没了地打球可为了个什么呢?
她家有时会邀请他们过来吃饭,玉米、红薯两样面混合的素馅蒸饺。逢这时他们会敞开肚子,把自己吃得龇牙咧嘴。爹和娘对城里来的学生们,那实在是好。一天李博从县城回来,兴奋地告诉胡晓南和宋大刚,他能从小姨她们厂拉来一车大粪送给程秀蕊家。李博问胡晓南和宋大刚谁愿意和他一起去拉粪,胡晓南说队长派他夜里浇地,只能是宋大刚和李博一道进城了。
程秀蕊并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一场怎么样?李博非常注意地听着程秀蕊带来的消息,然后用一声“嗯”表示同意约吴端。程秀蕊立刻追问明天行不行。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那个下午,李博和宋大刚步行进城,在小姨家吃过晚饭就推上粪桶和平板车,到厂里的几间厕所去淘粪。据宋大刚讲述,巨大的木制粪桶一个人都搂不住,折腾了一两个钟头,大粪总算把粪桶填满。他们推着硕大的粪桶上路,天已黑透,路又不平,桶里的屎尿被颠簸着不断溅出来。这使得他们不能再走土路,得绕着县城平坦的柏油路回村。一路上,他们轮换着推车,宋大刚有点火不打一处来,一路抱怨着天黑、路远、粪臭、卖苦力的日子没有尽头。说到激愤处,干脆躺在地上哭闹起来。李博蹲在他身边又劝又哄,用细瘦的胳膊拼着全身的力气抱宋大刚起来,让宋大刚空手跟着走,然后他一人把粪推回了黑石头村。接着,他们又连夜返回县城送还粪桶和平板车。当他们再一次从县城回到村里时,太阳已经很高。
程秀蕊站在家门口,在光天化日之下闻着墙根那堆新粪呛人的气味,看着由远而近的李博和宋大刚。她已经从胡晓南那儿知道了这一夜的“粪”事。他们脚步趔趄,灰头土脸,形容憔悴,神情却亢奋。宋大刚只对程秀蕊说了一句话:粪来了,我可得去睡了。程秀蕊对李博说,你呢?要不咱们改一天吧。李博告诉她,不用改,下午行。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球拍是名牌“红双喜”的。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所以用“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那天她的娘突发阑尾炎,程秀蕊和爹一块儿送她去了镇医院。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谁赢了?他们不知道,因为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因此他们的回答无法让程秀蕊满意。况且,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握手不可,两个半大的孩子家。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哎——,李——博!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不间断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像怕吓着他似的小声问道:谁赢啦?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他的神情真挚而又惆怅,或者还有一种清淡的思念。
程秀蕊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一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李博的那声感叹,到底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回到学校她还是忍不住向“真棒”的吴端问了那天的输赢。吴端一脸敬意的坦率回答印证了程秀蕊的猜想,吴端的回答也让她生出一种冲动,那是想要赞美他们的冲动,在她心中,从此就有了两个真正不凡的少年。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大刚在路上哭闹的原因之一是运粪引发的对目前生活境遇的不满,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抗。
B.村人不了解乒乓球、不明白他们为何握手及程秀蕊急于知道比赛输赢,都反映出城乡文化的差异。
C.画线句中,“他的神情真挚”是指李博赞美对手出于真诚,“惆怅”指他再也见不到吴端的遗憾。
D.“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这一句话,反映的是程秀蕊突然悟出“风度”之后,内心受到震撼。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突出李博的“风度”,文章既通过神态等描写进行刻画,也通过程秀蕊、吴端的视角来进行描写。
B.文章详略有致,重点突出,详写了李博连夜去城里拉粪的过程,以及李博、吴端两人比赛的经过和村人观看球赛的场景。
C.文章中“程秀蕊不明白”“程秀蕊看着”“程秀蕊永远记住了”等语句,说明文章主要以她的视角观察、思考、倾听。
D.文章语言耐人寻味,如“喊声 顽强地、不间断地泛着回音”,通过描绘喊声的特点,传达出人物强烈的好奇。
15.“拉粪”一事表明李博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16.作者为什么不明确地交代比赛的输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等内容可知,刘富在“咳嗽天鹅”被杀之后,让他很震惊,促使他意识到自己对待妻子香改不够宽容,明白了妻子是多么需要他的爱惜和呵护,所以,并没有吞噬掉“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
2.D“欲扬先抑”分析错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手法是“以小见大”,文章从“咳嗽”这一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小的现象入手,反映生态忧思、“人态”忧思的重大问题。
3.结构上,以“咳嗽天鹅”的故事巧妙地勾连起刘富与“香改”和“天鹅”两种关系,结构紧凑便于叙事;内容上,以病且老的天鹅作为试金石,刻画出变得有人情味的刘富,理性却不尊重生命的景班长等人物形象。天鹅“咳”声的停息引发人们反思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身边人。
4.对刘富善待生命,善待身边人的赞美;对理性却不尊重生命的景班长等人物形象的批判;通过天鹅之死,表达对善待生命,善待身边人的期望;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对人类文明的困境和前途的担忧;对人们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与生态意识融合起来的期望。(答三点即可)。
5.C“是决定牺牲瞎话保全村民”错误。向文成没有决定要牺牲瞎话,且进行过劝阻,不体现果决的性格。
6.A“作者以简朴、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错误。小说开篇描绘的是日军入侵下的笨花村萧条、寂寥的场景,不是宁静、祥和。
7.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从瞎话与仓本的对话显示出他的机智。从他的“抄在袖管”等动作,显示他的从容冷静。从他的心理描写上可以看出他的刚毅果敢。
②通过他人对人物的评价侧面展现人物形象。从开篇向文成对瞎话的极力推荐,到结尾两人不约而同地给瞎话取号为“实”,可以展现出对瞎话诚心正意的爱国精神的赞扬。
③欲扬先抑。瞎话出场的漫不经心的表现与后来细心、机智地应对仓本形成了对比,从而展现出瞎话“实”的本质。
8.①丰富文章内容。《好快刀》中的故事情节与瞎话处境相似,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对瞎话被砍杀的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好快刀》中蒙冤的人的喊叫声体现了其不屈的精神和从容赴死的慷慨,也正反映了瞎话对日本军的蔑视和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借用聊斋故事更起到讽刺的效果,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和对其暴行的控诉,也赞颂了以瞎话为代表的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④给文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瞎话盼望他的头被砍掉也能喊出来,向文成也觉得瞎话的头被砍后是开口喊过的,与聊斋故事不谋而合,增强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9、B
A.“有幸灾乐祸之感”错误,“什么时候她的脚跛了?敢情也受过伤啊?”更多表现了她对世事沧桑的感慨,没有幸灾乐祸。
C.“都表现了她听到陆婧述说事情时内心的震惊和愤怒”错误,第一次是听到陆婧的恋情后的震惊,第二次是对起子做法的愤怒。
D.“重在激发读者去思考人世的无常与情谊的脆弱”错误,应是激发读者去思考真诚待人、善于沟通、诚信做人的问题。
10.D举例错误,“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无药可救的疟疾”这两句应是生动形象,不含哲理。
11.①突出李花开爱较真的“轴脾气”以及虽出身贫寒却有着强烈自尊的性格特点;②刻画了陆婧热心助人、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
12.示例:①人与人之间应真诚相待,倾心相助。李花开被误会后绝食,陆婧强制送她去医务室,突显真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纽带。②人与人之间要善于倾听,相互理解。陆婧希望李花开能被她的倾诉所倾倒,李花开最终让步并答应保密,体现了理解的价值。③人与人之间要善于沟通,学会包容。三十多年后,陆婧和李花开通过交流,最终消除误会,可见必要的沟通是化解矛盾的关键。④人与人交往需要重信守诺。李花开因起子出卖陆婧而跳楼,用生命捍卫“信使”身份,突出了诚信的重要。
13.D
A.“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抗”过度解读,他只是在抱怨。
B. “都反映出城乡文化的差异”错误,“急于知道比赛输赢”并不是城乡文化差异造成的。
C.“‘惆怅'指他再也见不到吴端的遗憾”错误,从后文看,“惆怅”指的是“到底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
14.B“详写……李博 、吴端两人比赛的经过和村人观看球赛的场景” 错。原文“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没有写他们比赛的经过,只是用“据说”交代了二人的球拍和衣着以及握手的情况;村人观看比赛的场景也没写,只是说“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
15.①知恩图报。他拉粪是出于对照顾他们这些“城里学生”的队长一家的感激和回报。②吃苦耐劳。他淘粪、拉粪、送还车子毫无抱怨,一言不发地咬牙坚持。
16.①不明确地交代比赛的输赢,将笔墨集中于双方对对手的态度,更好地凸显了他们超越比赛、看淡输赢的“风度”,也能凸显他们热爱打球、尊敬对手的形象。②不明确地交代比赛的输赢,更能引发读者的猜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