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迟子建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瓣饭
迟子建
我正出神地蹲在灶坑前看火,灶房的门响了,爸爸回来了。他一进来就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你妈还没回来?”
“回来了,又走了。”我说,“找你去了。”
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盯着那顶高高的纸帽子问我们:“你妈妈今天又游街去了?”
“去了。”姐姐说。
“游街时没人打她吧?”
“没人打她。她戴着高帽子走,好事的人跟着看看而已。”姐姐说。
爸爸略感欣慰地哦了一声,嘱咐我们先吃饭,然后自己转身又出门寻妈妈去了。
他出门一会儿,妈妈便无声无息地回来了。她进来没有和弟弟说话,也没有搭理我。径直进了里屋。我跟了过去。她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泪眼朦胧。她说:“知道爸爸上哪儿找我去了?他上梁老五家!”
“你是不是碰到梁老五的老婆了?她骂了你?”姐姐问。
“是啊,我路过梁老五家,正赶上他老婆出来泼水。她一见我就骂:‘你一个特务还想养汉养到我家门口!’然后故意把水泼到我脚下。”
妈妈说完,像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一样,嘤嘤哭个不休。
姐姐说:“妈,你别生爸的气。爸去他家找你,肯定以为你去那里找他去了……”
“那梁老五的老婆凭什么那样污蔑我?”妈妈一梗脖子,天真地问。
我说:“就是因为你比她长得好看,她看着眼气。”
妈妈含泪笑了。她笑得很好看。
姐姐不失时机地告诉她,爸爸很惦念她,向我们打听她上午游街时受没受委屈。这个“苏修特务”听到这番话后,眼睛里就泛出温柔亮色了。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嘟嚷一句:“这么晚了,他别是因为上老梁家遭了白眼,想不开了,我得出去找他。”
妈妈一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我坐在灶坑前,灶膛的火微微熏炙着我,使人昏昏欲睡。正在似睡非睡之时,院子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爸爸推门而入了!
“你妈妈还没回来?!”
我看不清他的脸,只听见他焦急的声音。
“回来了,又找你去了。”我有气无力地说。
“她怎么不知道在家等我?”爸爸抱怨道。
“那你怎么不知道在家等她?”我反问。
“她是个女人,我不放心她天黑时一个人在外面,我不去找她行么!”爸爸跟我喊道。
“那她怕你不当校长去当装卸工想不开了,她在家能坐得住凳子么?”我抢白爸爸。
姐姐简短地把妈妈遭梁老五老婆羞辱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更加着急了,他说:“我得赶快去找她,她哭完了出去,别再出点什么事。”
爸爸像旋风一样来去匆匆。那夜伸着一条长舌头,把他又卷入黑暗之中了。
钟摆左摇一下,右摇一下,时间就让它给这么不经意地摇走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弟弟开始伏在饭桌一角打盹,我和姐姐有些提心吊胆了,爸爸妈妈是否真的去死了?他们是不是抛下我们不管了?
我们一旦把事情往坏处想了,就魂不守舍了。这样思来想去,便觉得他们已经死了,于是此起彼伏地哭着,把夜都给哭深了。
突然院子里响起脚步声,我们三个人几乎同时奔向门口,爸爸妈妈回来了!
他们进了屋里,一身夜露的气息。爸爸和颜悦色地提着手电筒,妈妈娇羞地抱着一束花,那花紫白红黄都有,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盛开着,有的则还打着骨朵,还有一些已经快凋谢了。爸妈都是爱花的人,我们家的窗台上除了冬天,似乎从来都少不了花儿的影子。在爱花的问题上,爸爸更像个女人,极具怜惜之情。他清晨起来的惯常动作是,先奔到窗台去闻闻野花的香气。他从粮库回来骑自行车走山路的时候,只要天气好,又碰到了姹紫嫣红的野花,他总要停下车子采上一束。所以他回家的时候,车把上常常别着一束花。镇子里的一些人见了会啐口痰说:“臭老九就爱瞎浪漫!”
妈妈抱着那束花经过饭桌的时候,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苞米面粥是金黄色的,它被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瓣一点缀,美艳得就像瓷盘里的一幅风景油画。
我赶紧去灶房当我的司火女神。柴火已经灭了,我又重新点燃,把那份落着花瓣的饭给重新热了。
当我端着粥盆回到里屋时,正赶上妈妈把那束花往一个大罐子里插,她一摇晃,好家伙,又有一批花瓣落在饭上,这盆粥真是香气蓬勃了。
妈妈把花插好,将它摆在八仙桌中央。深夜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舍得把那些花瓣挑出来扔了,我们把它们吃了。那是我们家吃的最晚的一顿饭,也是最美最美的一顿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交代时代背景,但是作品中“游街”“苏修特务”“臭老九”等词语,表明故事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小说中梁老五的老婆对“妈妈”出言不逊,甚至用水泼她,这让“妈妈”觉得屈辱而哭泣。而“我”则夸“妈妈”长得漂亮,安抚了妈妈的情绪。
C.小说中父母因担忧彼此而反复出去互相寻找,这种互相寻找构成了小说的叙事线索,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非常年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心理状态。
D.小说与铁凝的《哦,香雪》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共同的主题,但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不同一。
2.小说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有人评论说:“迟子建的作品‘忧伤而温情’”。也有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鸡白酒(节选)
迟子建
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
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
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
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
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
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
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
春婆婆是小姑娘的时候,哈尔滨满大街的俄国人,他们夏天喜欢躺在松花江的沙滩上晒太阳。她知道他们爱花,稍有空闲,就在草甸子采了各色野花,配上柳枝,一把把捆上,插在盛着凉水的铁桶里去卖花。每卖一束,她都要悄悄打开铁桶旁的一个小铁皮罐,摸一条捉来的毛毛虫,悄悄投到花束里。往往是拿着花的人刚走开,突然间“啊——啊——”大叫起来,将鲜花丢到地上。春婆婆这么干,也是因为听不懂叽哩咕噜的洋话,心生气闷。而洋人“啊——啊——”的惊叫声,她却听得懂。
春婆婆做这些小坏事时,心底是愉悦的。
4.下列关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先交代事由、人物,指出春婆婆在分户供暖问题上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结尾处提出疑问,巧妙设置悬念。
B.文章简要插叙刘蓝袍的丧夫经历,“哀怨”“冤鬼”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刘蓝袍的不幸遭遇与她重感情的性格特征。
C.“小巴夺”是春婆婆给刘蓝袍儿子取的名字,既交代了这孩子的性格,又幽默风趣,同时表达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D.“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刘蓝袍大功告成、喜出望外的心情。
5.春婆婆为什么要刘蓝袍喝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6.作家迟子建认为优秀的小说要“朴素”,“要有气韵”。《黄鸡白酒》(节选)中的“朴素”“气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喝汤的声音
迟子建
傍晚我去江畔一家小馆吃饭,点了软煎马哈鱼和椒盐江虾,还有一碗招牌鱼汤。店主是个年纪轻轻的男人,面貌俊朗,他摇着轮椅,自如地穿行于餐馆过道,端酒续茶。
正在喝汤的功夫,一个穿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这个女人看我在喝汤,要讲个故事给我,故事的主人公叫“哈喇泊”,是他祖母给起的名字。哈喇泊身高体阔,不乏男子气概,可身上却有一点缺彩,就是牙齿。不仅是他,哈喇泊的家族没一个好牙齿的,都是满嘴的残垣断壁。
哈喇泊的祖上是大黑河屯人,大黑河屯也就是海兰泡,当时是黑龙江管辖区域,可叹它如今不是咱们的地界了。哈喇泊的祖父是蒙古商人,1900年初春,在海兰泡开了一家火磨铺加工小麦,哈喇泊的祖母怀着孕,祖父就提早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名字“火磨”。然而喜气未散,大黑河屯华人突遭俄兵洗劫。无论妇孺,都被驱赶到黑龙江边。
哈喇泊的祖父抱着两岁的女儿,身后是祖母。俄兵喝令他滚回江对岸去,粗通俄语的他跟俄兵说怀里的孩子怕水,还有他的女人怀着孩子,他愿意把新开的火磨铺送给俄兵。没等祖父说完,一个骑兵挥舞长刀,先把他怀中的女儿拦腰斩落,接着朝向祖父。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废掉他一条胳膊。第二刀还没出手,祖父就被一个手持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祖父被击中的瞬间高呼:“快游过河!”祖母纵身跳入黑龙江,奋力游向对岸。即便在盛夏,江水也冰冷刺骨,但祖母是幸运者,她不仅活下来了,还保住了腹中胎儿,年底在万吉镇落脚生下火磨。
祖母上岸后,牙齿多半化为乌有,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火磨五六岁时,就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把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响。他本来有一口漂亮的牙,到换牙时,多半的牙被他嚼碎了。而新长出的牙齿,在他重温父亲故事的成长历程中,也多半粉身碎骨。
因为牙齿不好,哈喇泊家族更爱汤羹,他们家喝汤也就出了名。在万吉镇,晚炊时分,你若走进他家院子,没风的日子也像有风,自屋里传出呼呼呼的声音,偶尔汤匙触碰瓷碗,这风声中就多了几声清脆的哨音了。
东北光复的第二年,火磨的儿子出生了,祖母给他取名“哈喇泊”,这是海兰泡蒙古语的叫法,以纪念她在大黑河屯的青春岁月与死去的丈夫和女儿。哈喇泊顶着这个名字,注定要听祖辈和父辈给他重复那个故事,一口牙齿多半为那故事殉葬,在不断的咬牙切齿声中,化为齑粉。
哈喇泊小学毕业后跟父亲打过鱼,养过蜂,采过药,成人后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在万吉镇小学当工人。哈喇泊就给学生们讲他的家族故事,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痛恨地骂惨案的制造者,比赛着磨牙。哈喇泊还对在国境线作业的航标工有种崇拜心理。每到通航时节,航标船停靠在万古镇时,哈喇泊总要给航标工买好吃的。航标船的人都很喜欢哈喇泊,他们会煮锅浓汤,与哈喇泊一起热火朝天地喝顿汤,再听他讲那个令人切齿的故事。
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先挑起点蔬菜,一块胡萝卜,或一片白菜叶子、一根豆角,立在汤碗中央,当作浮标,定定地看上半晌,仿佛那泛着油光的汤,是滔滔的黑龙江水。
哈喇泊晚年喝汤,从万吉镇开始,一直到黑河、同江和饶河。他打鱼打到哪里,就喝汤喝到哪里,他的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只要你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的地方,走进馆子,听到呼噜呼噜的喝汤声,说明你可能遇见哈喇泊了。听说他近两年迷上了饶河,饶河有家江鲜小馆,羹汤做得格外鲜美。哈喇泊就常来饶河打鱼,把鱼低价卖给这家小馆,在此喝汤。
我连连追问哈喇泊现在在哪儿。摆渡人说,这不突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了嘛,春节后乌苏里江沿岸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哈喇泊没有喝汤的地方了。我嘀咕道:“哈喇泊喝不上汤,可别饿死啊。”摆渡人就在我的低声碎语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店里客人渐渐多了,就在我准备买单离开时,忽听背后传来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
我不敢回头,怕在白天看见黑夜,只是咬紧牙齿,用筷子挑起汤里漂浮的一棵碧绿的香菜,立在汤碗中央。它像一块闪光的浮标,更像一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的是捕鱼人哈喇泊家庭几乎带有魔幻色彩的“喝汤故事”,也印着族群创伤。
B.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历史和个人“双重记忆”的故事,延用了“小人生,大历史”的叙事策略。
C.哈喇泊对航标的崇拜,仅仅是因为航标船上的人都喜欢他,给他煮汤,听他讲故事。
D.“喝汤的声音”是本文的魂,“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声音,传播着历史,强化并唤醒人们的记忆。
8.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我”点“招牌鱼汤”,看似闲笔,实则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和后面哈喇泊的故事形成呼应。
B.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挑起点蔬菜,当作浮标,定定看上半晌,这一细节表明他对创伤往事的记忆之深。
C.祖母横渡黑龙江咬碎牙齿,父亲火磨和哈喇泊听故事咬碎牙齿,哈喇泊一家对家族故事可谓“没齿难忘”。
D.小说中乌苏里江摆渡人身穿长袍,飘然而至又无声无息地消失,这一形象亦真亦幻,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0.小说中往事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艳阳高照,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他送饭。关小明总是沉默不语,直盯着窑火。爷爷明白孙子是痛苦的,孙子为了练习顶碗,摔碎了家里所有的碗。好在孙子年轻,他还会再有理想的,正如自己现在要烧出碗。
爷爷住在临时搭的窝棚里。窝棚呈“人”字形,很矮,是用粗柳条搭成的,上面苫了一层草,地面也铺着草和毡子。
吴云华去王张罗家帮忙。那个家乱得像杂货店,吴云华第一天就累得腰疼,她洗了一天的脏衣服。王张罗的老婆刘玉香向吴云华打听关老爷子的碗出没出窑,她希望她的孩子能赶上用那里的碗。
刘玉香孕期下午喜欢睡懒觉,但分娩的前几天她特别躁动不安,王张罗就把语文课调回上午,下午同吴云华一起守着刘玉香。
关老爷子看着最后一缕窑火化为灰烬,已是朝阳初升时分。
碗窑里热气腾腾。他坐了很久,看着热气慢慢消失,这才起身戴上手套去开窑。他小心翼地抓起一个碗,可他觉得那碗很轻,细一看,竟是一个金红的残片。他失望地丢下它,拿第二个碗,结果还是一个金红的残片。
“碗烧碎了。”他悲哀地想。
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手伸向窑里,结果都一样,没有一个完整的碗,全都是碗的残片。
他知道他彻底失败了,他想哭,难过得像他失去老伴的那个时候。
他痛苦地说:“我把砖窑改成了碗窑,可是我没能烧出碗来。”
他垂头坐在那里,仿佛石雕一般。
“爷爷——”他似乎听见关小明在叫他,可是又觉得不太像。
接着一条狗舔他的手,他明白那是冰溜儿,那叫他的肯定是关小明了。
“爷爷,回家吧。”孙子的声音怎么听上去都不像,细声细气的,这是怎么回事?
关老爷子抬起头,他从孙子的眼中看见了泪水。
“爷爷,我不顶碗了,咱回家吧。”
“爷爷,我真的不学顶碗了。”关小明乞求着说,“天这么冷,咱回家吧。”
“我没烧出碗来……”爷爷反复说。
“也许是这里的土不行。”关小明说,“再不就是窑里太潮了,都多少年不用了。”
“爷爷,肯定是王嘘嘘的碗模子打得不好。”关小明找着各色理由。
“可是他打了两回呢,第二次的碗模子又挺好使。”
“如果不是碗模子出了毛病,那就是窑火不好。”关小明又找出一条理由。
“我烧了那么多年的窑,我知道什么时候火欠着,什么时候火过了,我不会犯这种错!”
“我是说柴禾不好,让雨给沤过一场,不那么好烧,窑火有时不旺。”
关小明再三请求爷爷回家,说是家里知道今天起窑,预备了酒菜,还请了村里人。
“可是我没有烧成碗。”关老爷子几乎要哭了。
关小明只好回家找父亲,让冰溜儿留在窑场陪爷爷。关全和一听满窑没一个好碗,就急忙去窑场。软话说了几车,甚至跪着求,老爷子就是不动。
关全和只得回村去请王嘘嘘。听了事情原委,王嘘嘘就一拍胸脯:“我保证把这个死要面子的犟老哥弄回家。”下午的时候关老爷子回来了。
吴云华还惦记着晚饭后去看看刘玉香,她这两天嚷肚子胀,怕是要临产了。
王嘘嘘去厕所的时候,关小明偷偷问他用什么招劝回了爷爷。
王嘘嘘说:“我承认自己的碗模子不中用。”
“我也想到了这一层,可是爷爷就是不回来。”
“傻小子,我说才管用,你说顶屁用!碗模子又不是你打的。”王嘘嘘说。
太阳将要落山时关家的筵席才散。
吴云华正要去王张罗家时,王张罗慌慌张张地来了,说是刘玉香不见了,村里的小道挨条跑了一遍,连个影子也未寻着。
“别急,咱再出去找找。”吴云华说,“她那么沉的身子,也跑不远。”
他们分头跑东家问西家,大家都说未曾见着,末了都关切地问:“她要生了吧?”
吴云华就让丈夫关全和帮着找,又叫关小明出去找。
关小明本不愿意去找,但一想到王张罗这么大岁数还没当上爹,就有些同情他。他对冰溜儿说:“咱去找王张罗的媳妇吧。可我不知道她去哪了,你要是知道,就带我去吧。”
冰溜儿在前跑,关小明在后面跑。到村口时,太阳已经向西了。冰溜儿看了看落日,然后飞快地朝窑上跑去,关小明在后面追赶着说:
“那个傻媳妇不会去窑上的,你又带我空跑路,咱今天都去过一次了!”
到窑场时夕阳已经沉了一半,另一半仍然是猩红的。冰溜儿呜呜叫着围着窑棚转圈,关明连忙跟过去,他闻到一股腥热的血气,他将头伸进窝棚,只见刘玉香躺在一片干草上,一个红润的婴儿在她的胳膊里轻轻蠕动。
“关小明,你来得正好,快叫你们王老师来,把我和孩子接回去。”
“你怎么跑这来生孩子?”关小明吃惊地问。
“我本来是来给小孩子找碗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碗要回家时,这孩子就非要出来不可,我就在这生了。”刘玉香看着她的孩子说。
“我爷爷一个碗也没烧成。”关小明说,“你怎么找着一个好碗?”
刘玉香朝她的右侧努努嘴,关小明看到一只完整的闪着暗红光泽的碗。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小明知道爷爷烧碗是为了他,心中既充满感激、期待也怀着内疚、痛苦,故而总是沉默不语,直盯着窑火。
B.关老爷子烧碗是全家的一件大事,起窑那一天,家里预备了酒菜,还请了村里人,结果主角到下午才回来。
C.关老爷子把砖窑改成碗窑,尽管没能成功烧出一只碗来,但也体现了他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
D.王张罗的老婆刘玉香对关老爷子烧碗这件事也很关心,因为她希望孩子一出生就能够用到关老爷子烧的碗。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太阳的多次描写富有变化,颇具匠心,既烘托了人物性格,又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善于设伏,如前文“爷爷临时搭的窝棚铺着草”为后文“刘玉香躺在一片干草上”做了铺垫,使得情节合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关小明和关老爷子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表现关老爷子的虚荣、倔强的性格。
D.小说中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并行,最终归结为“一只完整的碗”,使情节富于变化,便于刻画人物,丰富作品主题。
13.小说结尾写“关小明看到一只完整的闪着暗红光泽的碗”,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14.有人评论迟子建的小说洋溢着“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温情”,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揭示了共同的主题”理解有误。《花瓣饭》意在表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如用爱装点美化人生。而《哦,香雪》则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2.①借“我”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活泼、畅快淋漓。
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带领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反映了那个年代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③便于揭示主题。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处境多么艰难,“我们”家里始终花香不断,作者借“我”的温暖感受,赞美了浓浓的亲情。
3.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那样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游街”的妈妈没有遭受侮辱,这是别样的人间温情;
②夫妻之间的温情: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情趣一致,彼此理解关爱,患难之中见夫妻真情;
③家庭的温情:爸爸对孩子的包容,孩子对父母的宽慰和牵挂,都体现了浓浓的家庭成员间的温情。
4、D “‘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错误。“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的是手印而非“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且原文并未交代春婆婆醉酒。
5.①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
②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
③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
6.①小说叙写的底层百姓生活朴素而真实: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在分户供暖的问题上起争执,他们为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小说表达的情感朴素而真实:刘蓝袍对前夫的思念、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情感真挚深沉。
②苦难中的诗意使小说富有气韵: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丧夫多年不忘旧情,精心照顾春婆婆却说沾了仙气、接福,春婆婆同情贫困的刘蓝袍而慷慨按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
7、C “仅仅是因为航标船上的人都喜欢他,给他煮汤,听他讲故事”错误。是他发自对国家主权的自觉责任,也是他将家庭创伤记忆投射到现实中的自觉行动。
8.D “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分析错误。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赋予故事一种传奇色彩。
9.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哈喇泊喝汤时的声音,让读者对这一具有特点的喝汤声音有着真切的感受。同时,此句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将哈喇泊的“家仇国恨”融入喝汤的声音之中,增加了表达的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10.①交织回忆往事,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让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②现实与往事的交织,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③现实与往事的交织,以历史关照现实,引发读者思考。
11、C “没能烧出碗来”错误 ,结尾表明他成功的烧出了一只碗;“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过分拔高人物形象。
12.C “主要是为了表现关老爷子的虚荣”错误,主要是为了表现关小明的善解人意和对爷爷的关心体贴,爷爷倔强但并不虚荣。
13.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突出文章主旨:有梦想、有追求,只要付诸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14.①淡淡的忧伤:关老爷子满怀希望地为孙子烧碗,结果却让他失望、痛苦。②浓浓的温情:关小明寻找各色理由安慰爷爷,懂事体贴,充满温情。或:关全和千方百计劝老爷子回来,充满温情。或:王嘘嘘“承认”自己的碗模子不中用,哄关老爷子回来,充满朋友之间的温情。或:吴云华帮助刘玉香收拾屋子,村民们四处寻找临产的刘玉香,体现了乡里乡亲的温情。③“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温情”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普通民众命运的关切,充满人文关怀,同时流露出作者对人情美、人性美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