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儿子啊,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我曾有位师兄,他是我最敬佩的制琴者。但是他没能经得起世人在我们之间进行的孰高孰低的评论,他是怀着对我的嫉恨死去的。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我一直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在美好和美好之间为什么还要比来比去呢?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我认为人是需要这种教育的……”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而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结果事情变得这样子了——倘如他们中谁到某城市演出,那座城市的许多人包括一切媒体,不仅用热情洋溢的方式和报道欢迎他的到来;而且还充满恶意的贬低另一个,以证明所欢迎之人备受欢迎;同时证明他们,只有他们对音乐的鉴赏才是一流的……不消说,同样的情形几乎同时出现在另一座城市。
再后来事情变得这样子了——他们中谁到了某座城市,所受的已不是欢迎而是拒绝,而是嘲笑和耍弄。因为按照运算的定理,他们的第二轮巡回演出必定会是那样的局面。
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
等到琴师的儿子找上门来,想要买回那把琴时,耗子已在琴膛里安了家,一窝小耗子刚刚出生,那琴也被咬得面目全非。
在秋季午后祥和而温暖的阳光里,这个男人不禁泪流满面……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老制琴师希望借助这两把琴来点化、教育人们,然而结尾小提琴的“面目全非”和他儿子的“泪流满面”,暗示老制琴师的夙愿未能实现。
B.两位演奏家后来“各自独奏”,还“相互生出嫉恨来”,与他们当初买琴、合奏时的默契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叹惋,也令人深思。
C.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如果有人反复比较、挑选这两把琴,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都赠送给他。
D.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到分离毁废的悲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悲剧主题主要借助两条线索表现出来,一为双琴的悲剧,一为两位演奏家的悲剧,标题中的“祭”字,祭琴,也祭人。
B.第①②段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C.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则引领下文。
D.小说在叙述时,“他们”与“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穿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的过程,也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3.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4.请结合文本简析小说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犬有泪(节选)
梁晓声
一九七二年冬,按照上级命令,我们在乌苏里江边增加了一个哨所。守卫它的,是我们连的六名知识青年——我是其中的一个。
江边地带很荒凉,生长着灌木丛和杂草,野兔出没其间。我们套野兔,却没获得过一根兔子毛,套住的野兔被狗叨走了。雪地上清清楚楚留下的踪迹告诉我们,狗跑过江面,消失在彼岸的土堤后。土堤后是一个村庄,可以望见各式各样的屋顶。这一带江面不宽,早晨甚至可以听到他们那个村庄的鸡啼。毫无疑问,这条“强盗狗”准是苏联人的!它竟可恶地连我们的兔套也一块儿叨走了。
我们恨透了这条狗,发誓逮住它,惩罚它;不弄死它,也要弄它个半死。我们设诱饵,埋“子母套”。
一天傍晚,我们听到了狗叫声。当时大家闷坐火炉四周,正无事可做,无话可聊。狗叫声在我们内心引发了一种近乎亢奋的激动,同时跳起来,好像哨所里着火了似的,争先恐后冲到外面。
我们循着狗叫声跑到一片灌木丛那里,包围被套住的狗观看,大为开心。一条漂亮的纯种苏联猎狗。钢丝套子勒在它后胯上,勒入皮肉,仿佛就要将它的腰勒断了。
一个伙伴踢了它一脚,恨恨地说:“我们走,让它在这儿受罪吧!它不被勒死,也会被冻死,或者夜里被狼活活吃掉!”
另一个伙伴反对:“让狼吃掉?那未免太可惜了!弄回哨所去,宰了,够我们吃几天狗肉的!”
我们虽然都喜爱狗,但对吃狗肉还是很向往的。在长久不知肉味的情况下,对吃狗肉的向往就会超过对狗的喜爱。谁叫它叨走我们套的野兔,使我们的肠胃受到亏损呢?“好,听大家的!”班长终于发话,于是我们将它拖回哨所。一到哨所,马上分工:有人劈柴添火,有人化冰烧水,有人磨刀准备剖膛破肚,有人拌油盐酱醋调作料,有人剥蒜。
天,那会儿完全黑了下来,已看不清江对面的景物。土堤后的夜空时时闪烁着细小的火星,那是晚炊的烟霭。烧木柴,烟囱里冒出的那烟都会夹带着那种细小的火星。
忽然,我们听到江对岸有人呼唤,先是一阵老头的沙哑的呼唤声,接着,是一阵老妪的气急的呼唤声。“娜嘉!……”“娜嘉!……”“娜嘉!……”在这黑沉沉的宁静夜晚,隔江传来的呼唤声听得真切,因为真切,呼唤声中的焦急和不安,使我们不难领略。班长说:“娜嘉,这是苏联女孩名,他们在呼唤孩子。”他们呼唤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持刀的伙伴向我摆了一下头,我就走到外面去,将那条半死不活的狗拖进哨所。可它却突然叫了起来。呵,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一条狗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发出那么悲哀的叫声。我至今一回想起这件事,那条苏联猎狗当时那种悲哀的叫声,犹在耳畔。
江对岸苏联老头和老妪的呼唤声更接近我们了,显然他们循着叫声,沿江对岸的土堤一面继续呼唤一面奔跑过来了。听呼唤声,他们是站在正对我们哨所的地方。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冰封的乌苏里江,人的呼唤声和狗的应叫声,震颤着比冰封的江面要宽阔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夜空。
“娜嘉!……”
“娜嘉!……”
班长朝狗弯下身去,用刀去割钢丝套。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狗慢慢站了起来,有点疑惑地望着我们,本能的戒心使它不敢移动地方。它被套伤得很重,后胯毛脱皮绽,血肉模糊。
班长低声说:“医药箱!”我立刻拿来医药箱。他又说:“给狗上点药,包扎一下。否则,它的主人会非常恨我们的。”
我帮着班长毫不吝啬地往狗的伤处倒红药水,撒消炎粉,之后,又仔仔细细地给它缠了几圈药纱布。它竟非常温顺,一旦意识到我们不再想伤害它,便很驯良地听任我摆布它了。
班长在一张纸上写上几行俄文,写完,念给我们听。他写的是:我们并不想伤害你们的狗,希望它不再到江这边来。
我献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班长将这封“国际信件”让狗叨住。我推开哨所的门。我们望着那狗慢慢走了出去,消失在黑暗中……
新年前几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熄灭马灯,都已钻入被窝儿了,忽听有什么东西在外面扒门,紧接着是一阵狗的焦急的低鸣。“娜嘉!”班长赤脚蹦到地上,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门。果然是“娜嘉”!
“娜嘉!”“娜嘉!”我们也都纷纷掀起被子,蹦到了地上。“娜嘉”身后拖着什么,被门槛儿卡住了。班长赤脚从外面搬进来一辆小爬犁,“娜嘉”像我们的老朋友似的,逐个往我们身上扑,柔软的舌头不断亲昵地舔我们的手。爬犁上绑着一个小帆布口袋。班长打开口袋,我们愣住了——两只野兔、一只野鸡、一瓶酒、一封信,还有一大包用旧俄文报纸包的什么。班长打开报纸——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中苏边界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只好选择套野兔来打发时光,却不曾想被“娜嘉”拖走。
B.“娜嘉”被拖回哨所后,“我们”马上劈柴烧水、分工合作,重在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集体。
C.班长担心“娜嘉”重伤回去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迫不得已给它的伤口做了包扎处理。
D.“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写出了苏联老夫妻对“我们”放归“娜嘉”这一行为的感激之情。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故事围绕“娜嘉”展开,从“娜嘉”拖走野兔开始,写到“娜嘉”受伤被抓,再到“娜嘉”被放归及最后“娜嘉”带来食物,始终紧扣“灵犬”二字。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写出了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悲凉,又契合了后文苏联老夫妻深夜寻狗的内心状态。
C.“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写出了钢丝套的坚硬,也从侧面表现出班长在放开“娜嘉”时的急切心理。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并以“我们”的边防哨所为集中场景进行叙事,通过这种紧缩空间的方式,使小说的情节既真实又紧凑。
7.请简要分析文中“我们”对“娜嘉”的心理变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喷壶
梁晓声
喷壶做成后,老者很久没来。
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哼唱着。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验看了一遍,分明的,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
“还要做9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你肯做吗?”
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但他不由得那样。
“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
“我……肯做。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
“那么,记住今天吧。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姑娘说完,转身就走。
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很有些伤感了。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
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
铁匠由于自己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那时的他眉清目秀。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初二下学期他和她成了同桌,起初他连看都不敢看她。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他“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但结果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他首先被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
这是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洗雪。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抢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同桌的报复最为“文明”——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
后来,他们再无交集,他上山下乡,瘸了一只腿,之后返城。
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的女同学。当时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他认为都是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
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一层层地被彻底敲砸开了。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丑陋而又干瘪,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他自己最清楚,那丑陋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从自己灵魂里生出的东西。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
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他十分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动迁部门告知他,因为有“贵人”关照着他。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
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她在信中这样写着:
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
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
8.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铁匠“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暗示铁匠陷入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回忆之中,直面自己丑陋的人性,迎接自己人性的审判。
B.为惩罚女孩对他感情的“出卖”,强迫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用一把大喷壶浇出一片滑冰场来,导致女孩双手被冻伤锯掉,男主人公为少年时的冲动而深陷懊悔之中。
C.一个初二男生内心萌动着对异性的美好情愫,结果这份情感被击得粉碎,男主人公走上“报复”的道路。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男主人公自我救赎,女主人公以德报怨,他们终于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这样的结尾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
9.小说以“喷壶”为中心叙事写人,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对于从未出场而又无处不在的女主人公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垃圾女
梁晓声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元月下旬的一个日子,刮着五六级风。家居对面,元大都遗址上的高树矮树,皆低俯着它们光秃秃的树冠,表示对冬季之厉色的臣服。十点左右,商场来电话,通知安装抽油烟机的师傅往我家出发了。
前一天我就将旧的抽油烟机卸下来丢弃在楼口外了。它已为我家厨房服役十余年,油污得不成样子。一除去它,上下左右的油污彻底暴露,我得赶在安装师傅到来之前刮擦干净。我想到了用湿抹布滚粘了沙子去污的办法,在外面寻找到些沙子用小盆往回端时,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儿,站在铁栅栏旁。我丢弃的那台脏兮兮的抽油烟机,已被她弄到那儿。并且,一半已从栅栏底下弄到栅栏外;另一半,被突出的部分卡住。
女孩儿正使劲跺踏着。她穿得很单薄,衣服裤子旧而且小。脚上是一双夏天穿的扣绊布鞋,破袜子露脚面。两条齐肩小辫,用不同颜色的头绳扎着。她一看见我,立刻停止跺踏,双手攥一根栅栏,双脚蹬在栅栏的横条上,悠荡着身子,仿佛在那儿玩的样子。那儿少了一根铁栅,传达室的朱师傅用粗铁丝拦了几道。对于那女孩儿来说,钻进钻出仍是很容易的。分明,只要我使她感到害怕,她便会一下子钻出去逃之夭夭。而我为了不使她感到害怕,主动说:“孩子,你是没法弄走它的呀!”
她却说:“是一个叔叔给我的。”——又开始用她的一只小脚跺踏。
要是有什么“叔叔”给她的话,那么只能是我。我当然没有。
她弯下腰去,一手捂着脚腕了。破裂了的塑料是很锋利的。我说:“唉,扎着了吧?你倒是要这么脏兮兮的东西干什么呢?”她说:“卖钱。”其声细小。说罢抬头望我,泪汪汪的。接着低头看自己捂过脚腕的小手,手掌心上染血了。我端着半盆沙子,一时因我的明知故问和她小手上的血而呆在那儿。她又说:“①我是穷人的女儿。”我张张嘴,竟不知再说什么好。而商场派来的师傅到了,我只有引领他们回家。他们安装时,我翻出一片创可贴,去给那女孩儿,却见她蹲在那儿哭,脏兮兮的抽油烟机不见了。我问哪儿去了?她说被两个蹬手板车收破烂儿的大男人抢去了。我替她用创可贴护上了脚腕的伤口,又问:“谁教你对人说你是穷人的女儿?”她说:“没人教,我本来就是。”我不相信没人教她,但也不再问什么。
我将她带到家门口,给了她几件不久前清理的旧衣物。她说:“②穷人的女儿谢谢您了,叔叔。”我兜里有些零钱,本打算掏出全给了她的。但一只手虽已插入兜里,却没往外掏。那女孩儿的眼,希冀地盯着我那只手和那衣兜。我说:“不用谢,去吧。”她单肩背起小布包下楼时,我又说:“过几天再来,我还有些书刊给你。”
四五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去散步,刚出楼口又一眼看见了她。仍在上次见到她的地方,她仍然悠荡着身子在玩儿似的。她也同时看见了我,语调亲昵地叫了声叔叔。我驻足问:“你怎么又来了?”她说:“我在等您呀,叔叔。”我说:“等我?等我干什么?”她说:“您不是答应再给我些您家不要的东西么?”我这才想起对她的许诺,塘塞地说:“挺多呢,你也拎不动啊!”“喏”——她朝一旁翘了翘下巴,是一块带轮子的车底板。显然也是别人家扔的,被她捡了。之后,她用一双大眼瞪着我强调说:“我都等了您几个早晨了。”我终不忍令她太过失望,再次使她满足……我第三次见到那女孩儿,日子已快临近春节了。我开口便道:“这次可没什么东西打发你了。”女孩儿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
她说从我给她的旧书刊中发现了一个信封,怕我找不到着急,所以接连两三天带在身上,要当面交给我。那信封封着口,无字。我撕开一看,是稿费单及税单而已。她问:“很重要吧?”我说:“是的,很重要,谢谢你。”她笑了:“咱俩之间还谢什么。”而我却看出了破绽——封口处,留下了两个小小的脏手印儿,而我夹在书刊中的稿费单是从不封口的。好一个狡黠的③“穷人的女儿”啊!她对我动的小心眼儿令我心疼她。
“看”——她将一只脚伸过栅栏,我发现她脚上已穿着双新的棉鞋了,地摊儿上卖的那一种。并且,她一偏她的头,故意让我瞧见她的两只小辫已扎着红绫了。我说:“你今天真漂亮。”她悠荡着身子说:“叔叔,初一早晨我会给您拜年。”
初一我起得很早。我挺希望一大早走出家门,一眼看见一个一身簇新,手儿脸儿洗得干干净净,两条齐肩小辫扎得精精神神的小姑娘快活地大声给我拜年。一上午,我多次伫立窗口朝下望,却始终不见那④“穷人的女儿”的小身影。下午也是。到今天为止,我再没见过她。
(选自《人间清醒》,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围绕抽油烟机的描写,是为了给小垃圾女的出场做铺垫,从侧面烘托出小垃圾女生活的窘迫和小垃圾女的狡黠。
B.“那女孩儿的眼,希冀地盯着我那只手和那衣兜”写出了小垃圾女对物质的渴望,说明她的这种生活已经持续很久了。
C.第三次小女孩将稿费单还给“我”,却什么也不要,说明小女孩已经把作者当成了朋友,书籍和尊重改变了小女孩。
D.文章结尾处写小女孩焕然一新,说明小女孩也是个喜欢漂亮,喜欢被别人夸奖,有自尊心的孩子。
12.文章中“穷人的女儿”出现多次,不同的是①②处未加引号,③④处加上了引号,这样使用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和小垃圾女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
1、C “如果有人反复比较、挑选这两把琴,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都赠送给他”错,是送给认为“它们是同样好的琴”的人。原文第④段表述是:“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2.A “小说的悲剧主题主要借助两条线索表现出来”错误。小说以双琴为线索贯穿始终,从希望到绝望,从美到丑,双琴见证了两位“少年”的悲剧。
3.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
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
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
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4.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
②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
③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5、D
A.“‘我们’在中苏边界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错误。由原文“我们虽然都喜爱狗,但对吃狗肉还是很向往的。在长久不知肉味的情况下,对吃狗肉的向往就会超过对狗的喜爱。谁叫它叨走我们套的野兔,使我们的肠胃受到亏损呢”可知,我们套野兔是因为我们长久没吃肉了,并不是因为“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
B.“重在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集体”错误,体现的是我们对狗的憎恨,想马上吃了它。
C.“班长担心“娜嘉”重伤回去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错误。是听到苏联老夫妻对“娜嘉”的深情呼唤,感动之余心生怜悯,怕苏联老夫妻伤心。
6.B “既写出了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悲凉”错误。画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描写了此时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景象,没有表现“村庄的悲凉”,而是渲染了苏联老夫妻深夜寻狗的内心状态。
7.①憎恨:“娜嘉”拖走了“我们”套的兔子,“我们”为没有肉吃而憎恨它。
②淡漠(漠视):看到“娜嘉”被“子母套”捕获,“我们”之前的“恨意”得以宣泄,对它的处境十分淡漠。
③同情:听到苏联老夫妻对“娜嘉”的深情呼唤,感动之余心生怜悯。
④喜爱:最后“娜嘉”再次来到哨所,其乐融融,可见“我们”对它的喜爱。
8、C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的分析与本篇小说的写作意旨不符。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9.①以“喷壶”为中心叙事,设置悬念。文章开篇写一位老者和一位姑娘先后来到铁匠铺要求男主人公打制10只一模一样且一只比一只小的喷壶,这个要求引起了男主人公内心的强烈震动,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喷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伤害,女主人公的家人想报复男主人公,男主人公的自我审判过程,这些情节都是靠喷壶来推动的。③以“喷壶”为中心写人,充分展现了人物形象特点及内心的变化。喷壶见证了男主人公人性的丑陋,也见证了男主人公如何层层敲开自己的心灵,直视自己的灵魂,展开自我审判,走向自我救赎。
10.①侧面描写。小说没有一处正面描写女主人公,她的故事及性格特点是通过男主人公的回忆及结尾处的那封信来表现的。②对比反衬。小说中,少年时代“出卖”男主人公的并非女主人公,而是她的亲密女友,与亲密女友的自私、怯懦相比,女主人公显得隐忍和有担当,反衬出她人性的高尚。同样面对年少时“爱过的人”,男主人公狠下心来恶劣报复,女主人公却能以德报怨,人性的对比更显女主人公的高尚。(答出任何一组对比即可)
11.C “书籍和尊重改变了小女孩”理解错误,送稿费单时小女孩是动了心眼儿的,言谈举止上也看不出改变,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12.(1)小女孩自称“穷人的女儿”,是自我贬低,可见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体现出小女孩自卑、狡猾的心理。作者重复小女孩的说法体现出其厌恶之情。
(2)加上双引号的“穷人的女儿”,一有强调之意,专指这一个小女孩;其次,加双引号,表示反语,表现作者的心疼,表明作者实际上想看见一个干干净净、精精神神的小女孩,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13.①可怜、同情、爱惜小女孩,小心提醒她不要受伤。②嫌恶:小女孩自称“穷人的女儿”和盯着作者揣在兜里的手都让作者感到不舒服。③无奈、冷淡、敷衍:作者经小女孩提醒才想起对她的许诺,搪塞地说不要的东西挺多。④期盼和祝愿:挺希望小姑娘快活地大声给“我”拜年,多次伫立窗口朝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