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8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起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产生并日益加剧着三种关系的紧张:人与社会关系紧张——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还在显示,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敌人;人与人关系紧张——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就起源于华尔街从金融衍生品中追逐超额利润的过度贪婪。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三个层面来解决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之后带来的问题。在人与社会层面主张共融,塑造交流互鉴的文明共同体;在人与自然层面主张共生,建立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在人与人层面主张共业,成为同丹共济的关系共同体。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搞团团伙伙,推出去中国化的全球化替代版——-"印太”战略、跨大西洋技术与贸易理事会,这是排他性思维的外交表现。不同于西方“共同体”的同质性和排他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最大层面的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倡导每个国家必须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也不是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统一的行为体,更不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国务院新闻办:《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2019年9月27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社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方案超越不同制度的分歧,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
(节选自王义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
材料二:
面对该走何种革命道路、何种改造与建设道路的“中国之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特点、社会历史状况相结合,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翻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各届领导集体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国情,科学回答了有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一系列“中国之问”,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推进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
面对日益增多的不穗定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社会面临着开放还是封闭、互斥还是互信、合作还是对抗、共嬴还是独占的“世界之问”。马克思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普遍发展”与各民族“普遍交往“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然而在这一转向中,“普遍交往“必然会将阶级矛盾引向世界总体性冲突,特别是世界范围内两种制度与两种形态并存中的对抗冲突。这些矛盾与问题只有在“以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阶段,在私有制消亡、资本消亡、阶级消亡、国家消亡,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真正共同体”中才能被最终解决。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对“世界之问“做出了终极性解答,并为如何解决阶段性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归宿点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上,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具有鲜明人民性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倾听人民心声、关切人民所需的过程中不断应答“人民之问”。
“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这是摆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作为始终开放发展着的体系,其在面向新时代过程中已经衍化出了回应”时代之问”的新理论形态,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求是》杂志社社长夏伟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洞悉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切中当代人类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包容文明观、世界新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主张,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世界的“时代之问”提供了独树一帜的智慧与方案。
(节选自赵庆寺《创新同答“四个之问”的科学理论一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的扩张,导致并加剧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三种关系的紧张,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多。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的向往,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助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C.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最大层面的包容,否定了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弥合了不同制度的分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D.材料一立足全球问题,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解决方案:材料二侧重理论分析,论证马克思主义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2.关于材料中引用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的内容,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包容性,是消除美国外交策略排他性思维的最佳选择。
B.材料二引用马克思“普遍发展”“普遍交往”这一说法,指明阶段性发展难题只有在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真正共同体”中才能被解决。
C.材料二引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作分论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
D.材料二引用《求是》杂志社社长的判断,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解决”时代之问”的独特方案。
3.下列选项,有悖于当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在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开辟通往印度等地的新航路。
B.多国签署《巴黎协定》,承诺齐心协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万隆会议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文化、人权等多方面合作。
D.中华传统文化素来所推崇的“协和万邦、四海一家“思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中国式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请结合材料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特征进行概括。(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一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8.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抒情的过程,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过程,而不应满足于表层的视觉感受,必须是一种包括文辞内容、文化含量、文化深层信息的全面体验过程。
书法之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中独领风骚、永葆青春,不在于它的表层艺术,而在于 它内部蕴含着的深邃的文化。可以说,书法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书法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这无论从它的产生、发展,还是从它所承载的内涵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书法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书法有着一种无法拆解的因缘,所以说书法因文化而具有了灵魂。反过来,书法又以其形式美让文化放射出光彩。可以说,只有当文化作为书法的内涵时,书法才能够感人。如《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是简单地因为颜真卿的笔墨技巧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
一些人认为,与历史上的辉煌相比,当代书坛可谓黯然失色。我认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式的丰富和内涵的退化。内涵就是文化含量。所谓退化,就是无论从展览抑或大赛来看,书法反映出来的都是偏重于笔墨的效果,而淡化了传统书法抒情达意的本质。书法必须以国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我们搞书法,如果只是套用西方的概念,把书法纳入一个学科,这就把书法推向一个单纯的抽象造型艺术范畴,就会造成书法内涵的削减。
书法最主要的是文字的情感和文学的内涵,即所谓的“书以载道”。书法是具有丰富文 学内涵的抽象化了的汉字书写艺术,其表现形态在一些人眼里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能概括 书法的全部特征。现在欣赏书法,不应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分开。文辞的内容与书法的线条、
形态、创意有着内在的联系,撇开文辞内容,书法作品在视觉上的审美有其独立性,我们所感知的是一种“包含了内容”的形式。一些书法家试图摈弃文辞,在作品中有意对汉字结构作增减、重组、切割,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带汉字意味”的线条组合本身的审美价值,但这不算完整意义上的“书法”,只要还是搞“书法”,而不是其他什么艺术,就不能彻底摈弃汉字。
能把字写好是技术,能把“情”写出来才是艺术。因此,书法要把文化当主体,不能把简单的笔墨当主体。古人说书法是“小道”,指的就是技法方面。书法同时也是“大道”,因为它表现 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伦理价值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等。“小道”可以悦人耳目,“大道”可以震撼心灵。书法是有生命的,不是僵死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单位,书法是文人向社会发出的生命信号。由此看来,书法既是“浅学”又是“显学”,既是“简学”又是“难 学”。书法既通俗又高尚。就是说,书法既平易近人,又高深莫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认识汉字的人都会对书法有不同的兴趣,而且对书法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所以它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但是并不是识字的人都能讲出它的深刻内涵和深奥的审美意趣。
中国书法正行进在一个蜕变的道路上,正在完成它的时代转身———从历史的“工具”向当代的“审美”转型,由文学表达的“手段”向艺术表现的“目的”转变。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趋势看,书法的思想观念表达正在悄然让位于审美功能。令人欣慰的是,书坛上仍有一批有志于书法传承的耕耘者。我们不能因盲目自卑而止步不前,也不能因盲目自大而陷入保守,只有让书法超越现实的功利,真正深入传统,方能幻化出大师和经典。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盼———书法的明天会更好!
(摘编自陈传席《艺术杂谈: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
材料二:
在“技法至上”时弊之下,我们亟需重塑书法的文化身份,重新建构书法审美的评判体 系,以“道技并重”推动新时代书法的健康发展。在书学上,古人对“道”更多地理解为书法 达到一种自由运用的状态。《中庸》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道也,通乎艺矣;学书者,由勉强以近自然,艺也进于道矣。”这里的“道”显然指书法达到一种“近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书写佳境。
但我们所提倡的“道技并重”的“道”,不止是对书写规律、法则、技艺的自由运用,它应包含一些普遍的意义,诸如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艺术理论、文化学、伦理学等方面。首先,它写的是汉字,那么我们就要了解“汉字文化”。目前各种大小展览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用字、错字问题,如篆书的创作上,出现“用字张冠李戴、任意增减笔画、移动偏旁部首、变形夸张”等用字问题,这就破坏了文字的正常结构和文字的演变轨迹,缺乏基本的文字学常识。其次,书写的载体是汉字,汉字是有字义的,连字成文就是一篇文章,它承载着要表达的内容。目前书法创作主要集中在诗词方面,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学养的不足。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这些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应以更加宽泛的视域来展现广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运用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内容,书写新时代的华章。文字学和书写内容也只是书法之“道”的基础内容,它背后还承载着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因此,在掌握书写技法的基础上,要重视书法文化的发掘,道技并重,契合时代书法发展之需。
(摘编自汪碧刚、刘自川《兼容并包道技并重—-推动新时代书法文化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书法的审美是综合的、立体的,人们欣赏书法既要着眼于作品的外在形式,又要关注具体内容。
B. 书法是一种艺术,但其内部蕴含的深邃文化,使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
C. 书法不是僵死的,而是文人向社会发出的生命信号,它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态度等震撼着人的心灵。
D. 书法创作者应丰富学养,以更宽泛的视域展现广博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内容,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书法的文化内涵,不过二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 把书法纳入学科,书法就会成为单纯的抽象造型艺术,其内涵也会削减。
C. 书法具有思想观念表达和审美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但地位却并不相等。
D. 忽略汉字文化,只追求线条组合本身的审美价值,书法就会走向畸形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张怀瑾《文字论》:“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B. 解缙说:“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C. 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
D. 王羲之说:“凡书之时,贵乎沉静,意令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始,构思成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书法作为历史记载者和文化传播者,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书法文化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张的哲学(节选)
老 舍
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对于皇帝,总统,或当权,是不大注意的。城里的人们却大不同了:他们走在街上,坐在茶肆,睡在家里,自觉的得着什么柄似的。由学堂出身的人们,坐在公园的竹椅上,拿着报纸,四六句儿的念,更是毫无疑惑的自认为国家主人翁。责任义务且先不用说,反正国家的主人翁是有发财升官的机会,是有财上加财,官上加官的机会的。谁敢说我想的不对,谁敢说我没得权柄?呕!米更贵了,兵更多了,税更重了,管他作甚。那是乡下的事,那是乡下人的事!……
他们不但这样想,也真的结党集社的“争自治”,“要民权”,发诸言语,见之文字的干起来。不但城里这样的如火如荼,他们也跑到乡间热心的传播福音……京自治讨成会,北京自治共成会,北京自治听成会,北京自治自进会……黑牌白字,白牌绿字,绿牌红字,不亚如新辟市场里的王麻子,万麻子,汪麻子……一齐在通衢要巷灿烂辉煌的挂起来。乡间呢,虽不能这样五光十色,却也村头村尾悬起郊外自治干成会……的大牌。
过了几天,二郎镇上的人们惊异而新奇的告知彼此:“关里二郎庙明天开会。老张,孙八,衙门的官人都去,还有城里的体面人不计其数。老张,孙八就是咱们这里的代表。……”
这个消息成了镇上人们晚饭后柳荫下的夕阳会聚谈的资料。王老叔对孙八、老张加以十分敬意的说:“到底人家绅士和作先生的,有表可带,才当带表,像咱们可带什么?”
褚三却撇着嘴,把头上的青筋都涨起来,冷笑着说:“王老叔!褚三虽不曾玩过表,可是拿时候比表还准。不论阴天晴天永不耽误事。有表的当不了晚睡晚起误了事,没表的也可以事事占先。”
王老叔也赞成褚三的意见。于是大家商议着明天到关里看看热闹。太阳渐渐的向西山后面游戏去,大地。上轻轻的锁上一带晚烟,那是“无表可带”的乡民们就寝的时候了。
开会的通知定的是九点钟开会,直到十二点钟,人们才到齐。只听一阵铃声,大家都坐在二郎庙的天棚底下,算是开会。
大家坐下,彼此交头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一齐说。谁也想不起怎样开会。倒是孙守备有些忍不住,立起来说道:“诸位!该怎么办,办哪!别白瞪着眼费光阴!”
南飞生却立起来说:“我们应当推举临时主席,讨论章程!”
“南先生说的是,据我看,我们应当,应当举孙老守备作临时主席。”老张说。
“诸位多辛苦,家叔有些耳聋,这些文明事也不如学务大人懂的多,还是南先生多辛苦辛苦!”
孙八说完,南飞生部下全拍着手喊:“赞成!”“赞成!”其余的人们还没说完家事,国事,天下事,听见鼓掌才问:“现在作什么?”他们还没打听明白,只见南飞生早已走上讲台,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
“鄙人,今天,那么,无才,无德,何堪,当此,重任。”台下一阵鼓掌,孙老守备养着长长的指甲,不便鼓掌,立起来扯着嗓子喊叫了一声:“好!”
“一个临时主席有什么重任?废话!”台下右角一个少年大声的说。
南飞生并未注意,他的部下却忍受不住,登时七八个立起来,摇着头,瞪着眼,把手插在腰间。问:“谁说的?这是侮辱主席!谁说的,快快走出去,不然没他的好处!”
龙树古部下也全立起来,那个说话的少年也在其中,也都插着腰怒目而视。
“诸位,请坐,我们,为公,不是,为私,何苦,争执,小端。”主席依然提着高调门,两个字一句的说。
左右两党又莫名其妙的坐下,然而嘴里不闲着:“打死你!”“你敢!”“你爸爸不是好人!”“你爸爸一百个不是好人!”……
“诸位!”孙守备真怒了:“我孙家叔侄是本地的绅士。借庙作会场是我们;通知地方派兵弹压是我们;预备茶点是我们。要打架?这分明是臊我孙家的脸!讲打我当守备的是拿打架当作吃蜜,有不服气的,跟我老头子干干!”孙守备气的脸像个切开的红肉西瓜,两手颤着,一面说一面往外走:“八爷?走!会不开了!走!”
孙八要走,恐怕开罪于大众。不走,又怕老人更生气。正在左右为难,老张立起来说:“今天天气很热,恐怕议不出什么结果,不如推举几位代表草定会章。”
四下埋伏喊了一声“赞成”。然后左角上说:“我们举南飞生!”右角上“……龙树古!”以次:“张明德”“孙占元”“孙定”“李复才”,大概带有埋伏的全被举为起草委员。主席听下面喊一声,他说一声“通过”。被举的人们,全向着大众笑了笑。只有孙老守备听到大家喊“孙占元”,他更怒了:“孙占元,家里坐着如同小皇帝,代表算什么东西!”
主席吩咐摇铃散会,大众没心听孙守备说话,纷纷往外走。他们顺手把点心都包在手巾内,也有一面走一面吃的。后来孙八检点器皿,听说丢了两个茶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下人不关心时局只关心“米贵兵多税重”,讽刺了乡下人的自私与冷漠,也反衬了城里人为“升官发财”的世俗。
B.城里人“自觉的得着什么柄”“毫无疑惑的自认为国家主人翁”,可见他们热心时局变化,有一定的革命觉悟。
C.褚三“没表的也可以事事占先”的言论,表现了乡下人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特点,也反应了变革脱离群众的现象。
D.大家坐下之后,“谁也想不起怎样开会”,表明参加者本身对“自治”并没有明确的理解,缺少行动的能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二段从细微处着笔反映广阔的背景:选取旗子、牌子等呈现时代背景,通过人们的心理等反映国民心态。
B.小说中王老叔把“代表”理解成“带表”的对话描写,以幽默的语言表达讽刺,以反语的方式呈现反思。
C.小说善于采用漫画的方式刻画人物,在夸张中凸显人物特征,比如南飞生上台讲话的语言就极富个性。
D.闹哄哄的会议开场以孙守备的话收束,乱槽槽的议事过程由南飞生聚焦,点面结合描写场景,颇具匠心。
8.评论国人“凡公事之有纳入私事范围内的可能,皆以私事对待之”,从节选部分举出两例分析。(4分)
9.小说对二郎庙会议推举主席和委员的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8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弥合了不同制度的分歧”错。)
2.(3分)D(A“是消除美国外交策略排他性思维的最佳选择”无中生有;B张冠李戴;C“分论点”错,应是“论据”。)
3.(3分)A(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殖民掠夺。)
4.(4分)①首先点明资本主义文明扩张带来的问题;(1分)②继而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分)③接着通过正反对比,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包容性;(1分)④最后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在及现实意义。(1分)
5.(6分)①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共享,互利共赢,推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③倾听人民心声,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促进人类全面、自由、永续发展;④顺应和平、发展、开放、合作的历史潮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7.D
8.①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③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9.①“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②“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③“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解析:强加因果。
2.B 解析:过于绝对。
3.A
4.文章首先指出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接着分析了当代书坛黯然失色的原因;然后从书法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书法的特点;最后指出书法面临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
(本题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正确认识书法的内容和形式,把文化当主体,不把简单的笔墨当主体;②要以传统文化 为基础,坚定书法文化自信;③掌握文字学常识,了解汉字文化;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以更加宽泛的视域来展现广博的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书写新时代华章, (本题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D。A项,“反衬”不当,只是表现乡下人的心态;B项,不是有革命觉悟,而是希望在其中获得利益;C项,“反应变革脱离群众”的现象错,本身代表们就不是为了变革,而是为了获取利益。
7.B。“反语的方式呈现反思”错,作者是以戏谑幽默来表达批判。
8.①城里人认为自己是国家主人翁就是升官发财的机会,将国家看作成全自己私欲的工具;②在会议中各方骂架争抢职位以实现自己利益;③孙守备认为会议中的人的行为是孙家的脸。(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9.①会议过程中各方因争抢职位而较量,表现他们借此谋求“升官发财”的心态,照应开头;②会议过程中混乱无序,谩骂争吵,表现了人们对“自治”理解的肤浅,批评了自私麻木的国民性格;③过程的喧嚣氛围,与会议“自治”的严肃主题形成对比,反映了求自治实则自乱的社会怪象,深化了主旨。(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