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8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 下列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炭河(节选)
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炕上再赖一会儿,马上又感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爹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屁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傅请假。
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门环撞击声在月色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 铁锁怯怯说:师傅,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
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
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 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镇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镇党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心急火燎地攀上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表现出“爹”作为船工,壮实有力,也反映出“爹”对铁锁稍显粗暴。
B.“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暗示村里人听到涨河消息后兴奋急切的心情,都准备赶往河边捞炭。
C.“爹”面对涨河,一再要求铁锁向臭蛋“师傅”请假,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而“师傅”反对铁锁去河中捞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D.“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黄河沿子苦”等句可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对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并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B.小说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介绍“臭蛋”成为铁锁“师傅”的来由,表现出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小说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浓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D.小说标题“炭河”既是小说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示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
8.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情感三方面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
(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材料二: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逐步受到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时,乡镇青年便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
B. 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
C.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核心要素。
D. 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B. 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
C. 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D. “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
A. 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B. 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
C. 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
D. 打破审美疲劳
4. “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疫·爱情
王忆
这天早晨九十点钟的阳光大好,透过玻璃窗直射在地毯上,司琪走到窗前,这么好的天儿,他们应该是要手牵手去长江大桥上的。不过眼看每天徐文天都给她传来身体慢慢恢复的好消息,她就觉得离和他在阳光里牵手的日子不远了。她想等他出院回来了,他们就去大桥上好好走一走,看看美丽的日落。她下定决心,以后就算遇到再大的事,自己绝对不会对徐文天耍小孩子牌气,他说什么她都会听。她甚至想到多少年后,当他们再来武汉,今天正在经历的一切都将是难忘的回忆。
中午时分,约定的视频如期而至。每天相见,她都要问上一些必备的问题。徐文天反而时常岔开这些话题。今天刚巧是司琪二十五岁的生日,如果不是因为碰上这样的病毒,徐文天早就想好了怎么给司琪安排特别的一天。可是现在隔屏相望的两人只能遥遥对视。司琪翻出房间里仅有的一桶方便面,按徐文天说的给自己泡上热气腾腾的生日面。坐在视频面前,看着徐文天脸色发黄,声音有些虚弱地对她说,委屈你了,等我回来一定给你补过生日……然后他说话的力气就接不上来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医生冲进病房,徐文天的手机从手中滑落,画面里瞬间黑屏。那一瞬间,晴朗的天空突然黑下来,司琪在崩溃茫然中冲着手机呼叫徐文天之后也昏厥倒地。
司琪醒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床上了,旁边坐着酒店一个服务人员。她猛然翻腾坐起,脑海里全是徐文天在视频里奄奄一息的样子。事实上,徐文天的身体状况一直比她在视频里看到的还要差,在他住院的第三天就已经转为重症,在这过程中好几次都面临呼吸衰竭的危险,呼吸罩是必须戴上的“续命器”。只不过他实在不忍心让司琪担心,每回视频的时候,他都得背着医生悄悄把呼吸罩摘下来,强装出自己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模样。司琪越想越绝望,她连滚带爬滚下床,嚎啕大哭开门直冲出去。守在她身边的服务人员追着喊着将她拉了回来,边拉边劝着她:孩子,你冷静一些,冷静一些,我在这儿陪你。司琪克制不住崩溃绝望的情绪,蓬头垢面地哭吼着:徐文天,我去找你,我去找你,你不能死,不能死……
司琪不哭了,整个人如同呆掉一般坐在那里。不一会儿,躺在床头的手机又发出了响,她骤然惊醒一个猛子冲过去,一把抓起手机慌乱点开。这次传来的不是视频,也不是徐文天手机打来的电话,是一封定时发送来的邮件。邮件的内容也并不是写给司琪的,而是徐文天写给另一个男人的:
你好!
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也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做什么样的职业。但我希望你是一个只对司琪一生挚爱的人,我相信你是这样的人,你也必须是。真的要恭喜你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个姑娘,也许你的这辈子会让我羡慕嫉妒,但我没有恨,我只有请求和感谢。好吧,兄弟,在这样特殊情况下,我就长话短说了。有些话我要交代给你:
司琪是一个内心十分简单的女孩,她不懂得算计,常常心里有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她有时候是有点任性,爱耍小脾气,但是等她冷静下来,一切就都好了。前提是,你必须要包容她、将就她,无条件的那种。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让她哭,因为她哭多半是舍不得你。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好,但愿你能做到。
司琪有严重的颈椎病,你要记得经常提醒她,不要保持一种姿势很久不动,要时常带她出去做做运动,必要的时候给她捏一捏。我想到时候,你应该会知道,她不喜欢阴雨天出去,因为她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的、多愁的女孩。说到这儿,我得先跟你道个歉。可能因为我的关系,她今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淡忘过去和我离去带给她的伤痛,拜托你多给她一点时间,往后余生为她创造更多新的记忆。
爱上一个人不容易,作为一个曾经和你一样爱她的人,真心地祝福你们!
徐文天
2020.1.23
这是徐文天在意识到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情况下写的。他一直都在坚强支撑着,为的就是陪司琪度过她二十五岁生日。那天,徐文天在视频里问过她:假如,我说的只是假如。假如我这次一不小心得了阎王的“召唤”,她要怎么办 她当时气得直拍手机骂他乌鸦嘴!还警告他,你要是回不来,我就像电视剧里的黄雨萱去找王全胜那样穿越时空去找你,然后花几辈子时间折磨你,反正你休想甩了我!
十几天之后,隔离酒店被解封。酒店大门顷刻间被敞开,远处传来江汉关大楼整点钟声,一束明媚阳光刺破了黎明后的天际。
司琪梳洗干净,面色苍白,两手各拖着一个行李箱一步一步走出酒店。路边停了一排接人出隔离酒店的出租车,司机帮她把行李搬上后备箱。他们戴着口罩,始终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司机问她去哪儿 在地身后冒出一个声音:去长江大桥!司琪闻声落泪。一转身,这个被口罩遮住一半脸,依然满眼笑意的男人,举着戒指向她问好说:你好!我是从另一个时空穿越回来的徐文天,你愿意让我成为你这座桥上一生的风景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琪从早晨的阳光想到和徐文天在阳光里牵手,又想到美丽的日落和要改变自己的脾气,写出了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B.司琪给自己泡生日面的情节,写出隔离初期物资暂时短缺的现实困境,也写出两人在生日仪式感追求中不离不弃的真情。
C.徐文天把死亡说成阎王的“召唤”,是为了用乐观幽默的语言调动司琪情绪,更为了向司琪传递有爱就能战胜死亡的信念。
D.司琪拍手机骂徐文天乌鸦嘴,还说要花几辈子时间折磨他,是用看似蛮不讲理的态度和语言表达爱意,鼓励徐文天战胜病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多样,“司琪不哭了,整个人如同呆掉一般坐在那里”,则是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司琪绝望的内心世界。
B.“远处传来江汉关大楼整点钟声,一束明媚阳光刺破了黎明后的天际”,以声衬静,以景写情,逐层铺叙,写活了司琪内心的痛苦。
C.这篇小说剪裁得当,作者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抓住细节和剪辑生活中的片断来塑造人物,讲述感人故事。
D.“你愿意让我成为你这座桥上一生的风景吗 ”通过比喻手法写出了徐文天对司琪爱情的真挚专一,“一生的风景”的喻体强化了这种情感表达。
8.徐文天写给另一个男人的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4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大团圆式的结尾消解了这篇小说的价值,你赞同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8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故选A。
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
A.“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
故选A。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A.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此句是在说以德治国。
B.此句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不重“风雅”的诗风,并试图利用复古的形式进行革新。此句是在说以怎样的形式对诗歌进行革新。
C.并不是诗歌让人穷困潦倒,而是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作出好诗来啊。此句是在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
D.诗人对宇宙人生,须进入而置身其中;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此句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
故选C。
4. 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观点与“通其上下之情”有关。
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
5. 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
原文“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
原文“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
现代文阅读II
6.C(“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分析有误,应该是体现了“爹”对铁锁的教育不够重视,“重利”无中生有)
7.D(小说“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错误,铁锁并非讲述者)
8.①第一次,是师傅听到铁锁说涨河消息时的神情,表现出他听到涨河消息时的惊讶和兴奋;②第二次,是师傅听到“铁锁爹”声音时的神情,反映出他没有想到“铁锁爹”已经回到家,体现出他对“铁锁爹”的关心;③第三次“愣神”,其实是表现师傅的思考、迟疑,他不同意“铁锁爹”让铁锁去下河捞炭。(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环境描写之美,如月色、凉风、云彩、土崖、老柿树等等景物,构筑了一幅安宁纯美的乡村图画;②人物形象之美,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守候的乡村妇女,这些形象鲜活生动,给人以温暖的诗意关照;③温暖人情之美,质朴简单的乡村,亲情勾连,人们生活贫穷但充实,呈现出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当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逐步受到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时,乡镇青年便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错。根据材料一“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可知,选项的说法本末倒置。
B.“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可知,土味视频“被赋予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观与情结”,而不是“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
C.“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核心要素”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可知,“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都是土味文化的代表特征,土味文化是社会价值取向缩影的网络文化的一种,并没有说以上三者是土味文化的核心要素。
故选D。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B.“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知,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联,而不是“相同”。
故选B。
3.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可知,A项不是土味文化的作用,而是搬运账号的作用。
故选A。
4. ①土味文化作品大都制作不精良,有些含有夸大、虚假、低俗、过时的成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土味文化作品虽然题材多样,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长久存在的城乡差异(生活内容、世界观、文化的表现形式)使代表主流文化的城市精英难以接受土味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土味文化自身的缺点。根据材料一第2段的“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和第8段的“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过时的成分”,以及概括为:土味文化作品大都制作不精良,有些含有夸大、虚假、低俗、过时的成分。
从材料二中“‘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可知,由土味文化引发的青少年应完善审美人格的思考则可以看出:“丑”的土味文化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受众的接受程度。由材料一第2段“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可知,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主要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而主流文化的代表则是城市精英,这其中存在的长久以来的城乡差异会导致主流文化很难轻易接受土味文化。
5. ①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②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③不仅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更要全面批判“丑”的现象,培养青少年辨别美丑的能力,健全其审美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通读材料二可知,美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所以从文本中找到有关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的内容作答即可。
(1)由材料二第1段分别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而阐述了美育的做法,“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可知: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2)由第2段中对“回归现实”的做法的论述“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可知: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3)由“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可知:不仅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更要全面批判“丑”的现象,培养青少年辨别美丑的能力,健全其审美人格。
现代文阅读II
6.C【解析】C项,“更为了向司琪传递有爱就能战胜死亡的信念”过度解读。他这样说是为了用轻松的语调让司琪有个心理准备,以免他真的去世了司琪接受不了。
7.B【解析】B项,“以声衬静”“写活了司琪内心的痛苦”分析不当,这两句一是写听觉一是写视觉,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为后文大团圆的结局做了暗示和铺垫。
8.是承载爱意的载体,展现徐文天在生命垂危时刻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美好的道德境界。表现徐文天对司琪的了解,使司琪形象丰满立体,传达爱一个人就要让她更幸福的理念。巧妙转化叙述视角,从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让情节富有波澜。通过时间落款,明确了故事的疫情背景,增强了可信度。
9.不赞同。结尾与前文司琪唤起徐文天求生意识相照应,符合生活真实,引发读者思考爱的力量,有艺术价值。结尾符合疫情可控可治的客观现实,能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使故事意蕴更丰富,有社会价值。结尾符合大众期待,读者、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整体,能用艺术真实弥补人们的现实缺憾,化解悲伤,凸显人性美好,有审美价值。结尾富有象征意义,说明痛苦终将过去、有情人定成眷属,符合以“中和”为美的民族心理,有文化价值。
赞同。小说前面写徐文天病情加重,而且还写信把司琪托付给另一个男人,结尾写他死亡才更符合生活真实,有艺术价值。悲剧结尾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心,帮助读者净化心灵,感悟生命美好,有社会价值。生和死能在艺术作品中产生无可替代的矛盾冲突,作家能借助死亡叙事表现对个体的生命关怀,有审美价值。悲剧结局产生的不完美以及人物和不完美命运的抗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有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