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9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文化样态。较之世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地位独特,是其他民族家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家训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也称家诫、家规,族规、族训等等,主要是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的训示教诲。家训的基本载体有两类:一是由族长或家长撰写、制定,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规范作用的族训或家教文献;二是对家人子弟进行的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教化活动实践,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彼此为用。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家训既是居家生活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
中国家训教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的《保训》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传统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从家训的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从家训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教导语录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
家训包括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其中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仅就文献形式的家训文化而言,按照内容就可以分为家训专篇、诗词歌诀、家训书札、谱牒家训,家礼家仪等;物质形态的家训文化就有民居建筑、庭院设计、雕塑石刻、楹联匾额等。虽然传统家训内容极其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展开。就睦亲治家而言,既有父子、夫妇、兄弟谨守礼法的居家之道,也有持家谨严、勤俭睦邻的治家之法。就为人处世而言,大致包含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博爱精神,救难怜贫、体恤下人的人道思想,中和为贵、文明谦恭的修养理念,近善远佞、慎择交游的交友之道,好生爱物、物人一体的和谐意识。就教子立身而言,主要包括涵养爱心、励志勉学、洁身自好、自立于世、奉公清廉、笃守名节、勤谨政事等规范和教化内容。
(摘编自陈延斌、陈姝瑾《中国传统家文化:地位,内涵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家训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比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长老训教是后世家训的直接泉源。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休,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原因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努力探寻的。
多元主体在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中起主导、引领作用。父母、文人学者、政治家、封建帝王等多元主体,对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诞生、发展和繁荣发挥了主导和引领作用。在家训文化的建构传承中,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家长对晚辈立德、治学、齐家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在周公的《姬旦家训》、孔子的《庭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已经得到明证,而在家族中,往往是最有影响的人物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他们在家族中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力,使得他们对家训文化的建构、发展的作用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家族和某一个历史时期,而可能是其所活动的某个地区甚至是全国,这样的影响可以延续数代而经久不衰。此外,中国古代帝王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也有许多成文的家训流传下来。据史料记载,康熙口谕、雍正帝亲订的《圣谕广训》曾颁行全国,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家庭教育或社会教化的教科书。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具有独特的价值,今天依旧具有生命力,流传甚广。
以书面或者口耳相传的方式扩大了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家训的载体既有书面形式的,也有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名言警句、家教故事。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就是在以口头训诫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反映原始社会长老训诫内容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这种口耳相传的家训传播方式在教育领域尚没有普及,文盲比例较高的中国古代社会,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书面为载体的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这种家训形式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加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推动得以广泛传播。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家训内容浅显易懂,形式灵活多样,多采取押韵对偶的句式书写而成,近于口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和治家指南,也为家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形式上的保证。比如“孟母三迁”“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等古训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入人心,有利于传播。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所传递的精神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并行不悖。这样的一致性使得家训文化得到封建王权的支持,同时也形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内容的一致。古代的文化精英把家庭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他们直接或间接撰写家训,参与或主导家训文化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和精神血脉植入家训文化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家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家训文化的精神内涵。
(摘编自王凌皓、姬天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基本特质及现代价值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B.每个家庭都有家训,普通百姓的家训是言传身教,而硕儒士绅则只会以文本传承家训。
C.传统家训资料浩繁,内容丰富,作者阶层分布广,这说明家训文化曾盛行于传统社会。
D.《圣谕广训》能够成为当时的全民教科书开流传至今,原因是其借助了行政手段推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民居建筑、楹联匾额等属于物质形态的家训文化。
B.作为父母,周公、颜之推能率先垂范,在立德、治学等方面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做示范。
C.在家训文化构建中,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D.在教育普及、文盲比例大幅降低的当代社会,家训的传播不再需要口耳相传的方式。
3.下列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的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的内容侧重占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家训的内涵与外延,材料二侧重阐述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原因。
B.从结构上看,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一分式,首段都提出了观点并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主体部分都采用并列式结构行文。
C.在谈到家训历史悠久时,材料一意在阐述家训在发展流传讨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特点,材料二则为了引出原因分析。
D.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运用上有所不同,相较于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材料一则侧重于讲道理,条分缕析。
4.请根据材料一第二、四段内容,简要地给家训下一个定义。(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一谈在当下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有效途径。(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铁人张定宇
李春雷
一
大年三十。傍晚7时,办公室。
吃过饭,张定宇突然想起,要与病房里的妻子视频,说几句安慰话。这个可怜的女人啊,为我付出了一切,现在身染重病、生死未卜,不仅没有得到我的探望和照顾,连暖心的问候也少之又少。想到这里,张定宇心如刀割。
他擦擦眼泪,使劲摇晃麻木的脑仁,想出了几句温柔话。可刚刚酝酿好情绪,电话响了。
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乘军机星夜驰援,3小时后降落。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直接奔赴金银潭医院。
少顷,电话再响:上海医疗队136名医护人员也将进驻,凌晨2时抵达!
“好!好!马上布置,马上迎接!”他挺直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
放下电话,急速召集人马,分头行动,再次冲锋。
真是武汉有幸、天道垂青。前些天,他已经抢在大疫来临之前,把全部病区规划改造完毕。这个“提前量”,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了他的大忙。
想到这里,心底涌上一阵职业的自豪。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的确,张定宇提前完成的这一系列改造工程,太果断了,太给力了。
这,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真正的责任感!
日历翻至1月25日,大年初一。
这是全国人民万家团圆的欢乐之夜,人们看完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可张定宇和他的战友们,却不能停下。他们要立即清洁消毒、摆放物品,为即将进驻的医疗队能最快投入战斗做好准备。
1月26日下午1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两个病区。
下午2时,上海医疗队入驻另外两个病区。
截至当晚11时,金银潭医院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657人。
火线48小时,张定宇兵不解甲、马不停蹄!
二
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
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
只是,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了,特别是双腿僵硬,如假肢般愈发不灵便。
上楼时,必须用双手紧握栏杆,用力地拉、拉。有一次,走着走着,居然趴倒在地,好久站不起来。
1月28日早上8时,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
简短地汇报完工作后,大家准备四散而去、各就各位。但这一次,张定宇破例要求大家留下,似有话说。
人们颇感意外。
而他,却又吞吞吐吐,足足一分钟。
众人纳闷了。这完全不是张院长的作风啊,从来没有见他如此局促啊。
他停顿一下,慢慢张口。
“兄弟姐妹们,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再不说,可能要耽误大事。”
大伙儿瞪大眼,眼神里翻动着惊疑的问号。这些年来,单位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细碎碎而又轰轰烈烈的事情。对于这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有张院长在,便没有什么大事。就像现在,天大的事,不也是他在硬挺挺地支撑着吗。
“我的身体出了问题……”
大家一惊,会场一片寂静。
“我是……渐冻症!”
什么?什么?大伙儿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是的,渐冻症,前年确诊。”他缓缓地却是平静地说,“医生告诉我,或许还有六七年的寿命。现在,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
渐冻症,即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人类罕见病。此病多为进行性发展,其病变过程如同活人被渐渐“冻”住,直至身体僵硬、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病,无法医治。
在座都是医生,谁不明白呢。
联想他这些天来的异常行动,大家恍然大悟。
张定宇沉默少许,接着说:“我向各位兄弟姐妹道歉啊。这两年,我脾气不好,批评你们太多,你们都受委屈了!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患者;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眼睛……
白衣执甲,冒死前行!
最疲惫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张定宇就仰躺在办公室沙发上,与妻子视频聊天。一是问候,二是排解压力。
“疫情过后,我陪着你,好好休息。”
“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
“只是我脾气不好、急躁、不服输,老毛病改不了。”
“这才是武汉人。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
“别提传染。我不想听!”
“好吧。张院长英明,张院长能干。在张院长领导下,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金银潭永远风平浪静。”
“哈哈哈哈……”
笑着笑着,却没有声音了。
再听,却是一串串呼噜声。
他睡着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01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大年三十”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开情节,使过年应该具有的祥和气氛与疫情的暴戾来袭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倍感紧张。
B.“这个可怜的女人啊”,“可怜”二字表达了张定宇对被疫情感染后身患重病妻子的怜惜,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
C.“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时时”暗示了他病情日益加重,也表现了他的操劳忙碌。
D.“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别提传染。我不想听!”“传染”一词看似相同,但在各自的语境中意思却截然不同。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描写张定宇要与妻子视频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他因无法照料病重的妻子而产生的愧疚之情并照应结尾。
B.“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疫情的严峻和气氛的紧张。
C.“我的身体出了问题……”“我是……渐冻症!”两句中的省略号表现出因张定宇渐冻症病情严重而导致的说话迟缓吞吞吐吐。
D.“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张定宇妻子用一语双关的形式表现了对武汉恢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包含着对丈夫工作的肯定与赞扬。
8.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张定宇的形象特征的,请简要分析。(4分)
(1)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2)“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
9.本文虽是“人物特写”,却具有“电报体小说”的风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一直伴随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西方社会在从经济、科技、军事等角度看待中国的同时,也试图求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尤其是思想和文化特质之意义。
有人看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认为中国是善意、和平的大国。有人说中国“国强必霸”,甚至会与西方社会走向“文明冲突”。
中国的“世界观”究竟为何?
解答这一命题,必须回溯传统,将其置于民族精神和文明血脉之中进行"基因测序"。与西方现代国家“以个体利益为重”不同,中国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
出自《礼记·礼运》的“大同”,代表了儒家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对公正、民本、和谐天下秩序的向往。“天下大同”虽源于古代、源自中国,却面向未来、面朝世界,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
这一"根性记忆"写在历史上。在同城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国不仅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也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景。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
这一"根性记忆"也在映射现实。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决争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中国交往国际朋友,以合作共赢为思想起点,以和平发展为路径选择,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中国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差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天下大同”理想内化于促进&类和平与发展的努力。
从“大同”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让中国既能看到自身长处,又能尊重包容差异,以和平、和睦、和谐方式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于“不同”中求“共同”的路径选择,印证了很多西方汉学家所指出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文明国家"。
今天,一些欧美人士把文化跟国家制度挂钩,划出阵营界限强调"文明冲突",尤其是藉新冠肺炎疫情挑动中西矛盾,霸权主义、民粹主义沉渣泛起。“天下大同”的智慧,正可以为推进全球治理、促进公平正义、调和利益诉求提供新思维与新参照。
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生来就是“他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会与世界各民族一道,通过传承发展大同理想,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创未来,为世界谋大同。
(摘自记者张蔚然《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四:为何“天下大同”决定了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中央领导人强调:"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央领导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摘自《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西方社会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会"国强必霸",甚至与西方社会走向 “文明冲突”。
B.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的理念,追求“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C.中国与“以个体利益为重”的西方现代国家不同,不仅要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 下大同”。
D.“天下大同”源于中国古代,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也自然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尊重包容差异,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于"不同"中求"共同"来寻求合作。
B.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历史上“天下大同”理想的现实映射和直接传承。
C.所有形态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有交流互鉴的意义。
D.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承诺与中国历史上反对“以力服人”的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下列材料中,不符合“天下大同”这一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日内瓦万国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了三次演讲,在人 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刻,面对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B.联合国副秘书长,法布里齐奥·霍斯柴尔德说:"当前一些人怀疑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但 调研发现,人们对联合国的期望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
C.比利时前首相、世界领袖联盟成员伊夫·莱特姆认为,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发展与全球 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崛起的过程是一个努力追求合作共赢、让世界各国共享机遇的过程。
D.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成员达尼洛·图尔克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 中国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支持,这种支持没有附加条件,有助于推动世界实现繁荣稳定。
4.说中国"国强必霸"用心险恶,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列出几点理由来驳斥这种论调。(4分)
5.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请你结合材料二内容,对此作简要概括。(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
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 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 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6. 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7.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8. 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9. 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9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A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分析不当,原文是“较之世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地位独特,是其他民族家文化所无法比拟的”。B项,“普通百姓的家训是言传身教,而硕儒士绅则只会以文本传承家训”说法绝对,原文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意思是家训有两种主要呈现形式,并未在主体上加以区分对应。D项,“原因是其借助了行政手段推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康熙口谕、雍正帝亲订的《圣谕广训》曾颁行全国,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家庭教育或社会教化的教科书。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具有独特的价值,今天依旧具有生命力,流传甚广”可知《圣谕广训》在当时的普及,行政手段是重要原因,但流传至今是其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
2.D(“在……的当代社会,家训的传播不再需要口耳相传的方式”说法绝对。古代社会由于文化程度制约,民众传播与接受家训文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口耳相传的方式,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今天不需要这种方式。此外,材料一第二段还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既是言传身教的,就需要口耳相传,不分古今)
3.B(“首段都提出了观点并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分析错误。两则材料的首段都没有提出中心论点,没有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材料一首段概述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特点与优势,为的是引出下文所谈家训文化;材料二首段论述中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原因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努力探寻的,起到引出主体部分论述的作用)
4.示例:家训是包含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的由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进行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的训示教诲。(符合下定义的格式“家训是……的训示教诲”1分,“包含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l分,“由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进行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等”2分)
5.①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父母言传身教,传承家训文化;学校在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政府通过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城市活动,弘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②修复、保护物质形态的家训载体。学术界主动收集整理家训书札、谱牒家训,修复雕塑石刻、楹联匾额等家训文化遗存。③综合使用传统与现代传播手段。文化部门在继承传统的书面及口耳相传方式之外,积极运用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形成弘扬家训文化的浓郁氛围。④继承并丰富古代家训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的同时,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精神,做到与时俱进。(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 B.(“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错。无中生有,他的无助和悲伤只是对妻子的病情,而非针对疫情的,选项中夸大了“无助和悲伤”的指涉范围)
7.C(选项中的两个省略号确是表现张定宇的说话迟缓和吞吞吐吐,其原因并非因病情引起而是由于其既要勇挑重担,又担心疾病影响工作的矛盾心理的行为表现)
8. (1)本句运用细节(动作)描写,正面表现出张定宇自信乐观的性格特点。(手法、内容各1分。共2分)
(2)本句通过侧面描写,用妻子的话表现出张定宇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手法、内容各1分。共2分)
9.①结构单纯:本文紧紧围绕抗疫选材组篇,结构全文;
②情节直白:整个抗疫过程的展开,不枝不蔓,简洁明了;
③人物单一:全文主要围绕张定宇进行刻画,其他人物只发挥烘托陪衬作用;
④语言简明: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
⑤句子简短:本文多用短句,语汇准确生动。(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以偏概全。“认为”应加上“有人”或“某些人”。)
2.B (曲解原意。 “ 直接传承 ” 不妥, “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 结合了现实需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一原文: “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中国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差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 )
3.B (谈的是“联合国存在的意义”,要“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没有具体谈到联合国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具体举措和作用。)
4.①中国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 ②中国始终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历史上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 ③中国交往国际朋友,以合作共赢为思想起点,以和平发展为路径选择,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 ④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⑤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会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时间贡献中国智慧。 (每点1分,能答四点即可)
5.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③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应对全球威胁。 ④ 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每点1分,能答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4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从材料二第二段“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摘句子回答,可给一半的分。因为材料二第一段侧重总结成绩,即“所做出的努力”,第二段侧重点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表述分得过细,概括性不强。)
现代文阅读II
6. (1)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2)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7. 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8. 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9. 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