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9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早在2000年前,秦始皇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所谓“长生不老药”,实际上就是抗衰老药,因为只有抗衰老,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目的。“长生不老”这四个字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不老”(不衰老),才有可能“长生”(长寿)。为什么只有不老才能长生呢?这是因为:由于衰老,成人各器官的功能每年约减低0.5%~1.0%;60岁左右,各器官功能就要降低30%~60%。因此,在85岁左右,绝大多数人(除少数衰老速度特别慢的人外)各器官的功能已降至难以继续生存的水平。也就是说,此时大部分器官已到达衰竭的地步,此时就面临老死(国表老而死)的威胁。因此,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明确指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抗表老,即使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都能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也难以突破85岁。
(摘自王永雁、田清涞、马瑾瑜《人类衰老学》)
材料二:
现在大部分的衰老研究都集中在如何延长寿命这方面,并且至少做到了在动物上可以延长寿命。但这些被延长的寿命是不是都是健康的呢?实际上目前还不太清楚,所以我们要去研究 健康衰老。
如何研究健康衰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想去研究健康衰老,应该从哪个角度开始研究呢?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样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有一些人很早就成为“中年油腻男”,有些还像二三十岁的“小鲜肉”,同龄之间衰老的差异是如此巨大。
人的衰老速度存在个体差异
在认知方面,我们也有间接或直接经验。有些人会衰老得很快,如上图所示,他们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会出现急剧的衰老现象,然后不少人很快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但还有一部分人能够终生保持很高的认知水平,越活越精神。这些健康老人的存在,使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健康衰老。那么健康衰老的老人是因为运气好、生活习惯好,还是因为有基国方面的因素?实际上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假如能够把这些因素都找出来,那么对于实现健康衰老来说将会是非常好的帮助。
(摘自蔡时青《人类衰老之谜》)
材料三: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全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据联合国2008年做出的预测,到2020年前后,世界人均寿命会超过70岁,而发达国家会超过80岁。而仅仅在半个世纪之前,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人均寿命还只有55岁左右,发达国家也没有超过70岁。由此可见人类平均寿命增长之快,而这又让人们对人类未来的寿命有了更高的期许。
今天,很多人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们能够编辑自己的基因,是否能够长生不老呢?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可能。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人终究难免一死的宿命。一些富豪虽然投入巨资试图找到导致衰老的基因,从而逆转衰老的趋势,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努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我曾经专门请教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人类长寿公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泰克公司,以及Calico(谷歌成立的一家健康科技公司)的一些顶级专家,询问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或者基因修复能否让人的寿命突破目前的极限(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寿命的极限可能是115岁,极个别超过这个年龄的人只是个例。当然这个极限也带有争议,并非医学界一致的看法),答案都是否定的。用基因泰克公司前CEO、Calico公司现任CEO李文森博士的话说,衰老最后体现在人类身体的全面崩溃,就像一面千疮百孔的墙,即便能修好一两个基因,也不过是堵住了一两个小洞,对那倾倒的墙能有多大帮助呢?因此,人到了年龄,诸多毛病远不是修复一两个病变基因就能解决的。李文森博士认为,即便人类能够治愈癌症,也不过是将人均寿命延长3.5岁而已。人类人均寿命提高之后,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会出现大量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导致美国人死亡的前四种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这三类疾病的死亡率都在下降,唯独和衰老相关的疾病(诸如阿尔茨海默病)在上升。李文森博士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找到那些导致人类衰老的基因,防止病变甚至修复一部分机能,让人能够健康地活到115岁,最好直到生命的前一天还非常健康。因此,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说要坚持到人能够永生的那一天,可能更多是安慰自己罢了。
比长生不老更有意义的可能是延缓衰老,让每一个人过得更好。
(摘自吴军《想象的未来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关研究表明,在60岁左右的年纪,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就要降低30%-60%。
B.如果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都能够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必将不断提升。
C.即使是同龄人,无论是形象方面还是认知方面,在衰老速度上的差异也很大。
D.健康衰老的原因是运气、习惯还是基因因素,有关这方面的探究尚未有定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对其他动物的健康衰老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突破,这增强了我们实现人类健康衰老的信心,相关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B.医学的进步和全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仅与50年前相比,人类平均寿命就已经提升十多年。
C.如能找到导致人类衰老的基因,从而防止病变甚至修复部分机能,让人能够健康地活到寿命的极限,这是极具意义的事。
D.三则材料都围绕抗衰老的问题,各有侧重,分别从抗衰与长寿、如何健康衰老、基因与衰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不可能通过编辑基因来实现长生不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2018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在伦理角度进行批评外,专家还对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等提出质疑。
B.科学家认识到NAD+在修复人类基因方面有重要作用,但NAD+随着年龄增长会阶段性下降,长寿基因蛋白家族Sirtuin 也会逐渐失活。
C.编辑部分基因只是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等的治愈率,但老年时的诸多毛病需要通过修复所有的病变基因才会得到全面解决。
D.诺奖获得者发现了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功能的方法,但因对DNA的修改风险太大,该项技术的应用迟迟得不到许可。
4.下面是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分类谈谈制定依据。(4分)
中国健康老年人应满足的9大标准
(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2)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3)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4)营养状况良好;(5)认知功能基本正常;(6)乐观积极,自我满意:(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8)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9)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5.阅读以下案例,请你结合材料,对老人进行说服劝导,100字以内。(4分)
2022年12月19日,曹同学在班会课上向大家寻求帮助。
“就通过电话买药,总共买了十几万,那都是我爷爷的养老钱!”曹同学情绪激动地说道,“我怀疑对方是专业诈骗的,抓住了老年人想要长寿的心理每天打电话。我爷爷坚持认为这些药有效果,可以越变越年轻,根本不听劝!被我们发现劝止了以后,竟然又花12000元买了一单!我们请医生看过,这些药有的是普通的提神药,有的竟非法添加了非食用物质。”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进城十九年
(1)和老贾相识,最初是买他的蚕豆。指着他剥好的豆,我说:“一斤。”他说:“老哥是要炒来吃还是剥做豆瓣酥?”
(2)“炒来吃。”
(3)“那么,老哥还是称上三斤带壳的,那样嫩。你先去买别的菜,转一圈回来,我就剥好了。”
(4)我们这个菜场,位于市中心,又在一栋大楼的底层。菜价比外面贵。菜贩忙着挣钱,一般和买菜的人很少啰嗦。老贾却不厌其烦:“蚕豆花先由下面开,最后才是上面,下面的豆荚变黑了,上面还嫩着哪。瞧瞧,哪个摊位都把黑了的豆荚先剥了。”
(5)依照惯例,我把一元钱放在他的秤盘里。老贾笑笑,摇头。
(6)他将剥好的鲜嫩蚕豆倒入食品袋,加上一把葱,递给我,说:“急火快炒,豆太嫩,不要煮烂了。”
(7)回家,倒出蚕豆,“当”的一声,掉出了一枚一元硬币。这个老贾!
(8)此后,每次买菜都要聊上三五句话。
(9)“早上起得很早吧?”
(10)“早先起得早,现在有人送菜,不再半夜起来啦。不过每天到了三点半还得醒,习惯了。
(11)“我也是,做报纸的时候,四点起床。”“卖菜挣得少吧?一斤才几毛钱。去卖鱼卖肉吧,终归挣得多一些。还有卖牛奶更有赚头。”
(12)“我做不来,在家就种菜,卖菜我懂。”
(13)他的妻子,一个总是微笑的女人,也帮着他说:“他就是做不来,挣一点辛苦钱就心满意足啦。”
(14)老贾似乎没有什么叫做“休闲”的时候。我看他最多蹲在菜场外面的台阶上,抽一根烟而已。
(15)有一次他茫然地问我,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去看看。我说起上海博物馆有精美的青铜器和瓷器,中华艺术宫里有活动的《清明上河图》……还说交通便利,地铁很快就到。他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讲过,没有去过。
(16)老贾的三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本科毕业,其中一个在读博士。
(17)老贾家寒门如何连出三个学霸,在外人看来依旧是一个秘密。老贾夫妇和他们的孩子都是实在人,大概并没有什么秘密,身在农村,没有早教,没有奥数,学校所用教材,又都是最普通的,天长日久读书的专注和努力,便是秘密。
(18)博士卖菜的时候,围观的卖菜人和买菜人,便不免会啧啧称赞,投以羡慕的目光。
(19)这也是老贾最快乐的时候。他留下老婆陪着儿子女儿卖菜说说家常话。自己却走得远远的,在菜场门口抽烟。老贾用斜眼瞄着自己的孩子,像是毕加索或者林风眠,画着画,会往后退两步,对自己心爱的作品左看右看。
(20)2017年清明节前两天,隔壁的菜贩把自己的摊位扩展到了老贾的位置。正在诧异,人群中有谁拍着我的肩膀,正是老贾。
(21)“老哥,我要走了。”
(22)“回家上坟?”
(23)“不是,在广东工作的我家老二,媳妇生孩子了。我们当上了爷爷奶奶。”他笑着,融化了脸上的全部皱纹。
(24)原来他是来退掉摊位的。“抱一个?”两个老男人来了一个拥抱。很是笨拙,不过是互相拍了拍背而已。
(25)我在老贾的手中买了这么多年的菜,没有听全他的故事。如今他不会再来了,便有一些留恋,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十九年了,一个大大的“家”字,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他几乎没有休闲的时光。恍然想起,老贾曾经说起过“哪些地方可以看看”,大概那时候他已经知道要离开上海了吧。可是最后,他都没有去过我介绍的任何一个地方。
6. 本文主要写了我与老贾交往的几件事?
7. 说说第(4)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 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他的妻子,一个总是微笑的女人,也帮着他说:“他就是做不来,挣一点辛苦钱就心满意足啦。”(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老贾用斜眼瞄着自己的孩子,像是毕加索或者林风眠,画着画,会往后退两步,对自己心爱的作品左看右看。(从修辞的角度)
9. 试比较本文末尾一节与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两篇文章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请结合本文结尾和链接材料,分别说说两位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关于历史不仅要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没有全知视角,是难以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的。
需要注意,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视角,但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此类片段往往成为历史叙事趋于精致化的标志。比如《左传·庄公十年》写“曹刿论战”,没有节外生枝地介绍曹刿的家世生平,也没有追述他从何处学得军事知识和谋略,只是寸步不离地追随着他的行踪,从他的家乡走到宫廷,然后又走上战场。视角限知使长勺战场的描写具有清晰的层次和顺序,当曹刿在长勺战场指挥作战时,人们看到他的行为;战争获胜之后,他以士气和战机、侦察和决策的道理解释自己的行为,人们看到的已是他的心思。限知视角把各种社会层面和人物行为心理各个层面的展示,写成了一个从容不迫、井然有序的认知过程,它设置悬念又化解悬念,欲擒故纵,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感觉世界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不管是“新小说”家,还是“五四”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借鉴,都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接受”,而是复杂得多的“转化”。由于大量笑话、轶闻的插入,晚清长篇小说结构解体,为短篇小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使一部分作家开始尝试采用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尽管还十分简陋。由于答问形式的启迪,“新小说”家创造了“似说部非说部”“似论著非论著”的小说形式,以议论而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是一个冲击,尽管成就很小,却不失为一次悲壮的失败。借鉴游记手法,把心理描写局限于旅人一人,把故事讲述隶属于旅人耳目,把景物呈现依附于旅人脚步——这样一来,中国长篇小说无意中突破了传统的全知叙事,采用了第三人称限制视角。至于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形式叙述故事,当然不可避免地抛弃了传统的说书人腔调;倘若注重人物思绪并突出作家审美个性,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更可能因不再采用连贯叙述,也不再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而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
“史传”与“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史传”传统诱使作家热衷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倘若把历史画面的展现局限在作为贯穿线索的小人物视野之内,小说便突破了传统的全知叙事。“史传”传统间接促成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可又严重妨碍了这一转变的真正完成——作家往往为了补正史之阙而轻易抛弃视角人物,转而大写事变的各种琐事轶闻。“诗骚”传统使中国作家先天性地倾向于“抒情诗的小说”。引“诗骚”入小说,突出情调和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必然大大降低情节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史传”与“诗骚”作为支配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两种主要的文学精神,不单自身影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还制约着小说家引其他文学形式入小说的方向和效果。“新小说”注重“史传”,故更热衷于引轶闻、游记入小说;“五四”作家注重“诗骚”,故对引日记、书信入小说更感兴趣。“新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基本面貌,跟这两代作家对这两种文学精神的不同选择大有关系。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并非自然而然完成的。在这中间,西方小说起了不容抹煞的积极作用。《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没有直接演变为《老残游记》,更不用说《狂人日记》。“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西方小说态度有差别,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可接受过其“洗礼”则是毫无疑问的。不管是林纾“西人文体,何乃甚类我史迁也”的“以中化西”,还是郁达夫“中国小说的世界化”的“以西化中”,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中西对话。立足点不同,效果也不同,但追求创造性转化的心态却是一致的。
西方小说输入引起的对其表现技巧的模仿,与中国小说从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过程中对传统文学养分的吸收(通过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来实现),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尽管在此中间,“输入新知”占主导地位,但不能无视并非无足轻重的“转化传统”。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全方位地表现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中国传统历史叙事常采取全知视角。
B.“曹刿论战”的故事描写了曹刿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以限知视角叙事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不迫。
C.一部分“新小说”家开始尝试简单的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这与他们插入大量笑话、轶闻进行小说创作有关。
D.“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西方小说态度不一样,接受能力也有高低,但追求创造性转化的心态却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叙事视角的问题,但两则材料所谈问题的侧重点不相同。
B.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因而比全知视角要优越。
C.“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传统的不同兴趣,决定了两类小说不同的面貌。
D.《红楼梦》不能直接演变成《狂人日记》,是因为曹雪芹未受到西方小说的洗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限知视角”论据的一项是( )
A.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在原文添改了“只听得”三字。
B.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第三回“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
C.“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D.“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请简要概括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5.“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化,给当今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⑥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⑦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7.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5分)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9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材料一中“即使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都能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也难以突破85岁”。)
2.A(材料二开头“现在大部分的衰老研究都集中在如何延长寿命这方面,并且至少做到了在动物上可以延长寿命”,可见在动物身上的研究是“如何延长寿命”,不是“健康衰老”。另外,动物方面的研究与“增强·····信心”无逻辑联系。)
3.C(为什么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造成的死亡率会下降,文中没提及。也不能通过“修复所有病变基因解决老年后的诸多毛病”。)
4.(4分)(1)1-4条从身体状况的角度制定。从人体器官的角度来看,衰老不可逆,但可以健康衰老,这与材料中所说“成人各器官的功能每年在降低”相符,所以制定时用了“增龄性改变”和“与其年龄相适应”这样的词句,作出更科学的规定。(2)5-9条从人的认知、心态等精神状态角度制定。提醒人们多思考实现“健康衰老”的精神原因,如乐观积极、自我满意、良好互动等。
【评分标准】1-4归类为“身体状况”“身体机能”“生理状况”等1分,分析1分,5-9归类为“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1分,分析1分。
5.(4分)爷爷,您要是能够越来越年轻,那就太好了!(1分)但是,衰老是挡不住回不去的,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1分)。您买的这些药,有些只是普通的提神药,有些还有害(1分),您可别再上当了!(1分)
现代文阅读II
6. (1)老贾热心推荐合适(鲜嫩)的蚕豆(2)我们闲聊家常(3)向我打听上海可看的地方 (4)我和老贾拥抱告别 (答出其中3点即可)
7. (1)补充交代菜场的位置,突出菜价高,与下文老贾不收我蚕豆钱形成对比 (2)将菜贩忙于赚钱不愿多说的情况和老贾对我不厌其烦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老贾的善良淳朴、热心、不计较利益。
8. (1)对老贾妻子进行神态和语言描写,从侧面写出老贾不贪心,表现了他的真诚本份。
(2)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贾看着自己辛苦养育的儿女个个有出息而心满意足、骄傲得意的神态。
9. 本文结尾抒发了作者对老贾的留恋和遗憾之情。留恋是因为老贾的热心善良给我的生活带来乐趣;遗憾的是关于老贾的故事我还没听全,而他不会再来了,我还没真正了解他。
链接材料抒发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因为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我却拿钱给他,我觉得自己还不够真正平等地对待、尊重老王,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以限知视角叙事突出了曹刿……”错误,文中只说“(限知视角)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2.B .“比全知视角要优越”错误。从原文“需要注意,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视角,但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来看,文章并没有对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优劣进行比较,选项无中生有。
3.D .此处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优势,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不能作为“限知视角”论据。
4.①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
②多用顺叙连贯叙事;
③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5.①既积极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又敢于突破传统藩篱;
②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元素,在中西对话中探索创新;
③既转化传统,又输入新知,形成中西文化合力。
现代文阅读II
6.BD (1)B.“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错误,最为动人之处应为“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D.“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不正确,本文主要的题旨应为对肇教授那种无私的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深情地赞美。故选BD。
7.①具有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己的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具备凭借一壶沙子引领大家走出沙漠的机智与沉着。
8.①运用比喻,从视觉上描写出茫茫沙漠里如血残阳的壮美,渲染出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②与前文沙漠的茫茫沉寂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生机勃勃的景物烘托出考察队员们走出绝境的欣喜与释然。
9.①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故事中这壶水的来龙去脉,使小说在脉络上更为清晰。 ②与后文第⑧段的内容相照应,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突出了肇教授的机智沉着与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 ③突出了小说主旨:人在任何逆境中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