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0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共同体是居住在乡村熟识区域的人们,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的以情感和价值认同为基础的文化性联结。今天,乡村振兴要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通过政府主导、主体建构、共同情感等多样形式重构。
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核心是人,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文化主体,不局限于原住农民,也包括支农骨干在内的各类乡村建设者。具体可分为外嵌型文化主体和内生型文化主体,外嵌型文化主体包括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建立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内生型文化主体则是原住村民以及返乡创业的新村民。在外嵌型主体的深度嵌入过程中,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持,乡村文化人才不断得以培养,其内生力量不断得以培育和壮大,各种农民文化组织得以建立。多种文化主体的参与让乡村文化共同体在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保持盎然生机。
乡村文化共同体是一种系统整体。不同的文化主体创造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自己的位置上被其他位置界定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乡村文化共同体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精神,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促进乡村文化的累积、涵化和创造,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从“路径依赖”转向“文化自觉”,实现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文化共同体的格局。根据乡村文化多样性特点,要以党建文化引领共同体文化达成共意,确保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以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形成稳定的情感结构。
以公共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吸收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供给的积极因素,积极探寻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以产业文化带动提升农耕文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一批如文化礼堂+乡村旅游叠加共生的文化新产品,带动农耕文明以物态形式实现现代表达。
乡村文化共同体是在一定的平台载体运转中发挥文化作用的。物质的载体指向各种乡村文化活动平台,诸如乡村图书馆、文化礼堂、文化建筑、乡村文化馆,除此之外新时代的文化平台还包括了大众传媒。一方面,物质载体建设要着力于解决文化供给不平衡问题,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物质载体建设要在智能化时代推进直播平台、短视频等乡村文化载体的建设,通过具象且直观的方式,如建设“VR/AR乡村文化体验馆”“数字文化博物馆”等,重塑乡村文化的展演模式,提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打造乡村文化共同体的传播矩阵。制度的载体是指文化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它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得以维持和运转的保障。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要通过完善文化制度,建立纠纷解决机制和乡风文明维护机制,以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促进乡风文化提升。
(摘自蔡正丽《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具体路径》,有删改)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文化产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创意密集、人才密集的朝阳产业。因此,首要的便是准确认识本土本乡的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凸显其稀缺性。
文化因独特而充满魅力。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安阳林州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深处,拥有不少传统村落。当地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产业,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大量人群前来古村落写生,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增添活力。山西长治武乡县五村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举办“五村播种节”,吸引全国各地数百位摄影家来此创作采风,带动当地发展旅游、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富裕村。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传统村落在村民眼中也许平平无奇,但在美术家眼里却代表着传统建筑之美;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摄影家的眼中却是创作的大好素材。所以,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乡土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哪些资源是本地独有的、哪些特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开思路。
强调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是避免千人一面、模仿雷同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不同,东西各异,辽阔乡村孕育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五色斑斓、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品、非遗技艺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乡村振兴的事业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
(摘自张贺《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业文化人才、原住村民和返乡创业的新村民,构成乡村振兴的文化主体,多种文化主体参与让乡村文化共同体充满生机。
B.以党建文化引领共同体文化达成共意,确保发展的方向,以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从而形成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稳定结构。
C.资源变成产业,需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的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和平平无奇的传统村落。
D.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凸显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政府主导、主体建构、共同情感等多样形式重构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是一种系统整体,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作用。
B.在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过程中,要以产业化带动提升农耕文明,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C.材料一最后一段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运转平台载体,重点阐述了物质载体的内涵和建设要求。
D.材料二第二段列举石板岩写生基地、五村播种节和黎川油画产业等事例,论证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独特性的重要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探寻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的一项是( )(3分)
A.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把支部建在产业上,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人才聚产业兴”的成功路子。
B.乌镇横港村将破败的鸭棚改造成小鸭艺术中心,使传统养鸭村成为充满文艺气息的艺术村。
C.下姜村建设农民书房两座,并且和周边村庄书房进行书籍有机联动,保证老百姓有书可看。
D.田岗村将一座烂尾楼打造成美术馆,多渠道引进商家投资,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路径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果
杨振声
①熙攘的朝市过去了,菜场中满地零散着青菜的枯叶,鸡鸭的落毛,鱼的鳞片,热闹后的冷落。
②太阳已将近午了。
③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形的鞋底;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④“几文一斤 ”她拾起一个娇嫩圆润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⑤“八十块。”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⑥“买一个呢 ”
⑦“四十。”
⑧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走开。
⑨她踽踽地走向回家的路上,愈走愈感不安起来。她答应过昆生──她的第三个刚满四岁的男孩子,买菜回来,给她带几个黄果。这不能算是不惯孩子,在抗战时期,教授的子女已渐渐入不起学校,哪能吃水果呢 不过这次是因为孩子病了,发烧半月总不退,医生说是营养不足,要多吃点牛奶与水果才好。所以她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至于牛奶,她两日前打听过,一天一镑每月一千元,那就当然不考虑了。
⑩“这并不是我不肯买,”她为自己解释着,“实在太贵了。”前天刚过半月,只剩下四百元,若不谨慎着用,这后半月菜钱便无着落。谁知昨天添了一担炭会那样贵,一千一百元! 幸好先生把乙种《辞源》卖了八百元,添着买了炭。也好,这可烧一个月,谁知下月又贵多少 ……今天星期日,两个大的从学校回来,饿虎似的,不能不添点菜。手中只剩下十五元了,如何买得起黄果 而且……
(11)“不想也罢了,”她抑制自己说,“也许还可卖点旁的东西,那时再买黄果给昆生。”
(12)金色日光中跳跃着飞尘,空气中飘荡着远近的汽车喇叭的尖叫。一个脏孩子吮着食指,瞪着饿眼,瞅着一个卖饵夹的小摊。
(13)“我不会让孩子这样,”恽太太下意识地想,“可是昆生问我要黄果呢 我只说买不起,……但孩子是不会了解的。……恽先生常说‘抗战时期,我们应当吃苦。穷得买不起东西,自然可以节省物资。’话是不错……”
(14)“侬瞎掉眼睛,硬往汽车上撞 撞坏了侬卖孩子也赔勿起。”她耳边一个上海司机的声音。她猛一惊醒,才知道自己走到一边路下面。眼前是一辆一九一四式的“瞟一刻”。她移步走上边路,原来是在一家新开张的扬州饭馆门前,玻璃窗里陈列着海参、鱼刺、燕窝、鲍鱼之类,都是山珍海味,在战时不易得的异品,而这些也就表示了这馆子的高贵与傲慢;馆子的大门开处,冒出一群材料考究穿起却又总是哪里不妥的新洋服,这群洋服上面插着几颈为酒肉涨红了的面目,一望便知为抗战中的新兴阶级了。这一群中有几只肥手擒着牙签剔牙齿,神情渺茫地走入那部停放在门前的“瞟一刻”。她在他们的睥睨中瘦缩着身子走过去,心里还在想着恽先生常说的什么战时食用的限制,节省下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那一类近代国家在战时的措施。
(15)她转入一条小巷,抬眼望见自己的家门,她心中忽感到一阵沉重,像块石头压在胸坎上。她怕看见生病的昆生从那双发烧的大眼里透出失望的小小心灵!她踱到自己门口,放下菜篮正抬手要去敲门,忽听院子里孩子在嚷:
(16)“妈妈还不回来,我真饿了,午饭我要吃一斤肉。”这是大儿怡的声音。接着又是二女昭的声音:
(17)“昆生,你乖,等一会妈妈就回来,一定带两个圆圆的大黄果给你。”
她的手慢慢缩回来,默默地倚着门旁,低下头望那菜篮子,豆芽菜,黄牙白,还有两方豆腐,一根细葱,蓬蓬松松的不满半篮子。那菜上的水珠,在阳光中闪耀着,有如滴滴眼泪。
(本文写于1944年,载于1946年4月《世界文艺季刊》第1卷第3期,有删改)
6. 文中画线句表现了恽太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7. 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很多笔墨写“抗战中新兴阶级”的奢华生活
8. 文中多处写到“黄果”,请说明它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9. 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 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
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4分)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
萧红
悲壮的黄土层茫茫的顺着黄河的北岸延展下去,河水在辽远的转弯的地方完全是银白色,而在近处,它们则扭绞着旋卷着和鱼鳞一样。河的对面就像孩子们的玩具似的,在黄土层上爬着一串微黑色的小火车。小火车,急喘的吐着白汽,仿佛一队受了伤的小母猪在摇摇摆摆的走着。
阎胡子把手遮在额前,向着东方照了一下:
“天不早啦,该开船啦。”
于是撑起花色的帆来。那帆像翡翠鸟的翅子,像蓝蝴蝶的翅子。
“当兵的……” 阎胡子招呼着一位兵士:“这边来坐坐,喝一碗茶,……”
船行到了河心,阎胡子坐在舱里佛龛旁边,舵柄虽然拿在他的手中,而他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直到水手们提醒他船已走上了急流,他才把他关于家的谈话放下。但是没多久,又零零乱乱地继续下去……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去年冬天太原下来之后,说是临汾也不行了……赵城也更不行啦……说是非到风陵渡不可……这时候……就有赵城的老乡去当兵的……还有一个邻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着八路军游击队去当伙夫去啦……八路军不就是你们这一路的吗?……那小伙子我还见着他来的呢!胳臂上挂着这‘八路’两个字。……可是你说……赵城要紧不要紧?俺倒没有别的牵挂,就是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他又太小,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这过河逃难的整天有,俺这船就是载面粉过来,再载着难民回去……看看那哭哭啼啼的老的小的……真是除了去当兵,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老乡!在赵城你算是安家立业的人啦,那么也一定有二亩地啦?”兵士面前的茶杯在冒着气。
“哪能够说到房子和地,跑了这些年还是穷跑腿……所好的就是没把老婆孩子跑去。”
“那么山东老家还有双亲吗?”
“哪里有啦?都给黄河的水卷去啦!”阎胡子擦了一下自己的胡子,把他旁边的茶杯放在壶口上,他对着舱口说:
“你见过黄河的大水吗?那是民国几年……那就铺天盖地的来了!白亮亮地,哗哗地……和野牛那么叫着……你家是哪里?你到过山东?”
“我没到过,我家就是山西……洪洞……”
“家里还有什么人?咱两家是不远的……喝茶,喝茶……呵……呵……”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洪洞的家也都搬过河来了……”
“你去的就是赵城,好!那么……”他从舵柄探出船外的那个孔道口看出去……河简直就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舵就在这浊流上击打着。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就快靠岸了。
这一次渡河,阎胡子觉得渡得太快。他擦一擦眼睛,看一看对面的土层,是否来到了河岸?
“好,那么。”他想让那兵士给他的家带一个信回去,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
兵士挂上他的洋瓷碗,在整理着他的背包。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黄河翻滚的浊流又搅乱了他。
阎胡子把茶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他说完了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茶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去了。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
“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奔向火车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
“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阎胡子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汉口
(选自《旷野的呼喊》,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年10月版,有删改)
6.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北方人民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各举两例)(4分)
7.鲁迅先生称赞萧红作品语言“新鲜”。请具体说说画线句“新鲜”在何处。(3分)
8.芦花荡与黄河的环境迥异,请写出下列两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芦花荡》
(2)(他从舵柄探出船外的那个孔道口看出去)河简直就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黄河》
9.结尾处写兵士已经远去,为何“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3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0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从材料一第3段开头看,“文化共同体的稳定结构”是指“不同的文化主体创造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自己的位置上被其他位置界定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而“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形成的是“稳定的情感结构”)
2.(3分)C(材料一最后一段是总分思路)
3.(3分)B(破败的鸭棚是乡村的集体记忆,属于乡村文化资源,将其改造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小鸭艺术中心,能够体现“乡村文化”和“现代表达”的特点。A项说的是“党建引领”对产业成功的作用,C项无法体现“乡村文化”,D项说的是“烂尾楼”的开发利用)
4.(4分)①多种文化主体参与; ②以多重文化打造乡村文化的稳定结构;③积极探寻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④以多样文化平台打造乡村文化载体。
(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4分)①以产业文化带动提升农耕文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②提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促进乡风文化提升;③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 望着水果“出了一回神”,最终还是“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表明渴望能买到黄果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恽太太眼中,两个成年摊贩冷漠倨傲的表现使水果也有了拒人千里之外的骄傲,反映了经济拮据的恽太太欲问又不敢上前一问的敏感、胆怯、犹豫的心理状态。
7. “新兴阶级”的奢华与恽太太那样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抗战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苦;与恽先生的爱国言论形成对比,揭示了新兴阶级不关心国家命运的腐败堕落;借此展现恽太太的困惑,丰富小说内容,加大了批判力度,深化小说的思想性。
8. 黄果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购买黄果展开,使叙事集中,结构严谨;孩子对黄果的渴望与恽太太爱孩子却没有购买,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通过“黄果”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启人深思。
9. 恽太太因没能满足孩子黄果的需要,产生了无法面对孩子的负疚感;菜篮中数量极其有限的几样蔬菜,表现了恽太太家生活的窘迫;将菜上的水珠比喻为眼泪,暗示恽太太内心的伤感,寄寓了作者对难以维生的底层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缘千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
2.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
3.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
4.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4分。每点1分)
5.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4分)答案示例:
生的坚强:还有一个邻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着八路军游击队去当伙夫去啦;兵士告诉阎胡子,“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死的挣扎:过河逃难的整天有,阎胡子的船就是载面粉过来,再载着难民回去;阎胡子的亲人都给黄河的水卷去啦。(一处1分)
7.(3分)拟人、比喻用词新鲜。 “急喘”、“吐着白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火车运力之小;“一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火车一节一节的情态;“受了伤的小母猪”写出了设施简陋;“摇摇摆摆”、“走”写出了小火车的速度之缓慢。(具体阐释,每点1分)
8.(4分)(1)写出了半夜苇塘幽静,清凉的环境,衬托老头子心情的失落和内疚,为下文老头子决心去报仇蓄势。(2分)
(2)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浑浊翻腾的情态,写出了此时阎胡子内心的纠结,情绪的巨大起伏,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2分)
9.(3分)表现出阎胡子对家乡的思念,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对兵士的美好祝愿。(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