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材料二:
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乱世之际,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
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副四人,皆以众推。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一乡有事,一聚举之。”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保甲”制度非常接近。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聚之力”。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
“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事实上,在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
(摘编自李燕《张履祥乡村礼治社会的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
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
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
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
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
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
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
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狩 猎
阿 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黑之后,母獐之所以在我们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是因为幼獐就在附近,母獐不忍离去。
B.天快亮的时候,银巴提枪钻进树林去了,“我”和秦克明呆在原处,后来就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
C.银巴看到“我”和秦克明用饼干喂幼獐,虽有些吃惊,但也很快理解并接纳了我们的做法,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D.当我们看到母獐给幼獐哺乳的情景后,感到“胸口发紧发热”,说明我们被动物间的母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
B.小说略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
8. 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9. 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现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观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浙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7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地方……”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可见是“很多地方”,不是所有地方。
故选A。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最佳选择”说法不对,原文“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可见原文并未和其他方法比较,谈不到“最佳选择”。
故选D。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符合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观点。
B.符合张履祥“‘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的观点。
C.这是自上而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与张履祥的观点不一致。
D.符合张履祥“‘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的观点。
故选C。
4.(1)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
(2)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
(3)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可见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可见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材料二“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见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
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可见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材料二“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可见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
材料一“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可见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材料二““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可见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
5.(1)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2)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
(3)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题干“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可知,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结合材料二“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可知,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
结合材料一保甲制度的弊端“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及材料二保聚制度的优点“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知,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
现代文阅读II
6.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错误。“羊子似的哀叫声”是母獐发出的。
7.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C项,“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错误,文中“我”不能命中是因为獐子动作敏捷。秦克明没有命中是为了吓跑獐子。
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题干中的“多次写到”要特别注意,说明不同地方的景物描写有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主要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同时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最后两处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表现人物人性的善良,有利于表达主题。
9. 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人与人如何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我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演进,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是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可分别从三人狩猎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角度分析。可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如三人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但在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表现了人与人应该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表现了动物的情感世界和人一样,认识万物共生的道理,同时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也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这是人文精神的感悟。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雅言”的出现并非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研究核心内容的具体表现,二者没有逻辑联系;
B.《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D.颜之推的观点是隋唐统一中国后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是在隋唐至宋期间发生的,选项扩大了范围。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可知,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
A.“雅言”指国家通用语;B. “雅言”指清雅的语言;C. “雅言”指清雅的语言;D. “雅言”指正确的言论。
4.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1)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
材料一开门见山提出“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可知,材料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
根据材料一“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可知,材料一还交代了通用语形成和变革的原因。
(2)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根据“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即匡谬正俗;
根据“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即: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为语言生活服务;
根据“‘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可知,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5.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
②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可知,语言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网络热词的诞生都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要受到语言规范约束和整合的。
根据材料二“语言观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可知,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当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可以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所以当网络语言出现时,语言规范可以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现代文阅读II
6.A
【解析】A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故选A。
7.C
【解析】C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不是“尚武轻文”。
故选C。
8.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