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说课稿开头: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
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_____ 年级物理 ____ 册第 ____ 章第 ____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环节讲一下教学的思路。
说教材 课程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6节 《超重与失重》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内容,也是后面圆周运动章节中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基础知识,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情 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己。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重点 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 (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目标或 核心素养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 (2)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3)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讨论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4)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观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人在电梯上升下降中重力变化的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与 学法 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观察演示实验与分析过程并举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逐步发展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等方法。 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教学程序与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准备一个体重秤并提问:体重秤是用来测什么的? 生:用来测量体重的,就是人的质量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称体重,并提出问题:体重秤测量体重的原理是什么,称体重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二力平衡,注意站稳。 师:很好 教师播放视频:将体重放到电梯里,随着电梯运动,体重计示数发生了变化。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改变?体重称的示数为什么会变?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超重与失重 【设计意图】用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新课讲授 和同学们一起对人和体重称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体重称的压力与其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原理,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重力mg等于支持力F。 教师板书:体重称是通过测量物体对其压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进行回顾,为接下来的实验打好基础。 师:大家从字面上理解一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刚刚在电梯运动过程中,人对体重秤的压力,在电梯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的过程中,大于人的重力,这是我们物理学中的什么现象? 生:失重现象 教师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超重失重的条件判断。 请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用手提着弹簧测力计的吊环向上向下变速运动,观察示数大小的变化并填写下表。(注意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生:f-mg=ma.超重现象时,f>mg,a大于零;失重现象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