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7 14:45:29

文档简介

学校
年班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
高三语文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警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
考号
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
注意事项:
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
O装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材料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
O订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材料一: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
○线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
诗可以情飞汤、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
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猎施之一。
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
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
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内
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士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
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
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
○不
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
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
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
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
○要
“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
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
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
父事若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
治阶毁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
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
而断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
○答
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
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
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若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
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治、熏染作用。
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夫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
○题
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
“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
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
氛阁,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
之率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捉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
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
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
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
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
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一一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A.“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错误,根据材料一“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
用在礼乐之上”可知。
B.“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错误,根据材料一“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
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可知,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错误,根据材料一“《诗经》确
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
是孔子的“诗教”观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3分)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B.由材料二“儒家诗教
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
务”“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可知完全不相同的判断不准确。C.“儒家诗教观……主张
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错误,根据材料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可
知,是新时代下“文以化人”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而不是儒家诗教。D.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此
项解析为“悟化”过程,张冠李戴。(3分)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强
调的是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不能支持材料一“诗”对道德修养的作用的观点。(3 分)
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古诗词 33 首,古文 34 篇,强调突出了以古诗词和古文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教化作
用。
②67 篇古诗文蕴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等,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和情怀有重要作用。(4 分,各 2 分,意思接近即可。)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
②因为孔子认为《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学《诗》方
能成为道德楷模。
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6分,各 2分,意思接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
错,管家只是一个普通人物,并不是官场人物,管家利欲熏心也有拔高之嫌。(3 分)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
也!”是语言描写。(3 分)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要点: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
②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
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
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
(共 4 分。答对 1 个要点给 1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加摇曳
多姿,起伏有致。
③突出人物形象。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
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
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
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
(共 6分,每点 2 分,答出 3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0. B(3 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
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
及家里了。
“王室将危”句式完整,单独成句,再者,“是”代词,意思是“此,这”,是“吾立功之秋也”的主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父老”是主谓短语,意思是“父亲年纪大了”,应该单独成句,排除 C。
11.C(3 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
的“署”是指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C.“文中是指后者”错误,依据“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
分析,“京师”在文中是都城的意思。
12.B(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伯颜不知道他是假装投降”说法错误,依据“其
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可知王虎臣是真
投降,伯颜只是不知道他是假知府。
13.(1)应该在城墙附近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树”,竖起或建起;
“傅”,通“附”,附着,靠近(在……附近);“调”,征调;“缮”,整修。各 1分,共 4分)
(2)唆都请求增兵,伯颜就让西域的兵力来会合支援,对常州城进攻围困更加急迫,城内的粮饷和增援都
断绝了。(第一个“益”,增加;第二个“益”,更加;“会”,会合,聚集;“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各 1 分。共 4 分)
14.①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②士兵都是普通市民,缺少训练。③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
(共 3分,每点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然城痹堑狭”可知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
②依据“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士兵都是普通市民,缺少训练。
③依据“北兵锐且众”可知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
【参考译文】
胡应炎,字焕卿,是常州晋陵人。是宋枢密副使胡宿的八世孙,他的父亲胡聪做淮南节度使的幕僚。
咸淳年中,胡应炎考上进士第,授官溧水尉,没有赴任。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元军已驻扎
到常州境内。常州知府王洙逃走,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又命将军王安节、都统刘师勇带领军队一起守
常州。姚訔等人到达常州,见到胡应炎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剧盂,有你在,敌军就不堪一击了。”任
命他代理节度判官之职。胡应炎回家后告诉父亲胡聪和兄应发、弟应登说:“我们家世世代代蒙受国家的
恩宠,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
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胡应炎接受姚訔的任命,就
挑选三千强壮勇猛的百姓,亲自带领登上城墙。胡应炎与姚訔一起谋划守城的办法时说:“我们常州是京
城的北部大门,决不能失守。可是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士兵都是普通市民,不是平素训练和调度
出来的军队。而且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他们乘胜而来,锋芒锐不可当,我担心与之作战不容易取得
胜利。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姚訔认为胡应炎说得对。
当初王洙逃跑后,他的幕僚王虎臣盗去了郡里的官印,自己冒充知府,到伯颜的营地献郡印表示投降。伯
颜不知道他是假知府,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并且派军队与他一起驻守。等到王虎臣回到常州城,姚訔等
人已经先到了,王虎臣等不能进入城中,返回元营报告伯颜说常州城百姓叛乱占据了城池。伯颜大怒,命
令元帅唆都率领步兵骑兵共计 20 多万人包围常州城。胡应炎和安节、师勇分头从不同城门出战迎敌,各自
连续多次获胜,杀死元军很多将领。功绩上报,进官直秘阁。围攻的时间久了,元兵伤亡很多。唆都请求
增兵,伯颜就调遣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的进攻更加急迫,城内的食物补给和增援都断绝了。常州
城陷落了。刘师勇逃跑了,姚訔和王安节战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了巷战,打到孔子庙那里众人
溃散了,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亲手杀死很多元兵,最后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唆都审讯责骂他说:“你
就是曾经杀了我很多将领的那个人?”胡应炎说:“我是想杀死你,哪里只是想杀死你的那些将领?我真
怨恨自己没有办到!”唆都大怒,腰斩了胡应炎。他年仅 27 岁。元兵入常州屠城,胡聪胡应发都被杀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C【解析】“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错误。表现诗人在帮助乡邻后得到的回报和满足,以及在
山林生活的惬意、闲适等,没有希望被朝廷再次重用的情感。(3分)
16. 【解析】①对比的手法。(2分)②用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对比,写出了诗人宁愿像张释
之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2分)③表达出诗人归隐山林、
厌恶官场、保持高洁品格的情感。(2分)(共 6 分,每点 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覆压三百余里 用之如泥沙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6分,每句 1 分,错一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答案示例】①颠扑不破 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③拈轻怕重/避重就轻
(3 分,每个 1分。示例答案所示成语均可得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可推知横线处词语含意。与之匹配的成语如:
1 颠扑不破:意思是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①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意思符合语境,但是这个成语通常作谓语、
定语分句,在本题中修饰“的道理”属于用法不当。借此提醒考生,积累成语时既要识记含意,也要关注
用法。
②持之以恒: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
②坚持不懈:意思是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锲而不舍: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②根据破折号前的内容“需要一定的过程”,因
为语境中强调了“过程”,所以最优解应是“持之以恒.”。 注意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辨析语境。
③拈轻怕重:拣轻的,怕重的。形容工作上怕挑重担子。
③避重就轻: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提醒考生
识记多义项成语。
19.【答案示例】
①引用:例如:哲人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
井。”文中还有“王安石道......”等。
②特殊含义:例如:“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复制粘贴”。 “最厚的
地方”;“困难外表”,“危险外衣”。
③强调:“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共 4分。每点 2分,答满 2 点即可得满分。注意:
每一点中,只要术语正确就得 1 分,结合的文本与术语契合再得 1分。)
20.【答案示例】
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修辞判断 2 分)
②用“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赋予“成功”以人的样子,(结合文本 1
分)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成功所具有的困难多、危险大的特征。(表达效果 1 分)(共 4分)
21. ①玩好需要归位(或放回原处);②而不是一味享受;③孩子既独立又担当时。
(共 6分,每点 2 分。意思接近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第一空处,由下句“也许孩子收拾起来很慢,但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翁,
而不是袖手旁观”可知,应该是让孩子收拾他的玩具,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玩好需要归位”,或者“放回
原处”。
第二空处,由上文“要让孩子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知,是在说孩子应该付出;再结合下
文“做‘小公主’‘小皇帝’”可知,此处为转折语气,做“小公主”“小皇帝”是享受,所以此处应该
填写 “而不是一味享受”。
第三空处,由上文“所有的家庭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体”可知,让孩
子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体,当孩子既独立又担当时,成绩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已。所以
此处应该填写“孩子既独立又担当时”。
22. 第 1 段:要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第 2 段: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第 3段: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共 3分, 意思接近即可,一句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 1 段:由原文“也许孩子收拾起来很慢,但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翁,而不是袖
手旁观”可概括“要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
第 2 段:由原文“要让孩子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我们作为家庭
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付出,而不是一味享受,做‘小公主’‘小皇帝’”可概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
识”。
第 3 段:由原文“所有的家庭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体”可概括“要培
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四、写作(60 分)
23.参照 2022 年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材料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引
用的《礼记》中的一句话,并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提示语“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
事等方面都有启示”,则为考生指明了思考和立意方向: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
尽精微”。所以,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
或要有大局观,或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从“感悟”一词来看,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可以就其中一
个方面运用并列式来谈。考生要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2.胸怀大局,脚踏实地。3.尽其“精微”,方能
致人生“广大”之境。
【评分建议】
1.以 43 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优秀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历次考试作文阅卷 50 分以上的作文偏少,望改变)。
4.关于字数:6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600 字以下的文章,
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
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或只写标题的,给 2 分;完全空白,评 0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