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形式。断句的依据在于:①与上下文语境能相互印证的整句的意思;②词句之间的意义与语法联系;③文言语句的表达习惯;④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这需要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故断句是对文言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
一、依语境,明句意
为未加标点的文言语句断句,理解句意是第一位的;理解句意离不开语境,尤其是前后语境。
【例1】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析】这段文字前面说的是郗超与谢玄之间的事,二人关系不好,苻坚要攻打东晋,形势危急,朝廷拟议派谢玄北讨,人们意见不一。后面说的是事情成功之后,人们评价郗超不因自己的爱憎隐瞒别人的才能。依前后语境可知:待断句是郗超对谢玄挂帅出征提出的赞同意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断句。
【答案】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答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二、借词语,寻断点
(一)借名词(代词)
名词(代词)往往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找准了主语或宾语,也就寻出了首尾。
【例2】未一日,风浪大作。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
【析】关键名词(代词)有“吾”(高先生)“众人”“生者”“死者”,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二)借虚词
1.句首虚词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均可断句。
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2.句末虚词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大多可以断句。
【例3】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明文海》)
【析】句首句末虚词“也、遂、以、乎”加上名词(代词)“子、予、我”,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三)借领字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常使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领起字,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例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析】待断句是沛公与张良的对话,用了三个“曰”,其说话主体各不相同,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借句式,探结构
(一)对称句式
【例5】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
【析】“汀风春”“溪月秋”相对,“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相对,“宾友集”“歌吹作”相对,“舟棹徐动”“觞咏半酣”相对,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二)顶真句式
顶真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例6】自余为缪人,居是州,恒惴栗。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析】形成顶真的字词有“到、醉、卧”,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三)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的前后大多可以断句。
【例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析】“庸……乎”“是故……”“……师之所存也”是固定结构,“……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借语法,辨关系
古代没有统一的语法,但文言文中却有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基本成分都有,除开文言特殊句式,其他与现代汉语大致一致。所以,语法关系也是我们断句的依据之一。语法关系与意义关系是一个整体,借语法可以辨析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系明则句读明。
【例8】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阃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析】“契丹大举入寇”是一个具有完整语法结构和表达意义的语句,如果断为“契丹大举入寇时”,则不符合文言文语法习惯,所以下一句应该断为“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也是具有完整语法结构和表达意义的语句,各自于前后断开。后面两个人名,各自搭配籍贯介绍和行为事件。通过语法分析,明确了意义,也就找到了断句的依据。
【答案】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考点通关练
1.下列断句与课文不符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用“/”给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4.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7.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8.下列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9.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续成《宋元纲目》,章下所司。十一年迁礼部右侍郎,辞,不许。丁父忧,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礼部左侍郎。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诏从之,命都御史屠滽往。贵州镇巡官奏苗反,请发兵,廷议将从之。直言起衅邀功,不可信。命官往勘,果无警。是年九月改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逾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尹直传》)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于是,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乃尔润风墨云密布并发。
(选自韩日缵《甘霖亭记》)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诸侯之义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选自《说苑·至公》)
A.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B.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C.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D.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选自《明史·翟銮传》)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17.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B.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C.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D.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於石。太宗后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B.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C.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D.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征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渐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住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B.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C.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D.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2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角的一项是( )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 贵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7.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断句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下列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B.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C.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D.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8.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9.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齐恒晋文之事》)
31.用“/”给下面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32.请用斜线(/)为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3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下 马 伫 立 及 疲 乃 布 裘 坐 观 因 宿 其 旁 三 日 方 去。
34.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5.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项 羽 乃 悉 引 兵 渡 河 皆 沉 船 破 釜 甑 烧 庐 舍 持 三 日 粮 以 示 士 卒 必 死 无 一 还 心
(选自《项羽本纪》)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形式。断句的依据在于:①与上下文语境能相互印证的整句的意思;②词句之间的意义与语法联系;③文言语句的表达习惯;④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这需要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故断句是对文言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
一、依语境,明句意
为未加标点的文言语句断句,理解句意是第一位的;理解句意离不开语境,尤其是前后语境。
【例1】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析】这段文字前面说的是郗超与谢玄之间的事,二人关系不好,苻坚要攻打东晋,形势危急,朝廷拟议派谢玄北讨,人们意见不一。后面说的是事情成功之后,人们评价郗超不因自己的爱憎隐瞒别人的才能。依前后语境可知:待断句是郗超对谢玄挂帅出征提出的赞同意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断句。
【答案】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答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二、借词语,寻断点
(一)借名词(代词)
名词(代词)往往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找准了主语或宾语,也就寻出了首尾。
【例2】未一日,风浪大作。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
【析】关键名词(代词)有“吾”(高先生)“众人”“生者”“死者”,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二)借虚词
1.句首虚词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均可断句。
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2.句末虚词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大多可以断句。
【例3】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明文海》)
【析】句首句末虚词“也、遂、以、乎”加上名词(代词)“子、予、我”,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三)借领字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常使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领起字,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例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析】待断句是沛公与张良的对话,用了三个“曰”,其说话主体各不相同,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借句式,探结构
(一)对称句式
【例5】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
【析】“汀风春”“溪月秋”相对,“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相对,“宾友集”“歌吹作”相对,“舟棹徐动”“觞咏半酣”相对,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二)顶真句式
顶真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例6】自余为缪人,居是州,恒惴栗。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析】形成顶真的字词有“到、醉、卧”,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三)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的前后大多可以断句。
【例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析】“庸……乎”“是故……”“……师之所存也”是固定结构,“……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据此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借语法,辨关系
古代没有统一的语法,但文言文中却有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基本成分都有,除开文言特殊句式,其他与现代汉语大致一致。所以,语法关系也是我们断句的依据之一。语法关系与意义关系是一个整体,借语法可以辨析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系明则句读明。
【例8】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阃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析】“契丹大举入寇”是一个具有完整语法结构和表达意义的语句,如果断为“契丹大举入寇时”,则不符合文言文语法习惯,所以下一句应该断为“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也是具有完整语法结构和表达意义的语句,各自于前后断开。后面两个人名,各自搭配籍贯介绍和行为事件。通过语法分析,明确了意义,也就找到了断句的依据。
【答案】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考点通关练
1.下列断句与课文不符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B.断句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为了突出“不敢言而敢怒”,课本如下处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天下之人”既作“使”的宾语,又是句子的主语,“人”后断开,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故选B。
2.下列用“/”给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沛公第一个攻入关中并且进入咸阳,他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就是为了等待大王(指项羽)的到来。
本题中,“封闭宫室”,主语“沛公”省略,“封闭”谓语,“宫室”宾语,故本句结构相对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ABD;
故选C。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因谗之曰”的主语是“上官大夫”,与上一句“屈平不与”的主语不同,不能相连,应在“因”前断句,排除BC。
“平”即屈平,“伐”动词,“平伐其功”构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应在“平”前断开,排除D。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错误。
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中“或”指有的人,“或……或……”是不同的情况,在“或”的前面断开。
B.正确。
句意:即使是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
C.错误。
句意:圣人就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必定会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于是才能治理混乱。
“焉”,相当于“乃”“则”“就”“于是”,承接前文,与后文联系紧密,应该在“焉”的前面断开。
D.错误。
句意: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以不忍人之心”,介宾结构,作“行”的状语,此处可断可不断,因句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较长,可在“心”后断开;“行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作“行”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且“治”为动词,是后句“天下”的谓语,故“政”后断开;
本句可断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故选B。
5.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中“政”作“有”的宾语;“不忍人”作定语修饰“政”;“之”是助词,的;“矣”是句末语气词;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中,“政”是宾语,其后宜断开;“治”是动词,“治天下”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故选C。
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子曰”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焉”为句末语气词,后面应停顿,排除D;
前文已经有了“克己复礼”,所以后面的“克己复礼”也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7.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而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
两个“知至”之间应断开;两个“意诚”之间应断开,两个“心正”之间应断开,两个“身修”之间应断开,两个“家齐”之间应断开,两个“国治”之间应断开。
或者,“知”在句中是名词,“至”是“知”的谓语动词,且“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D。
“身”在句中是名词,“修”是“身”的谓语动词,且“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C。
故选A。
8.下列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B.句意: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内”,同“纳”,接纳;“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两个对等的句式,其主语都是“四君”,中间宜断开。
正确断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故选B。
9.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
“尽”作状语,修饰“从”,不能断开,排除AB;
“中使”作“尚存”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参考译文:
税监刘成因水灾请求暂停征收米税。皇帝认为不应当全部停止。 赵世卿上奏说:“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皇帝没有答复。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续成《宋元纲目》,章下所司。十一年迁礼部右侍郎,辞,不许。丁父忧,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礼部左侍郎。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诏从之,命都御史屠滽往。贵州镇巡官奏苗反,请发兵,廷议将从之。直言起衅邀功,不可信。命官往勘,果无警。是年九月改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逾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尹直传》)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前来请求援助。讨论此事的人打算送他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杀了他。应该派遣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
“议者”是“欲送之还”的主语,“议者欲送之还”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
“宜遣大臣即询”是兼语句,“宜遣大臣”既是“遣”的宾语,又是“即询”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C。
参考译文: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宫编修。成化六年,上疏请求编修《大明通典》,并且续写完成《宋元纲目》。文书下发到管辖的部门进行审理。成化十一一年,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不就,不被允许。遭遇父亲去世服丧,丧期满,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就地改任礼部左侍郎。成化二十二年春天,被召回朝廷辅佐兵部。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前来请求援助。讨论此事的人打算送他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杀了他。应该派遣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诏命听从他的建议,命令都御史屠滽前去。贵州镇巡官奏报苗族造反,请求发兵,朝廷议论打算依从他。但尹直说这是挑起事端邀请功赏,不能听信。命令官员前去考察,果然没有敌情。这年九月,(尹直)改任户部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过了一个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尹直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于是,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乃尔润风墨云密布并发。
(选自韩日缵《甘霖亭记》)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
“暴赤日中”是“暴于赤日中”的省略,“于赤日中”是后置状语,和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自”是“从”,“徂”是“到”,“从……到……”,中间不能断开;且“日”作后文“行”的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CD。
故选B。
参考译文:
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于是,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诸侯之义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选自《说苑·至公》)
A.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B.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C.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D.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安定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
“邠人”作主语,“从之”作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守国安民”的主语是“君子”,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诸侯为国而死就是正义的。周太王却舍弃了自己的国家而迁走是为什么呢?圣人不愿意让强横凶暴的势力侵犯欺凌百姓,所以让诸侯国君为国而死,以守护他们的百姓。周太王有最仁慈的恩德,他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所以用名犬宝马珍宝财物臣事勋育、戎氏这些部族,但他们的侵略并未因此停止。问他们想要什么,回答说要土地。周太王于是聚集他的群臣以及年高德重的人,告诉他们说:“土地是用来养人的,不能因为它能养育人而害了所要养育的民众,我将要离开这里。”周太王于是迁到岐山之下居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安定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不为自己的私利,只希望百姓丰衣足食保护百姓,这大概就是周太王离开原来国家的用意吧!这就叫至公了。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却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
“不愧”的主语为“诸臣”,承前省,应在“不愧”前断开,排除AC;
“俟海内清晏之后”为“议”的时间状语,单独成句,“议之未晚”主谓句,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参考译文:
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徐石麒上奏说:“凿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辞不接受。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却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马士英就憎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卒然”作状语,修饰“遇”,不能断开,排除C;
“之”属于代词,作“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则”往往在句首领起下文,“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句式整体一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参考译文:
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的能力,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他的出生是有所来历的,他去世后仍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抹杀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正气,寄寓在平常事物之中,充溢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选自《明史·翟銮传》)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
“籍没止三条”主谓句,中间不断开,后面解释“三条”的内容,宜在“三条”后断开,排除AB;
“谋反”与“叛逆”“奸党”并列为“三条”的内容,所以“谋反”后面应停顿,排除D。
故选C。
参考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平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
(选自《明史·翟銮传》)
17.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B.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C.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D.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是景泰五年进士。授官御史。天顺初年,李敏奉命安托平定贵州的少数民族。回朝后,他巡行视察京郊地区。成化初年,被举荐破格晋升为浙江按察使。
此断句先注意句中出现的年号“景泰五年”“天顺初”“成化初”。然后分析句意可知,“景泰五年进士”,是说李敏是景泰五年的进士,因此此句为判断句,省略主语“他”,故应在“进士”后停顿,排除AC。
年号“天顺初”“成化初”表示时间,在句中为状语,都应单独成句;且“奉敕抚定贵州蛮”一句中,“贵州蛮”指的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於石。太宗后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B.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C.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D.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虚己外求”“披迷内省”句子结构对仗,各自断开,排除AC;
“言而不用”和“用而不言”是对照的两种情况,应各自断开,排除AC;
“自斯已后”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封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征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征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召请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文书,总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来。
“应”的宾语为“李密”,所以应在“密”后面断开,排除AC。
“宝藏”是“疏”的定语,所以应在“疏”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魏征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穷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不从事谋生的职业,出家当了道士。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召请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文书,总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来。魏征进献了十条计策给李密,李密虽然认为奇特却没有采纳。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干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本句,“樊将军亡秦之燕”是樊将军逃离秦国来到燕国,“之”是动词,意思是“到”,到的地方是“燕国”,即“燕”做“之”的宾语,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容”的主语是“太子”,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
“寒心”是一个双音节词语,不能在中间分开,且“当”的宾语是“饿虎之蹊”,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又”表示列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
故选C。
参考译文: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渐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住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B.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C.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D.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侯中有先背弃盟约的,其他五国就共同讨伐他。六国合纵结成联盟来抵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发动军队来危害六国了!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可以完成了!
“有……者”作“诸侯”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出兵于函谷关”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参考译文:
现在天下的文武大臣,一齐在洹水之上集会,交换人质杀白马来缔结盟约。盟约可以这样写: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各自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楚国,韩国军队负责切断秦军运粮的通道,赵国军队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军队守卫常山以北地区。假如秦国攻打韩、魏两国,那么楚国军队切断秦军的后路,齐国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韩、魏两国,赵国军队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军队守卫云中。假如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军队切断秦军的后路,韩国军队守住成皋,魏国军队堵住纵横交贯的要道,赵国军队越过黄河、漳水、博关,燕国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齐国。假如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军队守住常山,楚国进军驻扎武关,齐国军队渡过渤海,韩、魏两国各自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燕国。假如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进军驻扎宜阳,楚国进军驻扎武关,魏国进军驻扎河外,齐国军队渡过渤海,燕国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赵国。诸侯中有先背弃盟约的,其他五国就共同讨伐他。六国合纵结成联盟来抵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发动军队来危害六国了!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可以完成了!”赵王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赐给他一百辆有装饰的兵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玉璧、一千纯锦绣,让他用这些财物与其他五国诸侯缔结合纵之约。
2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从而”是一个词,意思是接着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应断开,排除A。
故选C。
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角的一项是( )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排除AD;
“子”是第二人称,指“您”,是“不贺”的主语,不是“贺”的宾语,因此“子”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参考译文: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怀王就很诧异的问:“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这样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
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 贵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2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故选B。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
27.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断句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下列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B.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C.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D.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之”做“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
“孰与”固定词语,用在句首,意思为“……跟(与)……哪个(谁)怎么样”,之前断开,排除选项A。
故选B。
句子翻译: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参考译文:
有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28.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答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并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的能力。
本句的意思是:站的高而踮起脚尖反而站不稳,为了走的快而跨大步反而走不快;自我显示的人反而不能彰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立功,妄自尊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句式对称,说的是两种情况,所以其后加句号。这两种情况一种是“企者不立”,一种是“跨者不行”,两句间应加上逗号。后面说的又是四种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分别对应这四种人的是“不明”、“不彰”、“无功”、“不长”,四种情况拟人的并列,所以这四句之间用逗号。
29.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答案】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敢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
依据两个“则”字、一个“况”字引导的内容,都是对应前文的结果,之前要断开;
再根据“亦”字推断,“祸败乱亡”和“无所不至”是并列的情况,其间要断开;
再根据结构相同的特征看,“无所不取”和“无所不为”要从中间断开,“天下其有不乱”和“国家其有不亡者”也要从中间断开。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齐恒晋文之事》)
【答案】今恩足以及禽兽 /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 独何与 / 权 / 然后知轻重 / 度 / 然后知长短 / 物皆然 / 心为甚 / 王请度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恩”“功”两个名词分别做主语引领两个句子,“而”在此表转折,应位于第二句句首,因此第一处应从“而”后断开;
“者”在此处表原因,应放于句尾,因此第二处应从“者”后断开;
“独何与”,反问句式,“与”为句末语气词,通“欤”,后面断开;
“权”“度”对应,“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对应,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物皆然”“心为甚”,都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王请度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故断句为:今恩足以及禽兽 /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 独何与 / 权 / 然后知轻重 / 度 / 然后知长短 / 物皆然 / 心为甚 / 王请度之!
31.用“/”给下面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答案】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分析可知,“勃”是王勃的自称,“三尺微命”是自谦之语,是对在场的长辈的敬语。“一介书生”,这是王勃在介绍自己的情况,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此处构成的是一个判断句,“勃”是主语,“一介书生”是谓语,因此断句为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与“有怀投笔”结构对称,“等终军之弱冠”与“慕宗悫之长风”句式结构相同,因此都要分别断开,即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同样,根据句式结构相同的特点,“舍簪笏于百龄”与“奉晨昏于万里”之间要断开;“非谢家之宝树”与“接孟氏之芳邻”之间要断开。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都是四字短语,且句式结构相同,故要断开,即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最后,用“杨意不逢”和“钟期既遇”两个典故成文,因此也判断出句式结构是相同的,因此可断为: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参考译文: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年龄相等,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豪情,也有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但也和许多贤德之士相交往。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一定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诲;而今天我能谒见阎公受到接待,高兴得如同登上龙门一样。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32.请用斜线(/)为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答案】断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译文:如果名分不合乎法度,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名”是“名分”;“言”是说话;“事”是事情;“民”是百姓。此外还有刑罚和礼乐也是名词。文言句子中:“名不正”是“名分不合乎法度”的意思,“则”是连词,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后面以此类推,形成顶针修辞。所以断句应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译文:如果名分不合乎法度,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
【点睛】“断句”的原因是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断句的具体方法如下:弄通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借助名词(代词)断句;借助语法结构断句;利用总分关系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借助语法结构断句;利用总分关系断句等等。
3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下 马 伫 立 及 疲 乃 布 裘 坐 观 因 宿 其 旁 三 日 方 去。
【答案】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留宿石碑旁,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下马伫立”是连动短语,动作连接紧密,其后应断开;
“及疲”作状语,用于句首表时间,其前后断开;
“乃”是副词“于是”,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布裘坐观”“宿其旁”“三日方去”都有动词作谓语句,各自独立成句,“因”用于句首表顺承。
参考译文: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留宿石碑旁,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34.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答案】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子说:“一个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曰”后大多是对话或引文,其后要加双引号,故“曰”后要停顿;
“而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是对称结构的句子,“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所以两个“而”字前面都要断开;
“鲜矣”中“矣”为句末语气词,故其后要停顿;
“未之有也”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要独立成句,其前后都要停顿;
“君子务本”中“君子”是主语,“务”是谓语,“本”是宾语,该句是独立完整的句子,故其后要停顿;
“本立而道生”也是完整的句子结构,其后要停顿;
“其为仁之本与”中“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应放在句首,故“其”前面应做停顿。
35.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项 羽 乃 悉 引 兵 渡 河 皆 沉 船 破 釜 甑 烧 庐 舍 持 三 日 粮 以 示 士 卒 必 死 无 一 还 心
(选自《项羽本纪》)
【答案】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中“渡河”是“引兵”的行动,之后断开;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句式一致,之间之后断开;
“以示士卒必死”中,“士卒必死”是“以示”的宾语,之前之后断开。
即“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点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译文:
项羽于是带兵渡河,将所有的船凿沉,所有的锅碗砸破,烧掉茅屋,只带了三天的粮食,以此来表示与士兵们同生共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