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词多义:文言实词
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相同的现象,就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很普遍,且它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往往用实词理解题、文言翻译题进行考查。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众多义项中的哪一个呢?这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和语意来认真分析判断。
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1卷,北京卷,都有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如:
(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全国乙卷的这道题,就是直接将文言篇目中的某个实词,与课内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些篇目中的某个词进行比较分析,要求学生将课内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
高中课本中“食”的常见义项有下列几种:
【例1】食
(1)吃。如: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吃的东西,食物。如: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读sì,喂。如: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如“食”的义项(1)。
引申义是从本义生发出来的,同本义有关联的意义。如“食”的义项(2)(3)。
一、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又如:
【例2】道
分析多义词的各意义之间的联系,首先要探求、确定其本义。因为在一个词的完整的词义系统中,从地位或作用看,本义是纲,派生义是目,纲举才能目张;从产生、发展的历史看,本义是源,引申义是流,推本溯源,支流分派才脉络分明。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二、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为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又引申为兵法。词义引申是丰富词汇表达力的重要手段。词义引申,可以使一个词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
词的引申义有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种。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字像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又如:
【例3】节
节的本义是“竹节”,由“竹节”直接引申出“关节、节气、节拍和章节”,这些事物的性状都与竹节相似,具有匀称的间隔。
【例4】朝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的。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早上省视父母、君王”,这是直接引申义。而由“早上省视父母、君王”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朝拜”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这些就是间接引申义了。图示如下:
在考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还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掩盖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使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词。如:
【朝】由“早晨”引申为“朝廷”,改读cháo。
【说】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ì。
【语】由“谈论、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取】由“割取,捕获”引申为“娶妻”,后来写作“娶”。
【解】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懈怠,松弛”,改读xiè,后来写作“懈”。
【景】由“日光”引申为“阴影”,改读yǐng,后来写作“影”。
【弟】由“弟弟”引申为“弟弟顺从兄长”,改读tì,后来写作“悌”。
三、词的比喻义
词除了本义、引申义,还有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这个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
【爪牙】本义是“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比喻义指“亲信,党羽”。
【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指“关系亲密或兄弟”。
【首领】本义是“头和颈”,比喻义指“为首的人”。
【草菅】本义是“草茅”,比喻义指“轻贱”。
【利器】本义是“锋利的武器”,比喻义指“卓越的才能,人才”。
【秋毫】本义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义指“极纤小的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经常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喻则是临时性的,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中的“日薄西山”就是临时用来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又如:
【例5】金
四、如何识记一词多义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例6】亡
《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其他的意思。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1)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比喻亲信、党羽,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
(2)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尾,再引申为微小。
(3)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如“引”(本义“拉开弓”—延长—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如“兵”(本义“兵器”—兵士—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如“去”(本义“离开”—距离—废除—舍弃)。
4.集中记忆。
【例7】引
【例8】绝
本义:人用刀砍断丝。
引申义:
(1)a.断绝;b.隔绝、阻碍;c.端点、极点;d.极、很、非常。
(2)由“丝”的断绝,可以类比出江河的“绝”,即横渡,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由“横渡”引申为“穿过、经过”,再引申为“超过”。
(4)丝被砍断叫作“断绝”,人被砍断叫作“灭绝”,由此引申出人死亡叫“命绝”。
(5)丝断了本不是好事情,但把丝剪断才能制成绸缎,做成衣服,这就引申出了“绝妙”,由“绝妙”引申出“卓越”,由“卓越”引申出“僻远、极远”。
【例9】流
“流”的词义引申关系表示如下:
如《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流”即是“河流”的意思。
【例10】长
“长”的词义引申关系表示如下:
如《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长”即“长度”的意思。
根据多个方面引申,得出了“引”“绝”“流”“长”的不同意义,集中记忆,效率更高。
五、解题策略
(一)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以上,其形旁的“形”为我们理解词义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和有利的条件,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又如:
①径造庐访成。(《促织》)
“造”,从它的形旁可以推测它的本义与“走”的意义有关,再从这个句子的语境来看,下文“庐”是个处所,从而可以推知其本义应是“到”或“往”的意思。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鄙”,从它的形旁可以推测它的本义与“地域”的意义有关,再从这个句子的语境上来推断,可以得知它的意思是“边境”。
(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寻求词语的正确意义
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跬步”与“小流”的位置相对应,因此从“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忧劳”的意义容易理解,但是“逸豫”的意义就难以解释。利用“忧劳”和“逸豫”相对应的关系,可以轻易地解读“逸豫”的意思,即“安逸享乐”。
③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病梅馆记》)
“欹”,字形较冷僻,使用频率小,仅从字的“形”上去理解字的意义,似乎难以理解,但利用“欹”与“正”的位置对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找到“欹”的意义是“不正、倾斜”。
(三)借助汉语的语法结构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例11】信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呤留别》)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
③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
句①中,“难求”是谓语,“信”在“难求”前起修饰作用,作状语。再结合上下文的意义理解,就可以推知“信”的意思是“确实、实在”。
句②中,“信张仪”是动宾结构,由此可以判断“信”作动词,结合语言环境推知“信”的意思是“相信”。
句③中,“信义”在句子中作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知“信”和“义”都是名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信”的意思是“信用”。
(四)借助成语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成语大多是由古文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意义也是相似相近的。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借助成语的意义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由“薄”可联想到“日薄西山”中的“薄”,从而推知其意思为“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速”的意思可以参考成语“不速之客”,于是可推出其意思为“招致”。
(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知词语的意义
这是掌握文言词语意义的重要方法。如“令”字的多项意义就可以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获得。
【例12】令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
②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③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促织》)
句①中,“令”是“法令”的意思。
句②中,“令”是“美好的”的意思。
句③中,“令”是名词“县令”的意思。
考点通关练
1.【殆】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C.殆有神护者。(表推测,大概)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能,会)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D.近于,几乎,将要。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选D。
2.【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焉用亡郑以倍邻?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事倍功半”中的“倍”的意思是:增加双倍。事倍功半:比喻费力大而收效小。
A.“倍”,违背,背叛。句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B.“倍”,增加百倍。句意:比较秦国通过贿赂得到的土地和战胜其他的国家获得的土地,它们实际增加了百倍。
C.“倍”,更加。句意: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D.“倍”,增加。(您)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故选B。
3.【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C.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D.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D.当,相抵。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他们来相抵。
故选D。
4.【爱】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吝惜)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隐蔽、躲藏)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爱护)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爱”:喜爱,疼爱。句意:喜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B.句意: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我搔头徘徊心紧张。
C.“爱”:吝惜。句意: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贤士。
D.“爱”:喜欢。句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故选B。
5.【诚】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名词,真心、诚意)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C.且燕赵……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副词,已经)
D.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副词,确实。句意:而且燕赵……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故选C。
6.【察】从下列各选项中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动词,详审、明察)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C.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动词,观察、仔细看)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楚、明晰)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解释正确。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B.解释正确。句意: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C.解释正确。句意: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
D.解释错误。察,苛察;句意: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故选D。
7.【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B.草木皆兵。(名词,兵器)
C.穷兵黩武。(名词,战争)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
B.错误。兵:战士、士兵。句意: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C.正确。句意:用尽所有兵力,随意发动战争。
D.正确。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
故选B。
8.【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项王曰:“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适、安逸)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安定的环境。句意: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在安逸的环境里,不时刻考虑到危险的降临。
故选C。
9.【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闻妻言,如被冰雪。(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动词,同“披”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表被动)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被”,动词,覆盖、蒙上。句意: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B.正确。“被”,动词,披散、散开。句意: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C.正确。“被”,动词,同“披”。句意:如今,身上穿着漂亮的衣裳,在这里端坐着谈论礼仪。
D.错误。“被”,动词,遭遇,遭受。句意: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身受多处创伤。
故选D。
10.【本】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草本的根或茎干)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副词,本来)
D.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B.推究、探究。句意: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故选B。
11.【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名词,边邑、边境) B.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C.鄙人不知忌讳。(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低贱、轻贱)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谦辞,住在乡野、粗鄙的。句意: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故选C。
12.【朝】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B.朝闻道,夕死可也。(名词,早晨,读zhāo)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见、接受朝见)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名词,王朝、朝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D.“朝”,动词,朝见、朝拜。句意:燕赵韩魏这几个国家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
故选D。
13.【得】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得到、获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希望)
C.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实现、成功) D.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B.得:能够。句意: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够和项羽见面。
故选B。
14.【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名词,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义、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方式、方法、技能)
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修养)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⑦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小路)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
②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句意:于是废黜前面帝王的施政主张。
④句意: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陈涉)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⑤句意: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⑥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⑦句意:哪能说得完呢?
⑧道,应解释为:动词,取道。句意: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故选D。
15.【度】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初生时的气度) 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限制)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推测、考虑) D.众里寻他千百度。(渡过)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度”:法度、制度。句意:为什么不趁着壮年除去秽恶之行,改变眼前这种法度呢?
B.“度”:比量,衡量。句意: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
C.句意:请(你)估计我回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D.“度”:回,次。句意: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
故选C。
16.【病】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嫉妒)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病情)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形容词,困苦)
D.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毛病、缺点)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病”:担心。句意: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故选A。
1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A.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例句中“让”意为责备。句意: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
A.“让”:拒绝、推辞、丢弃。句意:因此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
B.“让”:谦让。句意: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
C.“让”:责备。句意:使者很高兴,就用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D.“让”:谦让。句意:没有谦辞礼让的心,不能算是人。
故选C。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举”,按照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笼归,举家庆贺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⑤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⑥举酒欲饮无管弦 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⑧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⑨举类迩而见义远 ⑩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⑤⑥⑦/②③④/⑧⑩/⑨ B.①⑤⑥⑦/②④⑨/③/⑧
C.①⑥⑦/②③④/⑤⑧⑩/⑨ D.①⑤⑥⑦/②④/③/⑧⑩/⑨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举起。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
②全。句意: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
③施行。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④全。句意:全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⑤举起。句意:手刚举起,则又超乎寻常而一跃跳起来。
⑥举起。句意: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⑦举起。句意: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
⑧攻占。句意: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
⑨列举。句意: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而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⑩攻占。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①⑤⑥⑦“举起”/②④“全”/③“施行”/⑧⑩“攻占”/⑨“列举”
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的“属”字有“写作”含义的是( )
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B.屈原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C.举酒属客(《赤壁赋》)
D.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接连、连续。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B.写作。句意:屈原写作草稿还没有完成。
C.劝酒。句意: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
D.部属,手下。句意: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囚禁到另外的地方。
故选B。
20.下列句子中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事急矣,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乃置酒请之 D.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请”,请让我,表谦逊;句意: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来互相娱乐吧。
A.“请”,请求;句意: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B.“请”,请让我,表谦逊;句意:形势非常紧急了,请允许我接受您的命令去向孙(权)将军请求救兵吧。
C.“请”,动词,邀请,宴请;句意:于是就摆放酒宴邀请他。
D.“请”,动词,邀请,约请;句意: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也称门客前往抗击秦军。
故选B。
21.下列句子中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行将就木
C.赵王畏秦,欲勿行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行”是名词,意为“行为”。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A.“行”:品德行为。句意: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
B.“行”:将要。句意: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C.“行”:去,往。句意: 赵王畏惧秦国,准备不去。
D.“行”:做,施行。句意:这些都是兵法中的大忌,可是曹操都贸然这样做了。
故选A。
22.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抢呼欲绝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绝,绝命,使……绝命。句意:上天不让我绝命。
A.绝,横渡。句意:不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B.绝,与世隔绝。句意: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C.绝,绝命。句意: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
D.绝,深入,透彻。句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
故选C。
23.下列句子中与“素不相能”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D.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例句,素,向来。句意:向来不相和睦。
A.素,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句意:十三岁能够纺织素,十四岁学者裁剪衣服。
B.素,白色的。句意: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C.素,空、白白。句意:你们那些君子啊,不要不劳而食啊!
D.素,向来。句意: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
故选D。
24.下列句子中与“权将如吴”(《三国志》)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C.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权将如吴”的“如”意为到、去。句意:孙权将要到吴国去。
A.“如”:表推测,如果。句意:如果能够攻克成功,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定了。
B.“如”:去,往。句意:坐了一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
C.“如”:像。句意: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D.“如”:与“何”构成固定结构,“如……何”,拿……怎么样。句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故选B。
25.下列句子中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期,法当斩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期,约定。句意:没有约定而遇见。
A.期限。句意:错过期限,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斩刑。
B.希望。句意:好剑只希望它能斩断东西,不希望它一定是镆铘。
C.满一年。句意:满一年之后。
D.约定。句意: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故选D。
26.下列句子中与“人固有一死”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固请,召有司案图 B.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人固有一死”的“固”,本来。句意:人本来就有一死。
A.“固”,坚决地。句意: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
B.“固”,难道。句意:活着的万物,难道有不死的吗?
C.“固”,本来。句意: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固”,坚守。句意: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故选C。
27.下列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记录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D.“六艺经传”中的“传”,解释经文的著作。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故选D。
28.下列句子中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书,写,书写。句意: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A.书籍。句意: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
B.书写。句意: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
C.书法。句意:王右军的书法,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D.书信,帛书。句意: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
故选B。
2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草创未就 金就砺则利
B.惑矣 孰能无惑
C.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者
D.孔子师郯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理解的能力。
A.动词,完成/动词,接近,靠近。句意:刚开始做,尚未完成。/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B.疑惑,迷惑/疑难问题。句意:我很迷惑。/谁会没有疑惑呢。
C.都为“凭借”的意思。句意:(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借助车马的人。
D.以……为师/从师。句意:孔子曾师从郯子。/(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故选C。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顾念畜劣物终无所用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夫晋,何厌之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一般。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后句,灭族。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B.前句,顾虑,考虑。句意: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后句,表转折,相当于“但”。句意:只是想到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
C.前句,吝惜,舍不得。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后句,爱护。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D.都是“满足”。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故选D。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举类迩而见义远
B.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C.平正道直 ,竭忠尽志 欲居之以为利 高其直
D.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见,均为通假字“现”。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B.名词,品行。句意: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动词,记。句意:(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C.形容词,正直。句意: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
名词,通“值”,价值。句意: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抬高价格。
D.动词,嫉妒。句意: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动词,妨害。句意: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
故选A。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志:博闻强志 亦各言其志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B.因: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幸:幸蒙大恩 幸蒙其赏赐 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
D.嫉:嫉恶如仇 屈平既嫉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第一个,记忆力。句意: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第二个,志向。句意:也不过是各自谈一谈自己的志向罢了。第三个,志向。句意: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
B.第一个,凭借。句意:借着黄河来做护城河。第二个,凭借。句意: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第三个,趁机。句意:又趁机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
C.第一个,有幸、幸运地。句意: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第二个,希望。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第三个,宠幸、宠爱。句意:财物没有什么被取走的,妇女没有谁被轻薄的。
D. 第一个,憎恨。句意: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第二个,憎恨。句意:屈原也痛恨他。第三个,妒忌。句意:那些坏女人妒忌我有蚕蛾这美女之眉。
故选C。
3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冠盖相属于魏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谢客就车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属”,读“zhǔ”,接连不断。句意:(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
“属”,读“shǔ”,类。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B.“置”,留下。句意: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置”,放置。句意: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C.“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谢”,辞别。句意:才辞别了朋友上车。
D.两句中的“辞”都是推辞之意。句意: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
句意: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没有什么可推辞的。
故选D。
34.下列字词在两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摧: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摧眉折腰事权贵
B.言:感我此言良久立 因为长句,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序)
C.信: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D.就:金就砺则利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摧,摧毁,毁坏。
句意: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摧,低下。
B.句意: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言,话。
句意: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言,字。
C.句意: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信,实在,的确。
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信,随便。
D.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就,靠近。
句意: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就,靠近。
故选D。
3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是者不彰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B.物或恶之
非恶其声而然也
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静而后能安
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第一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第二个,形容词,正确。句意: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B.两个都是动词,厌恶。句意:人们都厌恶这种行为/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C.第一个,形容词,安逸;第二个,形容词,性情安和。句意: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心不妄动,则能够性情安和。
D. 第一个,动词,治疗;第二个,动词,攻打。句意:这就像医生治病专攻病人的病源一样/所以攻打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获利。
故选B。
3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言语、话语。句意:对这个人的话十分感慨。后句,字。句意: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B.前句,此,这,指示代词。句意: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后句, 判断动词“是”。句意:自己说(她)自己本来是住在京城的女子。
C.前句,轻轻地。句意: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后句,轻视。句意:商人看中利益,轻视离别。
D.都是“随意”的意思。前句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后句句意:更像是在院子里悠闲随意的散步。
故选D。
37.下列对句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竭诚以待下”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C.“终必不蒙见察”与“冀君实或见恕也”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项羽兵四十万”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 正确。“诚”,名词,诚意。句意:一定竭尽诚意地对待别人。“诚”,假设连词,如果。句意: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故选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 正确。“度”,名词,计划。句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度”,动词,考虑。句意:(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故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C.错误。“见”,副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见”,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句意: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故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而选项说含义不同。
D. 正确。“兵”,名词,军队。句意:项羽的军队40万。“兵”,名词,军队。句意: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故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故选C。
38.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伐其功”与“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是以见放”与“沉吟放拨插弦中”(《琵琶行》)中的“放”字含义不同。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与“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D.“争宠而心害其能”与“故说诗者,不以文害其辞,不以辞害其志”(《孟子》)两句中的“害”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A.第一个“伐”意为“自夸、炫耀”;句意: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
第二个“伐”意为“进攻、征伐”;句意: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第一个“放”意为“放逐”;句意:所以被放逐。
第二个“放”意为“放置、放下”;句意: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C.两个“治”均意为“安定、太平”;第一个句意:博学多闻,见识广博,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第二个句意: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D.第一个“害”意为“嫉妒”;句意: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第二个“害”意为“妨害、妨碍”;句意:所以分析评论诗歌,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曲解词句,也不能用词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
故选C。
39.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以为(是)轮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B.“ 以为(是)轮”错误,“ 以为轮”中的“为”是“制成”的意思。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故选B。
40.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人君当神器之重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C.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走赵,赵不内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家齐而后国治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当”,对着。句意: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当”,应当。句意:如果说现在(我)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
“当”,掌管。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B.“度”,计划。句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度”,揣测、估量。句意: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就进去。
“度”,揣测、估量。句意:他人的心意,我可以揣测出来。
C.“亡”,失去。句意: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亡”,逃走。句意: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
“亡”,逃走。句意: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D.“治”,太平、治理得好。句意:家庭整治好了,然后治理国家。
“治”,太平、治理得好。句意:通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治”,治理。句意: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故选A。
4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靡计不施,迄无济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虞常果引张胜 引佩刀自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济”,渡河/成功。句意:早上渡过河,晚上就在那里修防御工事/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成功。
B.“爽”,差错/茫然。句意:就说出了人想占的事,没有一点差错/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C.“谢”,道歉/道歉。意义相同。句意:第二天不可以不早点去亲自向项王道歉/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确实还在”。
D.“引”,牵扯/举起。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故选C。
4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临文嗟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列坐其次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 死期至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前句,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句意: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后句,动词,靠近。句意: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B.前句,名词,情致。句意: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致是一样的。后句,动词,到达。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C.前句,名词,旁边。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后句,名词,次序。句意: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
D.均为名词,期限。前句句意:用五年作为期限。后句句意:死亡的期限到了。
故选D。
43. 请根据所给实词的义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把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伐
①功业 ②砍伐 ③讨伐、进攻 ④自夸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
(2)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________________
(3)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④ ① ③ 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每制定出一条法律,(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绩。伐:夸耀、自夸。 故选④。
(2)句意: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伐:功业。故选①。
(3)句意: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伐:讨伐、进攻。故选③。
(4)句意:这也就像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伐:砍伐。故选②。
44. 请根据所给实词的义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把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负
①承受 ②使……承担 ③违背 ④凭借,依仗 ⑤辜负 ⑥享有 ⑦覆盖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
(2)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
(3)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 ________________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 ④ ⑤ 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句意: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负:违背。
(2)句意:秦国非常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拿一句空话来换和氏璧。负:凭借、依仗。
(3)句意: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负:辜负,对不起。
(4)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此处可意译为“覆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词多义:文言实词
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相同的现象,就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很普遍,且它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往往用实词理解题、文言翻译题进行考查。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众多义项中的哪一个呢?这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和语意来认真分析判断。
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1卷,北京卷,都有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如:
(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全国乙卷的这道题,就是直接将文言篇目中的某个实词,与课内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些篇目中的某个词进行比较分析,要求学生将课内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
高中课本中“食”的常见义项有下列几种:
【例1】食
(1)吃。如: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吃的东西,食物。如: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读sì,喂。如: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如“食”的义项(1)。
引申义是从本义生发出来的,同本义有关联的意义。如“食”的义项(2)(3)。
一、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又如:
【例2】道
分析多义词的各意义之间的联系,首先要探求、确定其本义。因为在一个词的完整的词义系统中,从地位或作用看,本义是纲,派生义是目,纲举才能目张;从产生、发展的历史看,本义是源,引申义是流,推本溯源,支流分派才脉络分明。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二、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为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又引申为兵法。词义引申是丰富词汇表达力的重要手段。词义引申,可以使一个词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
词的引申义有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种。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字像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又如:
【例3】节
节的本义是“竹节”,由“竹节”直接引申出“关节、节气、节拍和章节”,这些事物的性状都与竹节相似,具有匀称的间隔。
【例4】朝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的。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早上省视父母、君王”,这是直接引申义。而由“早上省视父母、君王”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朝拜”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这些就是间接引申义了。图示如下:
在考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还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掩盖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使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词。如:
【朝】由“早晨”引申为“朝廷”,改读cháo。
【说】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ì。
【语】由“谈论、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取】由“割取,捕获”引申为“娶妻”,后来写作“娶”。
【解】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懈怠,松弛”,改读xiè,后来写作“懈”。
【景】由“日光”引申为“阴影”,改读yǐng,后来写作“影”。
【弟】由“弟弟”引申为“弟弟顺从兄长”,改读tì,后来写作“悌”。
三、词的比喻义
词除了本义、引申义,还有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这个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
【爪牙】本义是“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比喻义指“亲信,党羽”。
【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指“关系亲密或兄弟”。
【首领】本义是“头和颈”,比喻义指“为首的人”。
【草菅】本义是“草茅”,比喻义指“轻贱”。
【利器】本义是“锋利的武器”,比喻义指“卓越的才能,人才”。
【秋毫】本义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义指“极纤小的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经常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喻则是临时性的,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中的“日薄西山”就是临时用来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又如:
【例5】金
四、如何识记一词多义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例6】亡
《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其他的意思。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1)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比喻亲信、党羽,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
(2)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尾,再引申为微小。
(3)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如“引”(本义“拉开弓”—延长—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如“兵”(本义“兵器”—兵士—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如“去”(本义“离开”—距离—废除—舍弃)。
4.集中记忆。
【例7】引
【例8】绝
本义:人用刀砍断丝。
引申义:
(1)a.断绝;b.隔绝、阻碍;c.端点、极点;d.极、很、非常。
(2)由“丝”的断绝,可以类比出江河的“绝”,即横渡,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由“横渡”引申为“穿过、经过”,再引申为“超过”。
(4)丝被砍断叫作“断绝”,人被砍断叫作“灭绝”,由此引申出人死亡叫“命绝”。
(5)丝断了本不是好事情,但把丝剪断才能制成绸缎,做成衣服,这就引申出了“绝妙”,由“绝妙”引申出“卓越”,由“卓越”引申出“僻远、极远”。
【例9】流
“流”的词义引申关系表示如下:
如《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流”即是“河流”的意思。
【例10】长
“长”的词义引申关系表示如下:
如《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长”即“长度”的意思。
根据多个方面引申,得出了“引”“绝”“流”“长”的不同意义,集中记忆,效率更高。
五、解题策略
(一)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以上,其形旁的“形”为我们理解词义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和有利的条件,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又如:
①径造庐访成。(《促织》)
“造”,从它的形旁可以推测它的本义与“走”的意义有关,再从这个句子的语境来看,下文“庐”是个处所,从而可以推知其本义应是“到”或“往”的意思。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鄙”,从它的形旁可以推测它的本义与“地域”的意义有关,再从这个句子的语境上来推断,可以得知它的意思是“边境”。
(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寻求词语的正确意义
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跬步”与“小流”的位置相对应,因此从“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忧劳”的意义容易理解,但是“逸豫”的意义就难以解释。利用“忧劳”和“逸豫”相对应的关系,可以轻易地解读“逸豫”的意思,即“安逸享乐”。
③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病梅馆记》)
“欹”,字形较冷僻,使用频率小,仅从字的“形”上去理解字的意义,似乎难以理解,但利用“欹”与“正”的位置对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找到“欹”的意义是“不正、倾斜”。
(三)借助汉语的语法结构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例11】信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呤留别》)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
③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
句①中,“难求”是谓语,“信”在“难求”前起修饰作用,作状语。再结合上下文的意义理解,就可以推知“信”的意思是“确实、实在”。
句②中,“信张仪”是动宾结构,由此可以判断“信”作动词,结合语言环境推知“信”的意思是“相信”。
句③中,“信义”在句子中作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知“信”和“义”都是名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信”的意思是“信用”。
(四)借助成语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成语大多是由古文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意义也是相似相近的。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借助成语的意义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由“薄”可联想到“日薄西山”中的“薄”,从而推知其意思为“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速”的意思可以参考成语“不速之客”,于是可推出其意思为“招致”。
(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知词语的意义
这是掌握文言词语意义的重要方法。如“令”字的多项意义就可以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获得。
【例12】令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
②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③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促织》)
句①中,“令”是“法令”的意思。
句②中,“令”是“美好的”的意思。
句③中,“令”是名词“县令”的意思。
考点通关练
1.【殆】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C.殆有神护者。(表推测,大概)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能,会)
2.【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焉用亡郑以倍邻?
3.【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C.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D.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挡)
4.【爱】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吝惜)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隐蔽、躲藏)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爱护)
5.【诚】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名词,真心、诚意)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C.且燕赵……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副词,已经)
D.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6.【察】从下列各选项中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动词,详审、明察)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C.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动词,观察、仔细看)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楚、明晰)
7.【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B.草木皆兵。(名词,兵器)
C.穷兵黩武。(名词,战争)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8.【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项王曰:“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适、安逸)
9.【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闻妻言,如被冰雪。(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动词,同“披”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表被动)
10.【本】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草本的根或茎干)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副词,本来)
D.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11.【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名词,边邑、边境) B.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C.鄙人不知忌讳。(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低贱、轻贱)
12.【朝】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B.朝闻道,夕死可也。(名词,早晨,读zhāo)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见、接受朝见)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名词,王朝、朝代)
13.【得】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得到、获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希望)
C.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实现、成功) D.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
14.【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名词,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义、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方式、方法、技能)
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修养)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⑦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小路)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15.【度】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初生时的气度) 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限制)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推测、考虑) D.众里寻他千百度。(渡过)
16.【病】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嫉妒)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病情)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形容词,困苦)
D.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毛病、缺点)
1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A.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举”,按照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笼归,举家庆贺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⑤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⑥举酒欲饮无管弦 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⑧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⑨举类迩而见义远 ⑩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⑤⑥⑦/②③④/⑧⑩/⑨ B.①⑤⑥⑦/②④⑨/③/⑧
C.①⑥⑦/②③④/⑤⑧⑩/⑨ D.①⑤⑥⑦/②④/③/⑧⑩/⑨
19.下列各句中的“属”字有“写作”含义的是( )
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B.屈原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C.举酒属客(《赤壁赋》)
D.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
20.下列句子中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事急矣,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乃置酒请之 D.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21.下列句子中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行将就木
C.赵王畏秦,欲勿行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22.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抢呼欲绝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3.下列句子中与“素不相能”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D.素善留侯张良
24.下列句子中与“权将如吴”(《三国志》)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C.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5.下列句子中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期,法当斩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26.下列句子中与“人固有一死”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固请,召有司案图 B.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27.下列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记录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8.下列句子中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2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草创未就 金就砺则利
B.惑矣 孰能无惑
C.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者
D.孔子师郯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顾念畜劣物终无所用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夫晋,何厌之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举类迩而见义远
B.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C.平正道直 ,竭忠尽志 欲居之以为利 高其直
D.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志:博闻强志 亦各言其志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B.因: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幸:幸蒙大恩 幸蒙其赏赐 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
D.嫉:嫉恶如仇 屈平既嫉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3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冠盖相属于魏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谢客就车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34.下列字词在两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摧: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摧眉折腰事权贵
B.言:感我此言良久立 因为长句,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序)
C.信: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D.就:金就砺则利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3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是者不彰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B.物或恶之
非恶其声而然也
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静而后能安
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3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
37.下列对句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竭诚以待下”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C.“终必不蒙见察”与“冀君实或见恕也”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项羽兵四十万”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38.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伐其功”与“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是以见放”与“沉吟放拨插弦中”(《琵琶行》)中的“放”字含义不同。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与“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D.“争宠而心害其能”与“故说诗者,不以文害其辞,不以辞害其志”(《孟子》)两句中的“害”字含义不同。
39.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以为(是)轮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40.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人君当神器之重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C.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走赵,赵不内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家齐而后国治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靡计不施,迄无济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虞常果引张胜 引佩刀自刺
4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临文嗟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列坐其次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 死期至矣
43. 请根据所给实词的义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把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伐
①功业 ②砍伐 ③讨伐、进攻 ④自夸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
(2)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________________
(3)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
44. 请根据所给实词的义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把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负
①承受 ②使……承担 ③违背 ④凭借,依仗 ⑤辜负 ⑥享有 ⑦覆盖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
(2)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
(3)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 ________________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