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状语后置
一、考点解读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都是在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文言文中的介宾短语如果充当状语,却在谓语后面的话,我们就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也称作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四种情况:
1.动词+于+宾语。“于”可译为“向、在、把”等。
如“学于余”(《师说》),句中“于余”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动词“学”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向我学习”。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句中“于此”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复见将军”的前面作状语,译为“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同类举例如下:
①青,取之于蓝(应为“青,于蓝取之”)——《劝学》
②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应为“于人主受命,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答司马谏议书》
③以其无礼于晋(应为“以其于晋无礼”)——《烛之武退秦师》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鸿门宴》
⑥贪于财货(应为“于财货贪”)——《鸿门宴》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⑧牧羊于道畔(应为“于道畔牧羊”)——《柳毅传》
⑨问者爇香于鼎(应为“问者于鼎爇香”)——《促织》
⑩既而得其尸于井(应为“既而于井得其尸”)——《促织》
1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1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形容词+于+宾语。“于”可译为“比”。
如“青于蓝”(《劝学》)
介宾短语“于蓝”应该移到“青”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蓼蓝颜色(更)深”。
如“长于臣”(《鸿门宴》)
介宾短语“于臣”应该移到“长”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我长(年纪大)”。
同类举例如下: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师说》
②虽才高于世(应为“虽才于世高”)——《张衡传》
③其势弱于秦(应为“其势于秦弱”)——《六国论》
3.动词/形容词+乎+宾语。“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翻译时,“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后一个“乎吾”应该移到“先”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舞雩”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风”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同类举例如下: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应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劝学》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乎舟中相与枕藉”)——《赤壁赋》
4.动词+以+宾语。“以”可译为“用、拿、把”。
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介宾短语“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应该移到“责”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如果君实您用(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这个理由)责备我”。
又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介宾短语“以事”应该移到“具告”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把事情全都告诉(他)”。
同类举例如下:
①覆之以掌(应为“以掌覆之”)——《促织》
②掭以尖草(应为“以尖草掭”)——《促织》
③束以他物(应为“以他物束”)——《柳毅传》
④而告以成功(应为“而以成功告”)——《伶官传序》
⑤盛以锦囊(应为“以锦囊盛”)——《伶官传序》
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应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张衡传》
⑦祭以尉首(应为“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二、解题策略
1.找准介词
介宾结构后置句的显著标志是介词“于、乎、以”。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应译为“在太学学习”。如果忽略了“于”,而把“太学”当作“学”的宾语,句意就讲不通了。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而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又组成介词结构。翻译时,应先把“于”补充出来,再将介宾短语移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如“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应译为“又试着用鸡与它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2.看准位置
看介宾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如果它放在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就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多数情况下应将介宾短语复位,放在谓语的前面。如下面的句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介宾短语“以沛公言”放在谓语动词“报”的前面,是正常语序,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句。
3.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有时候,介宾短语可以充当补语,翻译时就不需要调整语序了。如2016年课标全国Ⅱ文言文阅读第7题(2):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句中“于朝”是介宾短语,放在“进之”的后面,充当补语,“进之于朝”可译为“送至朝廷”。全句的意思是: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有的介宾结构后置句直译后,句意不太通顺,则需要灵活处理。如2017年天津文言文阅读第13题(2):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句中“诡”是“异、怪”的意思。“诡于众”是介宾结构后置,可以灵活地译为“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全句的意思是:他的言论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考点通关练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加之以师旅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以其无礼于晋 D.民以殷盛
2.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当察乱何自起
3.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自胜者强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固一世之雄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东得百里奚于宛 B.不产于秦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D.迎蹇叔于宋
8.下列句子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为国以礼 D.不吾知也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自胜者强。
C.当察乱何自起?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转徙于江湖间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自言本是京城女
1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父自爱也,不爱子
C.自知者明 D.句读之不知
12.请找出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皆出于此乎
1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青,取之于蓝”
B.“唯利是图” “请以战喻”
C.“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不必贤于弟子”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未之有也”
1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1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 B.取之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 D.圣人无常师
17.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敏于事而慎于言
A.仁以为己任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8.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告以成功
A.君子喻于义 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
A.沉吟放拨插弦中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0.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一旦山陵崩,信陵君何以自托于赵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2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请买其方百金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董之以严刑
22.下列各句不是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为国以礼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4.下列句式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5.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而刘夙婴疾病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千里逢迎
26.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 B.以其无礼于晋
C.且贰于楚也 D.夫晋,何厌之有
27.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全部是“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③问征夫以前路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⑤登东皋以舒啸 ⑥南冥者,天池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8.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状语后置
一、考点解读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都是在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文言文中的介宾短语如果充当状语,却在谓语后面的话,我们就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也称作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四种情况:
1.动词+于+宾语。“于”可译为“向、在、把”等。
如“学于余”(《师说》),句中“于余”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动词“学”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向我学习”。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句中“于此”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复见将军”的前面作状语,译为“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同类举例如下:
①青,取之于蓝(应为“青,于蓝取之”)——《劝学》
②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应为“于人主受命,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答司马谏议书》
③以其无礼于晋(应为“以其于晋无礼”)——《烛之武退秦师》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鸿门宴》
⑥贪于财货(应为“于财货贪”)——《鸿门宴》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⑧牧羊于道畔(应为“于道畔牧羊”)——《柳毅传》
⑨问者爇香于鼎(应为“问者于鼎爇香”)——《促织》
⑩既而得其尸于井(应为“既而于井得其尸”)——《促织》
1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1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形容词+于+宾语。“于”可译为“比”。
如“青于蓝”(《劝学》)
介宾短语“于蓝”应该移到“青”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蓼蓝颜色(更)深”。
如“长于臣”(《鸿门宴》)
介宾短语“于臣”应该移到“长”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我长(年纪大)”。
同类举例如下: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师说》
②虽才高于世(应为“虽才于世高”)——《张衡传》
③其势弱于秦(应为“其势于秦弱”)——《六国论》
3.动词/形容词+乎+宾语。“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翻译时,“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后一个“乎吾”应该移到“先”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舞雩”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风”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同类举例如下: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应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劝学》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乎舟中相与枕藉”)——《赤壁赋》
4.动词+以+宾语。“以”可译为“用、拿、把”。
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介宾短语“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应该移到“责”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如果君实您用(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这个理由)责备我”。
又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介宾短语“以事”应该移到“具告”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把事情全都告诉(他)”。
同类举例如下:
①覆之以掌(应为“以掌覆之”)——《促织》
②掭以尖草(应为“以尖草掭”)——《促织》
③束以他物(应为“以他物束”)——《柳毅传》
④而告以成功(应为“而以成功告”)——《伶官传序》
⑤盛以锦囊(应为“以锦囊盛”)——《伶官传序》
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应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张衡传》
⑦祭以尉首(应为“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二、解题策略
1.找准介词
介宾结构后置句的显著标志是介词“于、乎、以”。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应译为“在太学学习”。如果忽略了“于”,而把“太学”当作“学”的宾语,句意就讲不通了。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而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又组成介词结构。翻译时,应先把“于”补充出来,再将介宾短语移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如“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应译为“又试着用鸡与它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2.看准位置
看介宾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如果它放在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就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多数情况下应将介宾短语复位,放在谓语的前面。如下面的句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介宾短语“以沛公言”放在谓语动词“报”的前面,是正常语序,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句。
3.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有时候,介宾短语可以充当补语,翻译时就不需要调整语序了。如2016年课标全国Ⅱ文言文阅读第7题(2):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句中“于朝”是介宾短语,放在“进之”的后面,充当补语,“进之于朝”可译为“送至朝廷”。全句的意思是: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有的介宾结构后置句直译后,句意不太通顺,则需要灵活处理。如2017年天津文言文阅读第13题(2):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句中“诡”是“异、怪”的意思。“诡于众”是介宾结构后置,可以灵活地译为“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全句的意思是:他的言论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考点通关练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加之以师旅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以其无礼于晋 D.民以殷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是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以师旅加之”;句意:有军队来攻打它。
B.是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C.是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
D.是省略句,补充后为“民以之殷盛”;句意:民众因此富足兴旺。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当察乱何自起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于毫末”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句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
B.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状语后置句。句意: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体啊。
C.正常句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于天下”是状语,是状语后置句。句意: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D.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句。句意: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词。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疑惑不能解决。
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故选C。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自胜者强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自者强”。句意: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B.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句意:古代那些要向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者乎”。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D.否定判断句,“非……也”表判断。句意: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
故选B。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意: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B.一般句式。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石者,所在皆是也”。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故选C。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固一世之雄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游”;句意: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B.被动句,判断句,“于”表被动,“此非……者”表判断;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月从东山后升起。
故选D。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东得百里奚于宛 B.不产于秦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D.迎蹇叔于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应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向东在宛地得到百里奚。
B.状语后置句,应为“不于秦产”。句意:不在秦国出生。
C.宾语前置句,“是以”应为“以是”。句意: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
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宋迎蹇叔”。句意:从宋国迎来蹇叔。
故选C。
8.下列句子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为国以礼 D.不吾知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句意: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句意:用礼义治理国家。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
故选C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自胜者强。
C.当察乱何自起?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句意: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B.宾语前置句,“自胜者强”正常语序为“胜自者强”。句意: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C.宾语前置句,“何自起”正常语序为“自何起”。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D.宾语前置句,“自省”正常语序为“省自”。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故选A。
10.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转徙于江湖间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自言本是京城女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为“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B.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句意:在江湖之间辗转迁移。
C.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的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
D.判断句,“是”表判断。句意:自己说自己原来是在京城里居住的女子。
故选B。
1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父自爱也,不爱子
C.自知者明 D.句读之不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
B.宾语前置句,应为“父爱自也,不爱子”。句意: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
C.宾语前置句,应为“知自者明”。句意: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D.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
故选A。
12.请找出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青,取于蓝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于)吾先。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B.无特殊句式。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其……乎”的固定句式。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A。
1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青,取之于蓝”
B.“唯利是图” “请以战喻”
C.“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不必贤于弟子”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未之有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孝敬长辈友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A.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唯图利;句意:只图利。
无特殊句式;句意:请允许我用打仗作比喻。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侧身望西长咨嗟;句意:侧身眺望西方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没有这样的情况。
故选A。
1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于弟子”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A.根据“也”分析,为判断句。句意:道理(正义)所在的地方,先生(老师)就会一直存在。
B.“利”和“强”分别修饰“爪牙”和“筋骨”,定语后置句。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宾语前置句。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的(疑惑)。
D.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于师”为状语,状语后置。句意:把向老师学习当作是耻辱的事。
故选D。
1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于蓝”是后置状语。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B.定语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状语后置,“于水”是后置状语。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D.状语后置,“于其上”是后置状语。句意:在它上面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词歌赋。
故选B。
1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 B.取之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 D.圣人无常师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于余”作“学”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余学”。句意:向我学习。
A.宾语前置句。“句读”作“不知”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句意: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于蓝”是“取”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蓝取之”。句意:从蓝草里提取。
C.定语后置句。“利”为“爪牙”的定语后置了。正确顺序是“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一般句式。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故选B。
17.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敏于事而慎于言
A.仁以为己任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德当作是自己的任务。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人”;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句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
D.被动句,“见”“被”表被动;句意: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故选C。
18.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告以成功
A.君子喻于义 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以成功告”。句意:把成功这件事告祭先王。
A.判断句。句意: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祸患常于忽微积”。句意: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故选A。
19.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
A.沉吟放拨插弦中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句意: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B.省略句。正常语序为“遂命酒,使(之)快弹数曲”。句意:于是命人倒酒,使人快快弹上几曲。
C.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明年秋,送客(于)湓浦口”。句意:第二年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客。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句意: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故选D。
20.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一旦山陵崩,信陵君何以自托于赵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 状语后置句。“于王”是“有求”的状语,后置了。
B. 状语后置句。“于赵”是“自托”的状语,后置了。
C.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公子能急人之困”作“安在”的主语,后置了;“安”作“在”的宾语,前置了。
D. 状语后置句。 “以羊”作“易之”的状语,后置了。
故选C。
2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请买其方百金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董之以严刑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百金”作“买”的状语,正常语序为:请(用)百金买其方。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言。
C.状语后置句,“于足下”作“始”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D.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作“董”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严刑董之。
故选B。
22.下列各句不是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之”(兼省略句)。
B.状语后置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即“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C.为固定句式,不是状语后置句,“无以”为固定结构,意思为“没有……的”。
D.状语后置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即“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故选C。
2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为国以礼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为状语后置句。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翻译为:他们懂得道理也在我前面。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为状语后置句。
C.“为国以礼”翻译为:用礼来治理国家。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为状语后置句。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翻译为: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无特殊句式。
故选D。
24.下列句式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利”“强”是后置定语;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为被动句,“于”表被动;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固……也”表判断,“安在”应为“在安”;
B.“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于弟子”是“贤”的后置状语。
故选B。
25.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而刘夙婴疾病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千里逢迎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正确判断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于西畴”是“有事”的状语。
A项,状语后置句,“以六月息”是“去”的状语,标志是“以”;
B项,被动句,被疾病缠身,意念上的被动;
C项,定语后置句,“雅望”是“都督阎公”的定语,是“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D项,宾语前置,这里“千里”指远道而来的朋友,是宾语,而“逢迎”是谓语;
A项与例句相同。
故选A。
26.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 B.以其无礼于晋
C.且贰于楚也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佚之狐于郑伯言”;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以其于晋无礼”;
C项,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且于楚贰也”;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有何厌”
故选D。
27.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全部是“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③问征夫以前路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⑤登东皋以舒啸 ⑥南冥者,天池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②③都是状语后置句,“于坳堂之上”“彭蠡之滨”“以前路”都是后置状语;④宾语前置,“胡为”应为“为胡”,“何之”应为“之何”;⑤没有特殊句式;⑥判断句,标志是“……者,……也”。
故选A。
28.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况吾与子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定语“吹洞箫者”在此句中后置了。句意: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B.宾语前置句,“安”是宾语,放在谓语“在”的前边了。句意:到如今在哪里呢?
C.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句意为: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D.状语后置句,“徘徊于斗牛之间”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于斗牛之间徘徊”。句意: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故选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