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2023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国诸侯之间、各诸侯内部之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左传》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战争;文字优美,叙事鲜明。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通 史
断代史
编年体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 别 体
纪事本末体
纪 传 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秦立晋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郑楚结盟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函( ) 氾( ) 佚( )
缒 ( ) 阙 ( ) 朝( )
逢( )
hán
fàn
yì
zhuì
quē
zhāo
páng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要求:参照注解,动口动脑,疏通文意,翻译指定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
分组合作探究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
7、夫晋,何厌之有
8、阙秦以利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行李之往来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失其所与,不知
13、吾其还也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且贰于楚也。
4、既东封郑。
5、夜缒而出。
6、与郑人盟。
1.何厌之有?
2.以其无理于晋。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失其所与,不知。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无能为也已。
5.何厌之有。
6.焉用亡郑而陪邻。
1、行李之往来。
2、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能 今老矣,无能为也。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
辞 不辞劳苦
停数日,辞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 小国告急
秦穆公度势盟郑
晋文侯审时班师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
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 巧言退亲师
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
在一个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
走进了 的秦营,
这需要何等的 !
年逾古稀、风烛残年
月黑风高、狂风怒号
重兵包围、危机四伏
戒备森严、剑拔弩张
勇气、胆识、气魄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秦
晋
郑
楚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烛之武
郑 伯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善于纳谏 勇于自责 善于言辩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人物形象
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秦 伯
如何看待佚之狐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史上最智慧的中国好舌头”!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其劝说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