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A 教师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2022.6·浙江高考·16)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答案】C【解析】材料“西班牙商人……加以排解”说明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民法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说明万民法应运而生,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源,排除A项;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排除B项;以万民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而非习惯法,排除D项。
2.(2022.1·浙江高考·29)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5分)
【答案】(1)名称:《十二铜表法》。
贡献: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奠定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5分)
【解析】(1)第一小问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结合所学得出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即自然法奠定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结合所学得出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021年题组
1.(2021·天津高考·9)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答案】A
【解析】货币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头像及其功绩,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显示凯撒的威严,以此来维护统治,故选A项;皇权至高无上表现为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凯撒执政前古希腊就已有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在货币上刻印头像及文字,不能说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货币的功能,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帝国实力强盛,排除D项。
2.(2021.6·浙江高考·16)大斗兽场作为古罗马文化的象征,建造伊始就是一个地标式的举世属目的建筑,但建筑的宏阔也难掩其曾经的血腥。下列项中,对“大斗兽场”表述正确的有
①建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②是世界遗产“罗马历史中心”的组成部分
③融合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
④表演的角斗士全都是奴隶、战俘和囚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解析】“大斗兽场”建成于公元80年,罗马帝国时期,故①错误;古罗马城以“罗马历史中心”为名于1980年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大斗兽场”是古罗马城的组成部分,故②正确;罗马建筑家把罗马式的拱门和希腊的柱式建筑相结合,在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从而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故③正确;角斗士绝大部分是奴隶、战俘和囚犯,但也有极少数自告奋勇的自由人,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21·福建高考·11)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
A.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 B.罗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D.十二铜表法的来源
【答案】C【解析】据材料“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可知罗马使者学习希腊文化并运用于罗马,体现出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使者学习希腊文化,未提及罗马法特征,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来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D项。
2020年题组
1.(2020·海南高考·14)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原则(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和理性精神,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故选D项;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而罗马法、《权利法案》和《民法典》没有体现,排除A项;多党轮流执政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英国《权利法案》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而罗马法没有体现,排除C项。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Ⅲ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考点】(1)罗马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国家治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
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材料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得出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018年题组
1.(2018·海南高考·14)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答案】A【解析】据材料“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可得出意大利人作为非公民,与罗马公民的不平等,故A项正确;这些斗争源于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非公民得不到保护,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罗马公民与外邦人非公民的矛盾,与公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这些斗争源于非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故D项错误。
2017年题组(备注:无)
2016年题组(备注:无)
2015年题组
1.(2015·天津高考·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2014年题组
1.(2014·上海高考·31)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答案】B项3分,A、D项1分,C项0分
【解析】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的是公民法,罗马帝国时期实行的是万民法,从法律演变的角度来看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公民法不断被万民法所取代,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是其特征,但不是最佳答案,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共和政体逐步被帝国体制所代替,实质是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故B项是最佳选项;罗马从共和国体制转向帝国体制,公民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担任任何职务,故C项错误;从地理版图上来看,共和国体制向罗马体制转变也就是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但不是主要特征,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2013年题组
1.(2013·上海高考·31)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此话的最佳理解是( )
A.罗马人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的权威
【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古代罗马人为统治广大国家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从题干材料“(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可以判断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和哲学成就,故A、B两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和“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可知D项最能够反映材料的主旨,所以D项最全面。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高考·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解析】①②③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属于历史史实;“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④是对①②③中历史史实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B 学生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2022.6·浙江高考·16)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2.(2022.1·浙江高考·29)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5分)
2021年题组
1.(2021·天津高考·9)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2.(2021.6·浙江高考·16)大斗兽场作为古罗马文化的象征,建造伊始就是一个地标式的举世属目的建筑,但建筑的宏阔也难掩其曾经的血腥。下列项中,对“大斗兽场”表述正确的有
①建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②是世界遗产“罗马历史中心”的组成部分
③融合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
④表演的角斗士全都是奴隶、战俘和囚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1·福建高考·11)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
A.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 B.罗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D.十二铜表法的来源
2020年题组
1.(2020·海南高考·14)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Ⅲ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考点】(1)罗马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国家治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
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材料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得出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018年题组
1.(2018·海南高考·14)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2017年题组(备注:无)
2016年题组(备注:无)
2015年题组
1.(2015·天津高考·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2014年题组
1.(2014·上海高考·31)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2013年题组
1.(2013·上海高考·31)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此话的最佳理解是( )
A.罗马人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的权威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高考·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B 学生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答案】C【解析】材料“西班牙商人……加以排解”说明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民法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说明万民法应运而生,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源,排除A项;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排除B项;以万民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而非习惯法,排除D项。
2.【答案】(1)名称:《十二铜表法》。
贡献: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奠定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5分)
【解析】(1)第一小问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结合所学得出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即自然法奠定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结合所学得出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021年题组
1.【答案】A
【解析】货币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头像及其功绩,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显示凯撒的威严,以此来维护统治,故选A项;皇权至高无上表现为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凯撒执政前古希腊就已有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在货币上刻印头像及文字,不能说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货币的功能,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帝国实力强盛,排除D项。
2.
【答案】C【解析】“大斗兽场”建成于公元80年,罗马帝国时期,故①错误;古罗马城以“罗马历史中心”为名于1980年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大斗兽场”是古罗马城的组成部分,故②正确;罗马建筑家把罗马式的拱门和希腊的柱式建筑相结合,在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从而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故③正确;角斗士绝大部分是奴隶、战俘和囚犯,但也有极少数自告奋勇的自由人,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
【答案】C【解析】据材料“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可知罗马使者学习希腊文化并运用于罗马,体现出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使者学习希腊文化,未提及罗马法特征,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来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D项。
2020年题组
1.【答案】D
【解析】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原则(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和理性精神,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故选D项;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而罗马法、《权利法案》和《民法典》没有体现,排除A项;多党轮流执政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英国《权利法案》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而罗马法没有体现,排除C项。
2019年题组
1.【考点】(1)罗马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国家治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
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材料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得出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018年题组
1.【答案】A【解析】据材料“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可得出意大利人作为非公民,与罗马公民的不平等,故A项正确;这些斗争源于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非公民得不到保护,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罗马公民与外邦人非公民的矛盾,与公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这些斗争源于非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故D项错误。
2017年题组(备注:无)
2016年题组(备注:无)
2015年题组
1.【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2014年题组
1.【答案】B项3分,A、D项1分,C项0分
【解析】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的是公民法,罗马帝国时期实行的是万民法,从法律演变的角度来看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公民法不断被万民法所取代,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是其特征,但不是最佳答案,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共和政体逐步被帝国体制所代替,实质是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故B项是最佳选项;罗马从共和国体制转向帝国体制,公民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担任任何职务,故C项错误;从地理版图上来看,共和国体制向罗马体制转变也就是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但不是主要特征,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2013年题组
1.【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古代罗马人为统治广大国家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从题干材料“(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可以判断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和哲学成就,故A、B两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和“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可知D项最能够反映材料的主旨,所以D项最全面。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012年题组
1.【答案】D【解析】①②③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属于历史史实;“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④是对①②③中历史史实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