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7 15:4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型 新授
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在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为提高其文学素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掌握文中有关的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从人物言行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德育目标:以先贤为榜样,树立理想,追求目标,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的有为青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孔子和《论语》的文化常识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难点: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各位弟子的治国理念,探讨其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PPT 教案、学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代背景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战,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是一个文化启蒙,文明奠基的时代;
那是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时代。
有一群人如炬火般照亮了那个动乱而黑暗的时代:
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的孔子;
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孟子;
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老子;
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
主张“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韩非子
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的墨子
走近作者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3、关于《论语》:《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是汇集了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
三、导入
2500多年前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型班会课。这场2500多前的班会课的主题是什么?
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主要就什么问题展开了讨论?
明确:各言其志
四、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_______”展开,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以“志”为核心,分为问志、述志、评志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问志。孔子抛出话题,启发弟子来谈论各自的志向和人生理想。
第二部分(3~12):述志。文章重点内容,根据孔子提出的话题,四位学生各自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理想。
第三部分(13~21):评志。针对四个弟子所说的话,孔子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五、重难点探究
1.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重点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毋吾以也 同“已”,止/用;居则曰 平时;如或知尔 有人
▲特殊句式
以吾一日长乎尔:状后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思考1:诵读孔子“问志”,反映出怎样的教学风范?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思考2:“问志”部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
平等民主
思考3:“问志”部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温和谦逊
平易近人
了解学生
关爱学生
2.述志与评志
●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重点词
子路率尔而对曰 急遽而不加考虑;摄乎大国之间 夹处;因之以饥馑 接续;
由也为之 治;比及三年 等到;且知方也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译文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思考1:子路之志侧重点是什么?
强国(军事)
思考2:子路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率直自信,粗犷鲁莽,抱负远大,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孔子评子路志
夫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思考:“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你赞成哪一种译法?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译为“微笑”比较好。
理由:1.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表现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没有给予任何肯定。这三个弟子都在表达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和追求与孔子的理想并不相符。而曾皙的理想则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与”之。前面三个人的理想与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讥笑子路一人,所以译为“微笑”比较好。
2.孔子性格温和敦厚,面对子路积极率直的表现,会维护其自尊心而给予礼貌的回应,因此“微笑”更妥当。
拓展资料: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礼。
例1:周王朝八百年。
例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结果二世而亡
例3:斯巴达的覆灭
斯巴达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经常发动战争,拥有的步兵训练严格扎实,是古代世界上作战能力高强的步兵之一。在斯巴达生活中,“国家至上,军事第一”是他们的基本政策,男人为国家作战,女人为了国家生育。国王犹如军队司令,学校等于兵营,老师就是军训教官。
当斯巴达的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查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葡萄酒灌死,弃尸荒野。合格的婴儿会用葡萄酒为其洗澡,然后交给他的父母抚养。当男孩长到7岁时,便会被编入团队进行残酷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要被训练为绝对服从,身手敏捷,不怕艰苦的军人,所以每年均会被烧得滚烫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饶或叫喊。
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身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套,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逼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处罚,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至20岁后,则成为正规军人。30岁时便会成亲,但还是要每天作军训。60岁时便会退役,国家会对他们比较优待,但仍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候命。
温泉关战役:斯巴达三百勇士与七千希腊联军对抗五十万波斯军队
然而军事强国最终覆灭。
●冉有述志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重点词
方六七十 纵横;如五六十 或者;如其礼乐 至于;以俟君子 等待
▲译文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思考1:冉有之志侧重点是什么?
富民
思考2:冉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擅长理财。
●孔子评冉有志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重点词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表反问语气;也与:表疑问语气
安见方六七十 怎见得
▲译文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思考:孔子对冉有回答的态度?
肯定的同时,认为有美中不足之处。
拓展:
材料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材料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义兴。(《管子》)
先富后教
礼义文化重于物质
●公西华述志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重点词
非曰能之 胜任;如会同 或者;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译文
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思考1:冉有之志侧重点是什么?
外交礼仪
思考2:冉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公西华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思考:孔子对公西华的态度?
公西华谦逊过度,不能人尽其才(大材小用)。
拓展: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曾皙述志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重点词
舍瑟而作 起身、站起来;鼓瑟希:同“稀”,稀疏;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能,指的是为政才能/讲述
何伤:何妨;莫春:暮春,农历三月;莫,同“暮”。;咏而归 表修饰
▲句式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后;浴乎沂,风乎舞雩:状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后
▲译文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为政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游泳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思考1:曾皙之志侧重点是什么?
社会和谐,人民安乐。
思考2:曾皙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胸次悠然,志向高洁, 从容洒脱,淡泊功名,安贫乐道,卓尔不群。
●孔子评曾皙志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重点词
夫子喟然叹曰 叹息的样子;吾与点也 赞同
▲译文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课时二
思考: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人生理想
观点一:曾皙的观点体现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其时也,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鼓唇弄舌,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这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孔子对曾皙的“志”慨然叹许。
观点二:曾皙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曾皙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曾皙的这段话,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皙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正是晚年政治上失意的孔子的理想。
总结
1.四子之志
学生 志 侧重 性格 异同 孔子态度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军事强国 率直自信,粗犷鲁莽, 抱负远大,刚强果决, 知难而进, 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积极为政 哂之。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冉有 可使足民 经济富民 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 擅长理财。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以礼治邦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和谐社会 以礼治国 胸次悠然,志向高洁, 从容洒脱,淡泊功名, 安贫乐道,卓尔不群。 自然和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拓张延伸
1、在理解了四位弟子的理想志向以后,你更欣赏哪位弟子的志向?学习可本文后,你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拓展阅读之《季氏将伐颛臾》
(第1段)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拜见,谒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用兵)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用作动词)与?夫颛臾,昔者先王(先代的国君)以为(“以之为”的省略,用它做)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且在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矣,是(这)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么……呢”,表示反问语气)?”
请概括段意: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后,对冉有进行了批评。
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第2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务),不能者止。’危而不持(护持),颠(跌倒)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关猛兽的木笼子),龟(龟甲,用来占卜吉凶)玉毁于椟(木匣)中,是谁之过与?”
请概括段意: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翻译: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第3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城郭坚固)而近(靠近)于费(季氏的封地,在今山东费县),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痛恨、讨厌)夫舍(舍弃,回避)曰欲之(想要那样)而必为之辞(找托辞,找借口)。丘也闻有国(诸侯的封地)有家(卿大夫的封地)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故远人不服,则修(发扬)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宫廷之内,这里指季氏与鲁哀公之间的危机)也。”
请概括段意: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翻译: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
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要求能结合具体课例,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