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稿
说课稿开头: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
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_____ 年级物理 ____ 册第 ____ 章第 ____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环节讲一下教学的思路。
说教材 课程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2节《摩擦力》
教材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中的内容,它既是本章、节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猜想现象、实验探究、分析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中激发灵感,接受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十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于掌握知识取材方便,在教材的“说一说”部分加入传送带和轮胎的插图,在“做一做”部分设计一个拆卸自行车轴承的实验,加深学生理解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摩擦力的概念,但是当时于功的学习是比较粗浅的。由于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学习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所以初中的基础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认识都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提供很好的感受性材料,设计好问题,铺路搭桥,简化“模型”,降低难度,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同时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也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其规律,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
难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判断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目标或 核心素养 认知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摩擦力的种类,知道判断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和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通过学习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如何判断方向。 3通过学习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讨论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情感目标: 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与 学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 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学程序与板书 第一部分: 1、导入部分: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一个同学静止在木杆上后来又滑下来,开始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后来学生向下滑动,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同样是摩擦力为什么导致了两种结果呢?(通过身边同学的录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探索兴趣) 2、通过情景创设理解及摩擦力的定义: 情景一分析:结合录像,开始这位同学没动,请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根据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它和重力一对平衡力。这个力就是刚才同学回答的摩擦力。由于人没有动,所以我们把这个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情景二分析:拉动小车上的重物,重物小车相对静止,小车运动,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摩擦力?目的是让学生那个清楚,相对是指相对和它接触的物体。运动趋势是指对接触面要动但还没动的状态。同时说明静摩擦力可以存在于静止的物体间;也可以存在于运动的物体间。 然后大家总结出定义。 这是一个重点内容,采用通过创设情境及分析得出定义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死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比较深入的理解定义的内涵,尤其对相对运动趋势可以有比较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让同学讨论什么情况下没有静摩擦力呢?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生会反而会更为顺利的得出结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在接触面间存在弹力,(2)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3)接触面粗糙。 3、通过亲身感受突破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 让学生把左手放在右手上,推动左手但不动,感受受到左手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把左手放在右手上,推动左手但不动,感受受到右手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的方向的判定方法:1、假定接触面光滑法,2、可以通过二力平衡法。设计这个实验来突破难点简单易行,效果好,学生好操作,好理解,好感受 4、静摩擦力的大小的处理: 教师应用传感器演示,可见静摩擦力不会一直增大,它有一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就在零与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即:0<F≤Fmax。难度不大,直观生动 演示实验: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两个瓶子,一个装满水,一个是空瓶,用两只手分别握住两个瓶子,使它们恰好不至于下滑,感觉哪只手的握力大。一个光滑一个不光滑,那个容易握。压力和粗糙程度。设问:如果最大静摩擦力是10N,用2N的力推,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分别是多少呢?放上一个重物两者谁有变化呢?(用问题区分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 最大静摩擦力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太适合让学生自主探究,所以采用了教师演示,学生讨论的方式可以增加课堂效率,降低难度。 5、问题讨论: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可不可以是动力?举例分析传送带:到此为止我们就对静摩擦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外界的拉力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就会运动。这时它也要受到摩擦力,根据初中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顺理成章) 有了以上对于静摩擦力的分析再来分析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时时就显得,驾轻就熟,顺理成章了。 这里主要的重点是处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先让学生猜想它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接触面积,运动速度,接触面粗糙程度等。 设计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原理是二力平衡。制作表格,把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从而得到滑动摩擦力和正压力之间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即:F摩=μFN 其中μ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通过实验(传感器最好)演示当外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开始滑动受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适当扩展:滚动摩擦要小于滑动摩擦,而流体的摩擦机理更是不同可以阅读课后材料。不易过多讲解产生机理。 和学生小结: 板书上的设计我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让学生看到板书时能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 作业: 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发生相对运动时。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2.静摩擦力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