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
10-1 种群及其动态
考点一 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关系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完善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归纳拓展] 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任务2 比较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______ ③样方数量______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______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______,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种群密度及数量调查
1.[经典高考]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考向三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3.[2022·甘肃平凉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
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
C.性别比例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D.所有生物的种群都会经历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
4.[2022·福州调研]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师说拓展]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J”形曲线分析
(1)条件:________。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________连续增长。
任务2 “S”形曲线分析
(1)条件:__________。
(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4)K值:又称________,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
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
任务3 完成“J”形和“S”形曲线的比较
类型 “S”形增长 “J”形增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______ 环境资源______
数量变 化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K值 有______值,K/2时有 最大增长速率 ______K值,增长 率________
曲线形 成原因 ______竞争加剧, ______数量增多 无________, 缺少______
任务4 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________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________K值。
(2)对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__________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__________值处(若达__________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任务5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________、波动、稳定和________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和________关系(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
②自然因素:气候、________、火灾、地震等。
③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________等。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1.[2022·河北唐山路北区高三入学检测]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
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2.[2022·湖南邵阳市高三模拟]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种群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该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形,C时间种群密度最小
C.A~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C~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判断,A、B时间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4.(不定项选择)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向二 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考查
5.[经典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名师支招]
(1)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数。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三 种群变化规律的应用
6.[2022·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是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治鼠害,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
B.生物防治既能控制鼠害虫害,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C.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即是鼠群最小的K值
D.引入的生物与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7.(不定项选择)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
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形增长
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完善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在________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在________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
任务2 完善实验流程
任务3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如图B所示);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C所示)。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
(2) 血细胞计数板的常见规格
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3)计数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
1.[2022·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试题]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可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2022·长沙调研]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考向二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3.[2022·泉州联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4.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考向三 酵母菌计数实验的综合考查
5.[2020·海南卷]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络建构提升]
[长句应答必备]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4.“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5.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外源因素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等级选考研考向]
1.[2021·浙江1月选考]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2.[2021·广东卷]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3.[2021·山东卷]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4.[2021·山东卷](不定项选择)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5.[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时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国考真题研规律]
6.[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7.[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探究案1
高效课堂 师生互动提考能
考点一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出率和迁入率 (3)出生率和死亡率 预测 出生率
任务2 计数 取平均值 重捕、计数 适中 不宜太少 相同 迁入和迁出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估算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答案:C
2.解析: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D
3.解析:增长型年龄结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A正确;害虫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虫害的严重情况,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B错误;性别比例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加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大多数生物的种群在经历增长期、稳定期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进入衰退期,甚至消亡,D错误。
答案:A
4.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正确。
答案:C
考点二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1)理想环境 (2)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倍数 (3)倍数
任务2 (1)有限环境 (3)环境容纳量 (4)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
任务3 有限 无限
K 无 保持不变 种内 天敌 种内竞争 天敌
任务4 (1)增大 降低 (2)可持续发展 K/2 K/2
任务5 (1)增长 下降 (2)种间 食物 环境污染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由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A正确;只要是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故a点、c点时,种群数量都是增长型,B错误;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为0,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由图可知,c点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C正确;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D正确。
答案:B
2.解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不属于种群特征,A错误;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不符合“S”形增长,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R<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正确;A、B两点时R>1,种群数量都在增长,所以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若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错误。
答案:C
3.解析: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竞争,种内竞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更高,A错误;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C错误;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D错误。
答案:B
4.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B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网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答案:ACD
5.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条件若发生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种群在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D错误。
答案:B
6.解析:防治鼠害最好是在K/2前采取合适措施,显然,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A正确;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能使田鼠数量控制到一定程度且不会使其灭绝,B正确;由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有两个K值,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是鼠群最大的K值,C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与鼠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D正确。
答案:C
7.解析:葫芦藓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正确;题中未给出出生率数据,自然增长率无法判断,D错误。
答案:ABD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1)成分、空间、pH、温度等 (2)理想 有限
任务2 (1)液体 无菌 (2)均匀 (3)计数板 一个小方格 (4)7 (5)曲线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应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不能用普通载玻片,C错误;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答案:D
2.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3.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D错误。
答案:B
4.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 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形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答案:B
5.解析:(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2)营养物质 (3)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课堂总结 网络聚焦大概念
网络建构提升
①样方法 ②标记重捕法 ③出生率 ④迁出率 ⑤年龄结构 ⑥性别比例 ⑦“J”形曲线 ⑧“S”形曲线 ⑨气候、食物等
历届真题 分类集训培素养
1.解析: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答案:D
2.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答案:B
3.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B正确。
答案:B
4.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正确;据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符合“S”形增长曲线的特点,故种群数量在K/2处增长最快,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水蚤的种群密度超过24个/cm3时,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答案:BC
5.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据图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答案:B
6.解析:异养生物细菌甲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更换培养基可提高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图示曲线a的变化规律可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细菌数量以较大的速率增长,说明此阶段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在刚开始培养时及培养基更换后,细菌的生存环境均较理想,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种群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D错误。
答案:D
7.解析:(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到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菌种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减少。
答案:(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