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8-2神经调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8-2神经调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27 22: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
8-2 神经调节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归纳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图示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________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的突起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________神经元的突起 只有____,无____
________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任务2 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________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轴突末梢)相连的为________神经(B),与“”(胞体)相连的为________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________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________神经(B)。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________神经,反之则为________神经。
 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六个认识误区
(1)误认为所有生物都有反射。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反射。如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只有应激性。
(2)误认为所有反射都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只有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如下丘脑、脊髓等。
(3)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反射活动。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也基本不变。
(4)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是反射。
(5)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6)误认为感觉的形成属于反射。味觉、痛觉、渴觉等感觉的形成产生于大脑皮层,但其未形成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任务3 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
自主神经系统由________神经和________神经两部分组成。
兴奋状态 安静状态
占据优势的神经 ________神经 ________神经
调节过程 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
关系 二者的作用通常是________的
 (1)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往往相反。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并非绝对自主,它们有时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并不完全自主。
任务4 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考查
1.近些年社会上发生了很多起由于醉酒驾车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故交通法规严禁酒后驾车。醉酒的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讽刺漫画如图,这些现象依次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A.大脑、下丘脑、小脑  B.大脑、垂体、脑干
C.大脑、脑干、小脑 D.大脑、小脑、脑干
2.[2022·枣庄模拟]《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记载“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在项羽扛鼎时,其体内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不包括(  )
A.瞳孔扩张 
B.骨骼肌收缩
C.支气管扩张
D.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3.关于消化道神经支配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支配消化道的自主神经系统不受脑的控制
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
C.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考向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类型的考查
4.[经典高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5.[2022·武汉模拟]实验室小鼠只有在亮灯后触碰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经过反复训练,灯光会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灯光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小鼠触碰杠杆
B.反复训练可能促进了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
C.小鼠触碰杠杆获取食物的行为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D.灯光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的现象是非条件反射
考向三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的考查
6.[经典高考]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在3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D.若1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
7.[2022·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试题]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8.[2022·潍坊模拟](不定项选择)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B.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
C.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一定相同
D.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考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关问题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以________形式传导。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________ ________外流
动作电位 ________ ________内流
(4)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________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5)①传导方向:________。
②传导特点: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________,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________。
[师说拓展]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
(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内,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任务2 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________) ________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________→电信号
速度 ____ ____
方向 可以双向 ____向传递
[师说拓展]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辨析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含有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①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②异常情况:a.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b.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就不会产生电位变化,从而阻断信息传递。
任务3 膜电位的测量与解读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 项目 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
静息 电位 电流计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动作 电位 电流计两极都接 膜外(或内)侧 指针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静息电位,______通道开放;
b点——0电位,______电位形成过程中,______通道开放;
bc段——______电位,______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
de段——______电位。
 (1)细胞内外K+、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通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③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吸K+排Na+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基础知识考查
1.[浙江卷](不定项选择)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2.[2022·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考试]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其影响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不会持续兴奋
B.吸食可卡因后,②中的多巴胺含量下降,可延长愉悦感的时间
C.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
D.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都危害健康,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考向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分析
3.[2022·青岛模拟](不定项选择)如图表示电刺激轴突上一点后,该神经细胞轴突膜外在某一时刻的电位示意图,A、B、C、D为轴突上等距离的点,在B、D两点连接上一个电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的指针读数显示的是静息电位的值
B.电刺激的点一定是D点,因为此时膜外为负电位
C.此时A点膜外可能是负电位,也可能是正电位
D.若刺激A点,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2022·湖南常德高三联考](不定项选择)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曲线图
B.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说明d点处于未兴奋状态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题后反思] 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向三 突触的结构及传导机理
5.[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下图为神经肌肉接头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单向传递
B.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D.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
6.[2022·成都模拟]突触是神经系统信息流通的重要结构。突触小泡需经历下图所示的“释放——回收”动态过程,以维持突触前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神经元可以参与形成一个或数个突触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C.神经递质都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Na+内流
D.突触小泡回收异常可导致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面积增大
考向四 兴奋传导与传递综合分析
7.[2022·滨州模拟]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大量内流
C.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8.[2022 ·锦州二模]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如图a~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可以双向传递
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
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完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填空
(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任务2 完善人脑的高级功能相关填空
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________活动的作用外,还具有语言、________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语言: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的________有关。
(2)学习、记忆与情绪
①学习的过程是建立________的过程,由多个脑区和________参与。
②人类的记忆分为________记忆和________记忆,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③长时记忆可能与________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________的建立有关。
④当人们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时会产生积极情绪;当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时会产生消极情绪。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________。
任务3 由某种生理或病理现象推断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聋哑人表演“千 手观音”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跑步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 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相关考查
1.[经典高考]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2.[2022·潍坊模拟]如图为某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肌肉运动受⑦③途径的调节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产生的兴奋被大脑感觉,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C.碰到尖锐物体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图中显示的突触结构有4个
3.[2022·烟台模拟](不定项选择)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 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
A.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排尿阈值存在差异
B.脑桥释放的γ 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
D.排尿过程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考向二 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4.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言语减少、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该病发病机制复杂,5 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C.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
D.加速突触间隙5 羟色胺的清除是治疗思路之一
5.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的影响,研究者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饲养于复杂环境中,乙组小鼠饲养于简单环境中。3个月后,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细刺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部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简单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6.[2022·烟台模拟](不定项选择)鸢尾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它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B.鸢尾素是在核糖体上形成的
C.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提高
D.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记忆衰退
[网络建构提升]
[长句应答必备]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等级选考研考向]
1.[2021·河北卷]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2.[2021·浙江1月]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B.+、+、+、+
C.-、+、-、+ D.+、-、+、-
3.[2021·浙江6月选考]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4.[2021·湖南卷]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5.[2020·江苏卷]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国考真题研规律]
6.[2021·全国乙卷]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7.[2020·全国卷Ⅲ,30节选]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探究案2
高效课堂 师生互动提考能
考点一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感觉 运动 传出 感觉 效应
任务2 (1)传入 (2)传入 传出 (3)传出 传入 (4)传入 传出
任务3 交感 副交感 交感 副交感 相反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2.解析:结合分析可知,瞳孔扩张属于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A错误;骨骼肌收缩不属于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B正确;支气管扩张属于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C错误;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受自主性神经的支配,属于自主神经调节,D错误。
答案:B
3.解析:支配消化道的自主神经系统也受脑的控制,A错误;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包括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等,故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B正确;内脏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有交感神经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两种作用往往是拮抗性的,即一种神经冲动引起兴奋,另一种神经则引起抑制,相互抗衡,C、D正确。
答案:A
4.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可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加,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延髓,D错误。
答案:C
5.解析:灯光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小鼠触碰杠杆,A错误;反复训练可能促进了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B正确;小鼠触碰杠杆获取食物的行为没有改变遗传物质,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灯光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的现象是条件反射,D错误。
答案:B
6.解析: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
答案:B
7.解析: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腰段。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完整,膝跳反射仍存在,但相应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由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上传到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8.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刺激蛙心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后,收集到的滤液均引起第二个蛙心的心率发生变化,但效应不同,说明神经元会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但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A、B正确;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C错误;上述实验刺激的不是感受器,所以其结构基础不是反射弧,D错误。
答案:AB
考点二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1)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 (2)电信号 内负外正 K+外流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 电位差 双向传导 (3)内负外正 K+ 内正外负 Na+ (4)电位差 (5)双向传导 一致 相反
任务2 神经纤维 突触 化学信号 快 慢 单
任务3 (2)K+ 动作 Na+ 动作 Na+ 静息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会传播到肌纤维的内部,引起肌纤维的运动,A错误;传出神经元在去极化时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所以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正确;兴奋在传导的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C错误;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的,所以当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导致细胞外K+浓度比较低后进而导致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引起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最后导致膝反射减弱,D正确。
答案:BD
2.解析: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不会持续兴奋,因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A正确;吸食可卡因后,②突触间隙中组织液的多巴胺含量升高,可延长愉悦感的时间,B错误;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C正确;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都危害健康,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该共同抵御毒品危害,D正确。
答案:B
3.解析:此时的指针读数为动作电位值,A错误;电表右偏,D点此时膜外为负电位,D点可能发生去极化,也可能发生复极化,因此电刺激的点可能是D点,也可能是D点左边一点,也可能是D点右边一点,B错误;若A、B、C、D点离得较近,此时A点膜外可能是负电位,也可能是正电位,C正确;若刺激A点,兴奋传至B,电表左偏,兴奋传至D,电表右偏,因此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答案:AB
4.解析:丙图表示先后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动作电位,由图可知,表1可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说明d点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此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正确。
答案:ACD
5.解析: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突触结构,由运动神经末梢、接头间隙及肌肉终板组成,为单向传递,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B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是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D正确。
答案:C
6.解析: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一个神经元可参与多个突触的建立,A正确;突触包括三部分,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B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之分,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Na+内流,C错误;图中显示,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之后,突触小泡还需要回收,若突触小泡回收异常可导致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面积增大,D正确。
答案:C
7.解析:由题可知,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而且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因此,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应该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B错误;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题意显示,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据此可推测静脉注射氯胺酮抑制了钠离子内流,导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答案:A
8.解析: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只能单向传递,A错误;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B正确;据c图可知,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量增加,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产生毒瘾,D正确。
答案:A
考点三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1)最高级 高级 脊髓 低级 (2)最高级 高级 体温、水盐平衡、血糖 呼吸、心血管 脊髓 低级
任务2 反射 学习 (1)言语区 (2)条件反射 神经通路 短时 长时 突触 新突触 抑郁
任务3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足球比赛耗能比较多,需要消耗较多的糖原以便供能,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接收外界信号,并由神经系统支配肌肉运动,所以需神经肌肉协调作用,C正确;大脑皮层为高级神经中枢,接收其他球员发出的信号并进行处理,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反应,相互配合,D正确。
答案:B
2.解析:引起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应是⑦③,由大脑皮层调控低级神经中枢支配肌肉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A正确;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⑥,B正确;碰到尖锐物体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不是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由图示可知,突触结构有4个,D正确。
答案:C
3.解析: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排尿阈值是不同的,A正确;给脑桥注射能阻止γ 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γ 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能够抑制排尿,B正确;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排尿过程的调节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
答案:AB
4.解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C正确;5 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所以增加突触间隙5 羟色胺的量是治疗思路之一,D错误。
答案:D
5.解析:由题意可知,复杂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C错误。
答案:C
6.解析:鸢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突触主要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所以推测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正确;鸢尾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其本质是蛋白质,故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鸢尾素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会降低,C错误;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结合鸢尾素的作用可知,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记忆衰退,D正确。
答案:ABD
课堂总结 网络聚焦大概念
网络建构提升
①反射弧 ②内负外正 ③K+外流 ④内正外负 ⑤Na+内流 ⑥双向传导 ⑦局部电流 ⑧单向传递 ⑨突触 ⑩大脑皮层
历届真题 分类集训培素养
1.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答案:C
2.解析:由图示可知,左侧腿受刺激屈曲,右侧腿伸展,故效应器为左侧腿屈肌和右侧腿伸肌,甲突触前膜使突触后膜兴奋(+),左侧腿屈肌兴奋收缩,乙突触前膜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左侧腿伸肌受抑制,故左侧腿屈曲;丙突触前膜使突触后膜兴奋(+),右侧腿伸肌兴奋,丁为上一个神经元,其突触前膜使突触后膜兴奋(+),进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信号,右侧腿屈肌受抑制,故右侧腿伸展,故选A。
答案:A
3.解析: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髓鞘是指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的一层膜,故不是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B错误;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一定相同,如有髓鞘的部位和无髓鞘的部位,C错误;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其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
答案:D
4.解析: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
答案:A
5.解析: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②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强度太小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A正确;由图可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②,如果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则④不能产生兴奋,B错误;结构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通过结构③,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不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既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
答案:A
6.解析: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B正确;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通过扩散由突触前膜到达突触后膜,C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D正确。
答案:A
7.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