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10-2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10-2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27 23: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
10-2 群落及其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几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____ 若彼此分开,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区别于互利共生 海葵和寄居蟹,蚂蚁和蚜虫
____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____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____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____;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____。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 作物与杂草
____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 蛙与昆虫
[名师支招] 
(1)正确辨析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
①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主要包括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②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种内竞争)。
③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2)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①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②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但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可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③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任务2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分布。
(3)观察下列图示,完成与群落空间结构相关的问题
①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_______;B图:________。
②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______;②动物分层:__________。
B图:地形变化、土壤______、______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对群落结构认识的四个易误点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任务3 对群落中生态位的认识
(1)生态位的含义:群落中的________都占有各自的空间,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
(2)生态位的影响因素:一个种群能够占据的生态位往往受到竞争、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情况下,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会发生部分重叠,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而其他部分则被各自占据。
(3)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与稳定。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种间关系考查
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种间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种间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种间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种间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四川卷]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2022·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4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小球藻、水蚤在生态系统中属生产者
B.表中5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了一个群落
C.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鱼甲和鱼乙
考向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
4.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演替到树林阶段后,其群落结构不再发生变化
B.湖泊沿岸、近岸区和湖心分布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结构的存在利于减少生物间生存斗争,优化利用环境资源
D.森林中生物群落有垂直结构,而玉米田生物群落无垂直结构
5.[2022·南京市高三模拟]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不同的作物品种
6.(不定项选择)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考向三 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及类型
7.[2022·金华月考]分布在热带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中的梅花雀,雌雄在灌丛中活动的空间不一样,雄性个体偏好上层活动,雌性个体偏好下层活动。下列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热带地区四季温度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没有季节性发生
B.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
C.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
D.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不利于它们繁殖后代
8.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生活着90%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B.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9.[2022·诸暨月考]科研人员调查了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乔木的树龄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林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1分析,群落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白桦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
B.据图2分析,水曲柳成熟林和过熟林较少,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C.树龄的测量只能通过测定株高
D.白桦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在群落中占优势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____________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环境 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的时间____ 经历的时间____
速度 ____ ____
影响 因素 ____因素 ________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____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________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共同点 能量:总生产量____,群落有机物总量____;结构:营养结构____,物种多样性____,稳定性____
[师说拓展] 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任务2 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
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
能量 总生产量________,群落的有机物总量________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________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____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三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3)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分析
1.[2022·陕西咸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B.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
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
2.(不定项选择)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而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覆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3.(不定项选择)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1)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考向二 群落演替的综合考查
4.[2022·山西省大同一中质检]如图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
D.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
5.[2022·辽宁沈阳市高三模拟]大兴安岭冬季严寒而漫长,温暖季短,有大面积落叶针叶林,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某林区发生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林地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B.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含量较多
C.与阔叶林阶段相比,草本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D.火烧后,草本、灌木和乔木的丰富度均逐渐下降后保持稳定
6.(不定项选择)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完善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______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
任务2 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
制订计划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______,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______。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演替的时间越长,物种______,群落结构______
[名师支招] 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应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可均分为若干组,供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做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处理
1.[2022·黑龙江省鸡西一中调研]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2.(不定项选择)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保障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考向二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3.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样方法
B.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网络建构提升]
[长句应答必备]
1.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等级选考研考向]
1.[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2.[2021·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国考真题研规律]
3.[2021·全国乙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4.[2020·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5.[2020·全国卷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6.[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探究案2
高效课堂 师生互动提考能
考点一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原始合作(互惠) 互利共生 寄生 种间竞争 a b 捕食
任务2 (1)分层 (2)镶嵌 (3)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光照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湿度 盐碱度
任务3 (1)每种生物 (2)捕食和气候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答案:C
2.解析: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3.解析:水蚤是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消费者,A错误;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据食物链可知,河虾捕食水蚤,同时河虾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物,故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根据食物链可知,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鱼甲、鱼乙、河虾,D错误。
答案:C
4.解析:弃耕农田演替到树林阶段后,其群落结构也会受环境因素等影响发生变化,A错误;湖泊沿岸、近岸区和湖心分布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群落结构的存在利于减少生物间生存斗争,优化利用环境资源,C正确;森林中生物群落有垂直结构,玉米田中生物群落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
答案:C
5.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山)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竞争充分利用资源以增加产量。
答案:C
6.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不同。
答案:ABC
7.解析:热带地区虽然四季温度较高,但降水等仍有季节差异,因此梅花雀所在的群落仍有季节性,A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引起,B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C正确;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有利于它们繁殖后代,D错误。
答案:C
8.答案:C
9.解析:分析图1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由于白桦是一种喜阳、耐寒的乔木,由此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A正确;由图2可知,水曲柳幼龄个体数远多于老年个体数目,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可通过测定株高、树围、年轮等来测量树龄,C错误;水曲柳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D错误。
答案:A
考点二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彻底消灭 土壤条件 长 短 缓慢 较快 自然 人类活动 沙丘 弃耕农田 增加 增加 复杂 增加 增强
任务2 增加 增加 复杂 高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如围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变化决定的,A、B、C错误;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D正确。
答案:D
2.解析: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近水缓冲区群落晚于核心区群落的形成,所以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
答案:AB
3.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据表可知,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明显增多,B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答案:ACD
4.解析: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A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植被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C错误。
答案:C
5.解析: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土壤有机物含量更多,B正确;与阔叶林阶段相比,草本灌木阶段垂直结构更为简单,阔叶林阶段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所以阔叶林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据图分析,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答案:B
6.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要获知物种丰富度,需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A错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答案:BCD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
【任务驱动·探究突破】
任务1 (1)栖息 (2)取样器 (3)记名计算法
任务2 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地点 地点、时间 土壤样本 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表 不同的 不同的 越多 也越复杂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
1.解析: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A错误;样方法应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进行取样,B错误;表格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C正确、D错误。
答案:C
2.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上,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正确;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
答案:CD
3.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C
4.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光照不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C
课堂总结 网络聚焦大概念
网络建构提升
①物种丰富度 ②捕食 ③垂直结构 ④水平结构 ⑤次生演替 ⑥地衣阶段 ⑦苔藓阶段 ⑧乔木阶段
历届真题 分类集训培素养
1.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
答案:A
2.解析: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
答案:B
3.解析: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历:裸岩→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废弃农田→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答案:C
4.解析: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正确;土壤小动物多数是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所以它们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
答案:A
5.解析:河水携带泥沙进入大海时,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的过程中,海水逐渐淡化,所以,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为: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生长在陆地环境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是②①③,A正确。
答案:A
6.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位置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
答案:(1)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 (2)时间、位置(合理即可)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