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岑燮钧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叫头
岑燮钧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后又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回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小说以“叫头”为线索,串联起一对舞台姐妹花的爱怨忧欢,梅花、吐血、戏文等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2.下列选项中,对李兰芬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兰芬知恩知德,情笃意深。她对搭档心怀感念,而且一生都视如己命。
B.李兰芬眼光敏锐,善于识人。她早就发觉记者内心卑鄙,而且几十年后得到了印证。
C.李兰芬内向敏感,意气刚烈。她意识到好友对记者的好感,隐忧在心,在无法劝说的情况下,两人决裂,几十年后坚持追问,了解了真相。
D.李兰芬倾心艺术,能够创新。但她演出时太过投入感情,以至缠绵病榻,再也不能登上舞台,未免愚拙。
3.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元阁
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收罗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一天在,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 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B.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的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
5.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
6.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琴 师
岑燮钧
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
有一阵,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父亲吵架。
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 父亲似乎恼羞成怒,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
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
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
那时,剧团青黄不接。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
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母亲是团里烧饭的。她不喜欢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嗓子脆亮脆亮的。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
果然。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
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
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道:你有完没完!
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来了!
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是“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去,然后关了门。门敲了几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
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
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
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
父亲的最后两年是在省城度过的。母亲殁了,他也老得很快。他的心脏不行,把他一个人放在乡下,不放心,于是,我叫他来。起先,他不肯,我哭着“骂”了他,他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肯跟我了。来的时候,他把那把胡琴带上了。
我给他打开了戏曲频道。那时,乡下没有数字电视,戏曲频道是收不到的。我给他说,戏曲频道里经常有马玉娘的戏。她现在是省团的当家花旦了,还得了梅花奖。
第二晚,果然看上了马玉娘的大戏。父亲一边看,一边给她打拍子。我问父亲,她唱得好吗 父亲点点头,说好,比原来更好了。她原来的嗓音里有一层翳,现在这一层翳散了,但又没完全散,就有了一种幽咽的美。这种嗓音,比起单纯的声音来,更有回味。戏曲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味。这一晚,父亲的话特别多,我从来没见他讲过这么多话,还讲得很有兴致。
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寡淡的人啊,一天说不了几句话。父亲说,当初,她因为是新招的,高音上不去。差点被刷掉。是他,力排众议,帮她另选流派,练唱三年,终于练出了一条像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
我告诉他,你知道吗,玉娘姐家就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小区。我指着前面的灯光说,喏,就是那边高楼上亮灯的地方。
父亲顿了顿。说,这么近啊……
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每次我提及让玉娘姐来看看他,可他总是摇摇头。他不愿麻烦人家。
父亲平平静静地走了。
父亲去世后第三天,马玉娘摸到我家来,捧着两束花。她是从朋友圈里看到这消息的,说真不知道老师就住在离她家这么近的地方——真是太过意不去了。
我说,父亲临终前,一直看着你的小区,可是,他就是不让我告诉你。
她的眼圈红了,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走到父亲的遗像前,献上两束花,深深地鞠了一躬。
她说,另一束花是云老师的。然后,她转发给我一张照片,说你看看。
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文革前的照片:他在给云致秋操琴……
(选自《四川文学》,2017年第12期)
7.小说第段画线句子叙写父亲接待马玉娘到访的情景。其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8.分析第段“看戏、评戏”的情景对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请赏析其妙处。
10.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抚 琴
岑燮钧
月色清空,人渐散去。
这时,阊门外传来若断若续的琴声,张翰不由得驻足静听。这琴声,如流水淙淙,似雁落平沙,仿佛月下独酌,又像是静夜徘徊。当此夜色,一弦一柱,扣人心扉。他信步而行,不觉来到城河边上。近处的一只船中,漏出隐隐约约的烛光,那清幽的琴声,与烛光一起摇曳,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张翰站在岸上,那船尾的人,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请问是哪位妙手在抚琴?”
那人端详了一番。这时,“铿”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外面是谁啊?”但见出来一人,羽扇纶巾,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在下吴郡张翰张季鹰,不知兄台是——”
“会稽贺循贺彦先。”
两人一番拱手作揖。张翰说,是琴声把我招来了,静夜听琴,让人鸥鹭忘机啊。贺循说,知我者,季鹰兄也。便让张翰也抚琴一曲。张翰也不辞让,说:高山流水,知音难得。于是,目随流光,手挥五弦,俯仰之间,如无人者,一曲终了,率尔起立,曰:“兄台见笑,打扰了!”意欲离开。贺循却命下人拿出酒来,说:岂有知音一曲,转身即走之理?如此良夜,一醉方休。于是添新烛,摆小宴,邀张翰坐下。两人谈得投机,不觉东方微白。张翰得知贺循也是去洛阳的,说,既如此,我也不回去了,就跟兄台一起走吧。
正当起船之际,忽听岸上有人喊叫。张翰出船,见童子沿河追来,便在船头回道:“我跟贺先生走水路了,你们就走陆路,到前面驿站等我吧。”
两人在船舱中,谈琴谈玄,也谈人谈事。国事纷乱,让人叹息。不出来,奈天下苍生何;出来,却独力难支乾坤。此番上京,若不是同乡顾荣引荐,张翰怕也没这份心了。他是散淡惯了的人,哪里能耐得住每日案牍劳形呢?
张翰到了洛阳,洛阳城里早已翻了几回烙饼,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刀山火海,总有人火中取栗。此时正是齐王司马冏执政。张翰做了东曹掾,同乡顾荣为主簿。齐王嚣张,气焰方炽,听不得良言诤劝。天下你抢我夺,正未有穷时。既入其中,何得脱身?有去无回,人头落地——这世道是越来越不好走了。不久,贺循即辞官还乡,走的时候,张翰送了一程。他也动了心,觉得京中也没多大意思,风尘碌碌,何必恋恋不舍呢?
洛阳城里,秋风渐起。走了贺循,又少了一个说话的人。只有顾荣,声气相通,却也难得长谈。到处都是耳目,只能道路以目。不来洛阳,不识天下;到了洛阳,才知独木桥上插尖刀,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
夜色如晦,只剩一弯眉月,倒挂城西。张翰敲响了顾荣的院门,烛光无力,晃晃悠悠。长夜如雾,穿不透亮光。两人相对如梦,只有长叹。
“来时兴冲冲,此时却让人忧心忡忡。君家是望族,天下名士,无有退身之所。我是山林之人,终当归去。”
“季鹰兄也要走吗?”顾荣在琴上拨了一下,抬头看着张翰。
“天下纷纷,祸难未已,还是及早避身为好。”张翰也拨了一下琴弦,“只要有一张琴,何必千里辞亲,为一名爵呢?”
“我欲与君共吟采薇,效范蠡泛舟太湖,只是……”
“吴中莼菜正美,鲈鱼正肥,已是几回入梦了。今我谱得一曲,为君弹之。”
小院之中,树影婆娑。烛光摇摇,琴声幽咽。张翰边弹边吟,如归故乡,如见亲人。
顾荣听罢,不由泪下。两人相约,归隐之日,竹篱茅舍,弹琴饮酒,当作赤松子游。张翰告辞时,一再说:我等你,我等你回来!
张翰回到吴郡,倒是真等了一阵顾荣。事后一想,方觉自己天真了。顾荣身负天下,估计也是身不由己。即使有退隐之意,怎奈世事相烦,哪得清净呢。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就算有心,也未必同归——能者多劳嘛。
张翰倒是有访贺循之意,只是山林之人,懒散惯了,就一年一年拖过去了。
在乱世之中,顾荣居高位,历艰险,平叛乱,辅助司马睿立足建业,功业至伟。一路走来,机关重重,他总能化险为夷。然而,人寿几何,顾荣病逝了。
张翰听到顾荣去世的消息,若有所失。看来,顾荣是再也不能与他悠游山林了。顾荣在任上,他不去相烦;若是告老还乡,倒正可抚琴相对;如今,他走了,岂有不见最后一面之理?人归故土,山野也罢,庙廊也罢,都是一样的。
到了顾家,他直奔灵堂。灵座上放着一张琴,正是当日所弹。“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可是,顾荣再也吃不到莼羹鲈脍了。人已作古,阴阳永隔,当日之言,风中飘散,一时之间,悲不自胜。张翰捧起琴,如见故人,他把琴放到矮几上,索性盘腿坐到灵座上,也不管顾家子弟疑惑地看着他。挥手一拨,琴弦悲切,往事如梦,声声痛彻。弹琴者,是我张翰张季鹰耶,抑或是你顾荣顾彦先?这曲子,你我都弹过。此时此刻,弹者为谁,听者为谁?数曲弹罢,不觉大恸,一手按住琴弦,喃喃自语道:“顾彦先啊顾彦先,你还能再听到这些曲子吗?”不由得长泪纵横。
张翰起身又看了一眼顾荣的灵位,转身即走,掩面而去。
灵堂上,顾家人面面相觑,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张翰这一次打算去看贺循了。他怕再不去,或许会赶不上。正欲启程,听到了贺循出山的消息。
贺循是去接顾荣的位子的。张翰长叹一声:罢了。
他弹了一夜的琴,直弹到月落乌啼,藤枯树老。
11.结合小说情节,简析张翰这一人物形象。
1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3.这篇小说取材于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其中有关“张翰吊顾”是这样记载的:
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
试与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14.简析小说以“抚琴”为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 “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时序错乱,“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是“‘文革’后”,原文为“‘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2.D “但她演出时太过投入感情,以至缠绵病榻,再也不能登上舞台,未免愚拙”分析错误,原文为“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缠绵病榻的原因是气不过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出卖了杨素娟。依据“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等内容,正是李兰芬演出时投入感情,才自创一调,“演出时太过投入感情”的批评不当。
3.①以“叫头”串联,使叙事更加集中。②层层设悬,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使文章时空交错,充满情致。④人物自叙与作者旁述相结合,使叙述更加灵活。⑤幻觉与现实交映,更利于情节的发展。
4.C “节俭”错,谢玉良把灯芯旋得一点点的原因是怕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5.①“借尸还魂法”属涵元阁“独家秘方”,这有利于突出涵元阁的文化底蕴和在同行中非同一般的地位,也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借尸还魂法”仅仅为涵元阁主人或看护人独自拥有,这有利于显示他们的技术实力,突出人物形象。③”借尸还魂法”是一种高难度的古籍修复方法,具有“独家绝技”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吸引读者。
6.龙思安的心情:第一处体现了龙志安对修古书的畏难或不屑的情绪,第二处体现了龙志安离别的悲伤、对师傅安危的忧虑,第三处体现了龙志安对师傅之死的悲痛和被师傅的精神所感动。作用:①对主要人物谢玉良起到了衬托作用。龙志安从修古书时眼神迷茫,到“也会守一辈子”的转变,突出了谢玉良对他人影响之深,有力衬托了主要人物谢玉良。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龙志安最后也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人,这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坚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这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参考示例:将父亲接待马玉娘的话语融合到叙述语言中,省去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得行文更加简洁。同时,父亲的话多用短句或“独词句”,凸显沉默寡谈、为人低调的特点。三言两语,凸显人物的个性。
8.参考示例:本段描写父亲“看戏、评戏”的情景,与前文弟子调走,剧团解散后落寞的父亲形象形成对比,既刻画出父亲的慧眼识才和专注艺术(或艺术造诣高),又突出父亲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或美德)。
9.参考示例:(1)悬念落实,心情释然——揭示了前文让马玉娘代为“父亲遗像”献花、父亲按照云派唱腔指导马玉娘练唱的原因。(2)展现“我”明白缘由后的激动、敬佩、怀念等复杂情感。(3)丰富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品质——(文革前曾为云致秋操琴)烘托父亲琴艺精湛,侧面衬托甘为人梯、提携后进的优秀品质。(4)和开头呼应。(5)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10.参考示例:即使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乡里且不被妻子理解,却依然对新秀耐心指导;只要有利于后辈成长,即使剧团处境艰难,也不阻止新秀被高一级剧团挖走;即使后来与弟子相隔很近,也不去打扰……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专注艺术,隐忍低调的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
11.(1)从月夜因琴驻足,与贺循结为知己,改走水路,结伴去落阳,可见是一个痴迷古琴、珍惜知音、率性而为的人;(2)从送贺循,哭顾荣,可见是一个重友情、重感情的人;(3)从辞顾荣情节可知是一个了解世情,不满现实又散淡不慕名利,喜欢清净,热爱隐逸生活的人。
12.(1)运用比喻。把琴声比作淙淙流水、雁落平沙、月下独酌、静夜徘徊,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清幽孤寂,安闲恬静中夹杂着孤独、茫然、忧伤;(2)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不由得驻足”“信步而行”“不觉来到”等,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感染力;(3)用“夜色”和“烛光”等景物描写侧面烘托琴声的清幽。
13.更喜欢《世》的写法。理由:(1)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动作,再现人物神韵,寥寥几字,一个真诚率性、重情重义的形象就跃然纸上;(2)笔法简约隽永,相比于《抚》细腻描写,它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玩味空间。更喜欢《抚》的写法。理由:(1)以工笔手法,对人物作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多角度描写,将张翰因知音去世而伤痛不已及触景生情、伤人伤己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展现给了读者;(2)细腻的、浓墨重彩的笔法,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地感受,感染力比《世》的写法更强。
14.(1)小说先后描写了张翰三次抚琴,“抚琴”在小说中起线索作用。(2)琴者,清也,通过抚琴描写突出人物散淡,不慕名利;琴者,情也,突出人物重情义。(3)小说通过“抚琴”来表现主题——揭示知音可贵,启示人们珍惜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