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古诗三首
目录
1.马诗
2.石灰吟
3.竹石
马诗
背景
李贺生当安史乱后的中唐时代,盛唐如日中天万邦来朝的威仪与光荣,已经只能从史籍和记忆中去追寻了,李唐王朝其时所唱的,已是江河日下的悲歌。
不过,李贺乃唐代宗室之后,他一厢情愿地自认他瘦弱的双肩,也应该承担振兴大唐的重任,何况深受了儒家传统教育的读书人,更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不管人间的沧桑和家国的盛衰。
于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强烈地表现了他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李贺说自己“少年心事当拏云”,他时时以骏马与神骓自许,他不仅想立德立言于庙堂之中,也欲效命立功于沙场之上。
附带一笔的是,除民间畜养者外,唐代的官马之数就高达七百万匹,这对李贺咏马是启示也是刺激。
李贺是病夫一个,其志应为马中之龙,乃书生一介,其才确系非常之人,他羸弱的胸中容纳的是天下和苍生,在煎熬汤药的炉火之旁,他怀的是驰骋沙场置身青云的梦想。
从大型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所选的此诗,也可见一斑。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注释
①大漠:沙漠。
②燕山: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大漠和燕山,俱是当时边塞争战之处,是良马、英雄绝好的用武之地。
③何当:何时。
④金络脑:络脑,络头、辔头。以金作络头,表示主人对马的宠爱、重视。
⑤清秋:天清气爽的秋天。
译文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赏析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赏析
这首以马喻人,托物言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借良马希望带上金络头,以图得到重用,一显身手的心愿——广阔的沙漠,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其弯如钩,这种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绝好的用武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语言明快,风格健爽。一个“踏”字,仿佛听到了战马奔腾的声音,又好像看到战马风驰电掣的雄姿,给人以立体感。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石灰吟
背景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介绍
于谦(1398~1457) ,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 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 ,明英宗为瓦刺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刺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溢肃慰,明神宗改溢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 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也作“千锤万击”或“千能万击”,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 虚词,形容很多锤: 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 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也作“粉骨碎身”,浑:亦作“全”:怕:也作"惜“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作品评论
现代古典文学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石灰吟》与《咏煤炭》都以物喻人,就作者的写作动机说,是以他所歌颂的煤炭、石灰自喻、自勉,而且他都做到了;但就作品本身说,则有普遍意义和永恒意义,任何读者都可从中获得教益、吸取力量。”
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介绍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1],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
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全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