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1 08: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 文化遗存
二、夏商和西周
课标要求:
一、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二、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目录
▲ 元谋人门齿化石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
元谋人是中国人的起源起吗?我的文明是如何产生?华夏民族是如何来的?我们为什么被称为是炎黄子孙?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学习要节内容。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PART 01
1、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史前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当首推农业的发明,而最有利于农业发生 和发展的,事实上只有华北和华中两个地区,它们是农业发生与发展的两大温床。这两大温床紧相毗连,各有特 色而又相互补充,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特点的形成以及往后的 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伟大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时间 遗址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云南省元谋县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2、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是指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包括人类本身的化石。它是研究远古人类起源和活动的重要材料。中国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数百处,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但也遍布南北。
这一遗址图反映出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进入母系氏族阶段
3、新石器时代(距约今1万年至约五千年)
时间 遗址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早期 距今1万年至7000年 广泛 母系氏族
中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上游地区 会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取代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父系氏族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分布与多元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更加广泛,内涵更为丰富,考古遗址遍及各地,构建起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编年,明确了主要区域的文化谱系,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生产力低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的姜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每组房屋中都有一座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子和一座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的中型房子,其余是面积为15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房子。大房子应是大家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等活动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应是族长使用,小型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
址中,若干近亲属成员组成一个大家族,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姜寨遗址是一个300-500人组成的氏族公社。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说明贫富分化尚未产生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距今5000多年。山梁上有一座女神庙,女神庙遗址周围分布着许多积石冢和祭坛。积石冢用石头砌成,或长方形或圆形,中间有较大的石椁,随葬品以玉器为主。数座积石冢构成一个墓群。积石冢以祭坛为中心,规模宏大,当为部落或部族共同祭祀天地神和祖先的地方。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良渚古城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平面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以石块铺垫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上用黄色黏土堆筑而成。城墙内外有壕沟。
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分化和权力神圣化,被誉为中华文明诞生的曙光。本图中的圆形遗址为祭坛,左侧为大型积石冢。
良渚古城的发现丰富了良渚文化内涵,也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实证。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已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
墓和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部落: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想尽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部落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会议,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4、部落与邦国
(1)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古史传说,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教人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而居的有巢氏,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叫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氏。三皇传说名目不一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事迹亦较为具体,其传说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以及解体时期的历史。
怎样看待上述神话传说的史学价值?
神话传说能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但准确与否,还要与考古等成果互相印证。
禅让
禅让:尧老的时候,根据推举和对舜的考查,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禅让制其实质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炎黄的传说: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华夏:唐朝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传说华夏是中华民族祖先中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集团。分为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联盟,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联盟。他们在斗争中交往发展,最后融合成华夏的主体部分。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上称华夏后裔为炎黄子孙。又因他们自以为居于天下中心,因此,华夏、诸夏又称为中国的古称。后来的华夏不仅指部族,而指整个中国。
(2)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尧舜时期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 较大,阶级分化明显。
地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在夏之前,有专家认为它是帝尧的都城,拥有文明起源及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约5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二、早期的国家——夏、商和西周
PART 02
1、夏朝的建立及其制度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二里头宫殿遗址
继承制度 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立各种机构和职官
地方统治 对夏部落区直接统治,他地实行间接统治
(3)政治统治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亡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茫茫禹迹,
划为九州,
经启九道,
民有寝庙,
兽有茂草,
各有攸处。
——《左传》
扑朔迷离的夏文化之继承疑案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史记》说法:伯益让位于启;
《战国策》说法:启用武力夺取伯益之位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史记·夏本记》
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确立,以王国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建立起来了,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是阶级对立分化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思考
2、商
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后迁都殷,也称殷朝
遗存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和许多青铜器
(甲骨文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青铜器利簋
甲骨文、青铜器和铭文从实物史料方面充分证实了商周时期的历史。
商的统治和疆域
甲骨文 (1)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政治统治 (1)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2)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地区为内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为外服。
疆域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还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殷墟出土的文物
甲骨文 材料:龟甲、兽骨
内容:占卜记录(主要)
意义:成熟的文字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史料实证】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多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过些龟甲兽骨是当时占卜吉凶祸福用的——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独特的习俗。
史料体现了商代甲骨文怎样的特征?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表意文字、占卜吉凶祸福。
现代汉字的起源,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保证。
思考:商朝统治的特点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材料三:“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定都镐京(西安),史称西周。
统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西周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灭亡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同姓居多,位置重要;同性异性相互交错,相互制约
分封制的作用——早期中国概念的形成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通过分封,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促进了早期民族融合的趋势。
分封制加速了周朝全国经济的发展。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
西周地方制度的进步
夏商时期基本上没有打破部落组织,地方划分按照“从人主义”原则。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划分按照“从地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组织。
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含义: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和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即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左传·桓公二年》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再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达到贵贱有序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达到上下“和同”
礼乐制——权力维持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姬;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序。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地位: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 主要部门,使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少。
土地制度 (1)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2)井田制: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种类繁多,青铜文化
(2)表现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里,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分为“公田”、“私田”。公田集体耕种。
学习拓展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本课结束,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