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陈情表》思辨阅读课
前人评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
西南大学的荣维东教授提出“交际语境”理论。荣教授认为,交际语境包括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这五个要素。
任务一:请再读《陈情表》找出本文李密的交际语境的五个要素?
示例:以“忠臣”“孝孙”(角色)的身份,向“得位不正且面对内忧外患的皇帝”(读者),写一份“表”(文体),采用说服的语言(语言),让皇帝答应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目的)。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目 的
李密的写作目的是让皇帝答应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要达到这一目的,李密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身份、司马炎的身份、要选择的文体、要采用的语言。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角色 我是谁?
①从家庭的角色来看,李密是一个孝顺的孙辈。晋朝强调“以孝治天下”,如果这个身份使用恰当,有助于说服皇帝。因此,李密在文章中不断渲染祖孙之情。
②从社会的角色来看,李密是一个臣子。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李密以前是蜀国的旧臣,这个身份对李密不利,会让皇帝对李密有猜疑,但是却无法回避。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角色 我是谁?
因此,李密在写作的时候把蜀国贬斥为“伪朝”,以减轻这个身份对自己的影响。同时,李密也还可以是晋朝的“忠臣”。如何让皇帝相信自己是忠臣呢?为此,李密在写作中26次自称为“臣”,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新朝的臣服。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读者
司马炎其实是一个得位不正且面对内忧外患的皇帝。
从皇帝的身份来看,君王对大臣有生杀之权。因此,李密在陈情的时候不得不极尽谦卑。在《陈情表》中,李密连用“圣朝”“清化”“蒙”“陛下”等敬辞抬高司马炎,同时,也连用“贱俘”“愚”“犬马”等谦辞以及贱称,故意贬低自己。
此外,司马炎本来就是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得位不正。因此,在治国纲领上,司马炎无法宣传儒家的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读者
“忠”,只能以“孝”作为治国纲领。李密刚好又是因孝顺名闻天下,所以才走进了司马炎的视野。
最后,司马炎面对内忧外患:因为得位不正,国内民心未服;蜀国刚平定,吴国还在。此时,司马炎非常需要笼络蜀汉旧臣。因此,身负才气的李密成为合适的人选。
总之,司马炎有杀掉李密的权力,同时,也有征召李密的决心。李密如果进言不慎,随时会有杀身之祸。
《陈情表》思辨阅读课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文体
要说服君王,只是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动之以情。因此,“表”这种文体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表”是一种言事陈情的文体。言事,就可以诱之以利、晓之以理;陈情,就可以动之以情。如果写成“陈情书”,就变成了单纯说理与说利,说服君王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语言
思辨性阅读离不开对三个要素的审视:事实、情理和逻辑。事实是阐述观点的依据,也可以说是论据;理是作者阐述的道理,情则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感情;逻辑则是作者在阐述时运用的相关的概念、做出的判断和推理等,是作者必须遵循的条理。这三者构成一个圆形结构,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语言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学习支架
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根据选言之间是否可以并存,选言命题可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这一批商品滞销或者是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由于价格太高。”对于“这批商品”而
学习支架
言,“或者是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由于价格太高” 是可以并存的两种情况,是相容选言命题。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不可能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这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学习支架
①“选言推理”——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用公式可表示为:p或者q ,非p ,所以,q
或者p或者q 非q ,所以,p
例如:1. 金敏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不是教师,所以,她是律师。(正)
2. 金敏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是教师,所以,她不是律师。(误)
学习支架
②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持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
例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载:贾宝玉从林黛玉的丫环雪雁处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季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宗……"怎么呢 贾宝玉又想:"但我此刻走去,见她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她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她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学习支架
③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学习支架
④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例如: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陈情表》思辨阅读课
“选言推理”——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用公式可表示为:
p或者q ,非p ,所以,q
或者p或者q 非q ,所以,p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持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进”即“欲奉诏奔驰”,但祖母刘氏“病日笃”,自己不能弃之不顾,“退”即“欲苟顺私情”,但“告诉不许”,总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因为在此前,“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李密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相信已令晋武帝心生恼火。李密在此用了“二难推理”,给晋武帝展示了自己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困境,争取晋武帝的体谅和理解。
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维形式不能自相矛盾,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要有确定性。如果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就是违背逻辑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李密选择供养祖母,让自己的名与实免于自相矛盾。
同意李密供养祖母,让皇帝的言与行免于自相矛盾。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用图式表现为: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李密的意图,在于把自己表面上违抗君命的行为,说成是响应晋朝国策、深入遵从君命的行为。
《陈情表》思辨阅读课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陈情表》说服艺术
一、示人以弱, 化解“ 逼”势
二、置己两难, 将“ 球”踢回
三、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四、寻替方案, 以安圣心
陈情的效果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
任务三: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试分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劝说樊於期将军的一段话,尝试总结一下荆轲与李密在陈情说理方面的异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任务三: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试分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劝说樊於期将军的一段话,尝试总结一下荆轲与李密在陈情说理方面的异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荆轲劝说樊於期献出首级的策略是:激之以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
(2)李密陈情说理的策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我贬低、自轻自贱——主动站队、表达忠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提出方案。两种陈述策略同中有异。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成语积累
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实所共鉴,有渝(yú背弃)此盟,神明殛(jí诛杀)之
皇天后土:
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人命危浅:
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朝不虑夕: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衔环:
孤苦伶仃: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 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本课件参考文献
①陈爱娟:遵循思辨性阅读的圆形法则:事实、情理和逻辑—— 以《陈情表》为例
②王秀秀:在刀尖上行走:万险中何以保全——浅析《陈情表》说理的逻辑思路
③广东 廖聪文:“交际语境”以及“作者身份法”视角下的《陈情表》
④杨田春:对《陈情表》的批判性阅读
⑤张晓勋:思维交锋,逻辑博弈——《陈情表》的逻辑学解读
⑥刘锦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陈情表》文本解读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