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7下生物 2.2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7下生物 2.2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27 20:1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两节围绕物质运输的载体、器官、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本节课围绕物质运输的路线介绍,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介绍,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体循环;2、肺循环。两者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共同构成血液循环。
在开始进行本节课之前,展示打防疫针和输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么到达病灶的呢?学生思考回答——血液循环。紧接着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能将所学内容能够融为一体。对于血液循环的学习,主要通过讲解血液循环模式图和分析归纳血液循环途径,明确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分步标明血液循环步骤,并使学生思考在肺循环和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完成了上述教学之后,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引导学生梳理血液循环途径并使学生独立思考循环过程,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血液循环进行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结合实际应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独立思考及总结所学知识。
2、积累综合分析方法及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循环的途径。
   2、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关系。
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幅图,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呢?(生:打防疫针,输液)
师:那么请问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么到达病灶的呢?(生: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打防疫针”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循环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血液循环(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把目标记在心里。(学生快速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共同看这节课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习有动力有目标
(二)复习提问
1、出示血液图片
师:提出问题:(1)观察图中血液颜色有何不同?含氧量有何不同?(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量丰富;暗红的是静脉血,含氧量少)
(2)人体内的血管有那些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从功能、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等方面回答)
(3)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与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肺静脉,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肺动脉)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
生: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按图索骥
1、血液循环路线
(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总体介绍血液循环情况,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首先从定义上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
限时记忆肺循环、体循环,(及时提问,肯定学生记忆成果)
【设计意图】紧张限时的记忆能使学生更集中精力快速记忆。
4、体循环
(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引导学生理解体循环,讲解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体循环起点、终点分别在哪里?读图,教师讲解,共同填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互动)
肺循环
(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引导学生理解肺循环,讲解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体循环起点、终点分别在哪里?读图,教师讲解,共同填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互动)
通过学习,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表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引导同学思考并独立完成血液循环途径表格的填写。
找同学去黑板上画出血液循环途径。
【设计意图】直接展现本节课学习成果与不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查漏补缺。
8、共同总结血液循环途径,并讲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四)牛刀小试 当堂练
1、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2、人在打点滴时,药物注射到人体的哪类血管中?
3、人在生病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口服和注射哪种见效快?
4、经过静脉滴注到人体的药物,最先进入心脏的部位是?
5、下列血管中血液氧浓度最高的是( )
A 肺动脉 B 主动脉
C 肺部毛细血管 D 身体各器官组织毛细血管
6、左右心室射出的血( )
A 都是动脉血 B 都是静脉血
C 依次是静脉血和动脉血 D 依次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五)课堂小结
从新看我们的课程目标,检测自己是不是达成了这节课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保护血液循环,应该做到哪些?
【设计意图】生命科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力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1、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2、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3、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等教学方法。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绘图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多设计学生活动等。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 →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
左心房 ← 肺静脉 ← 肺部毛细血管网 ← 肺动脉 ← 右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