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案例名称 阳关三叠 科目 音乐
一、教材内容分析
《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诗意清新,旋律质朴,感情真挚,包含了依依惜别的情绪,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古代音乐的欣赏和演唱,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中国灿烂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在情感目标上,让学生通过学唱歌曲,体会“友情”这个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 3、初步感性认识到“诗”与“歌”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阳关三叠》片断,体验其情感。 难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因为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所有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2、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因材施教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 3、听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采用了听唱法。 4、因为自主创编更能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情境,所以用情境体验法,分组合作法。
六、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古琴的图片以及有关送别的古诗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古琴有几根琴弦?琴面上的白点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古琴面与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欣赏琴歌这首《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诗叫什么题目?教师总结:边看谱边聆听琴歌《阳关三叠》,同时从旋律、节奏、速度以及力度上来分析上阙与下阙的不同?《阳关三叠》中三叠是指什么呢?老师总结学唱琴歌视唱上阙旋律手打拍子,跟琴视唱旋律,注意歌唱姿势和歌唱速度。解决节奏和音符时值问题学生试着背唱上阙旋律④用Lu唱旋律做发声练习,提示学生歌唱姿势、发音位置、气息、共鸣等。填词演唱上阙学生朗诵诗句体会诗中情感。注意朗诵的语调和语气,要把诗人王维送别友人的离别惆怅之情表达出来学唱上阙。要求学生体验句尾韵味,同时找出每个乐句中的重点字,演唱时要把字咬住。注意每一个乐句最好不要换气,要注意声音的连贯,情感要饱满。视唱下阙旋律分析乐句中的八度大跳音程,对比两个八度大跳音程的演唱时值学生完整视唱第一乐句,要求大跳音程的演唱中间不换气,要唱准附点节奏和前八后十六节奏学生视唱第二乐句,注意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填词演唱下阙强调两个“遄行”之间不要换气,演唱力度要渐强,注意八度大跳音程,找出句中重点字“长”、“越”、“津”演唱时要注意气息、咬字、时值要饱满,声音要连贯。注意第二乐句的演唱力度,由渐强到渐弱,咬字要饱满,声音要连贯抒情。(5)跟伴奏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注意速度、力度、歌曲的情感以及声音的连贯等(6)欣赏混声合唱《阳关三叠》第一叠,请学生谈谈合唱版与独唱版的不同之处及其带来的不同感受(7)教师伴奏,学生再次完整的演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相互交流师生交流,完成音乐分析跟琴练习学生跟伴奏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上阙跟琴练习学生跟伴奏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下阙及歌曲的第一叠对比聆听,相互交流 学生通过在古琴的展示、交流与互动中了解古琴的相关文化,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引发学生对古琴的兴趣通过分析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结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情感和内涵,为表现歌曲做准备分段视唱歌曲旋律,解决歌曲音准与节奏问题,帮助学生找出音乐规律,记忆歌曲旋律,并进行发声练习通过朗诵古诗帮助学生找到古代诗词的吟诵感觉,以更好的体验歌曲的韵味视唱歌曲下阙旋律,为填词演唱做好准备在分乐句填词学唱中进行歌曲情感的处理,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对比欣赏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辨别、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是古代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是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会很到位。同时也让有才艺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