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化学 10.1.3常见的碱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下化学 10.1.3常见的碱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2-27 20:0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NaOH、Ca(OH)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俗称。
2.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知道碱的化学性质,会描述相关实验现象,会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1.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能力。
2. 创设思考与问答、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 通过废液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NaOH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具准备:
仪器:表面皿、镊子、蒸发皿、点滴板、平底烧瓶、气球、软塑料瓶
药品:氢氧化钠、鸡爪、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稀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闻图片导入】海宁一4岁女童在餐馆一跤跌成深二度烧伤,罪魁祸首是地面出现的工业烧碱。大家通过预习,常见的碱有哪些?【实验】提供氢氧化钠固体探究1:氢氧化钠的潮解 氢氧化钠的溶解【小结】【实验】教师演示普通鸡爪和用20%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0分钟的鸡爪【小结】小结氢氧化钠的俗名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展示】展示熟石灰,观察熟石灰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2: 氢氧化钙的溶解【提问】熟石灰是如何制得的呢?熟石灰有没有腐蚀性呢?(抹墙的工人手经常皴裂)【过渡】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学完物理性质,接下来学习什么?【实验】探究3: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过渡】1.石灰浆为什么可以用来抹墙?2.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了内壁有一层白膜3.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以上三点说明了氢氧化钙可以与什么物质反应?那么大家猜测一下氢氧化钠会不会与二氧化碳发生相似的反应?大家仿照写出氢氧化钠会不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查114页溶解性表,Na2CO3的溶解性怎么样?那怎样证明这个反应发生了呢?实验1:气球变大实验,并在反应后滴加稀盐酸实验二:软塑料瓶变瘪程度对比实验【类比】请同学们仿写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三氧化硫呢?【我能运用】【总结】总结本课知识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 】 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小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仔细观察学生勾书学生观察,并总结物理性质学生回顾上学期所补充知识:生石灰的熟化有化学性质,观察,并填写在书上相应位置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一名学生黑板上书写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在讲台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学生上去书写方程式学生参与总结 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预习,对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做实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及总结能力,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学生直观感受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简单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总结及时巩固前面所学知识通过生活实践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前面已经讲过,对于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加强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散通过这样一组实验,突破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锻炼学生的类比和总结能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提高课堂实效
思考:在实验过程当中,泡鸡爪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得的熟石灰以及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钠溶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
生:不能。
那分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处理呢?
第一组:加盐酸反应至中性,再将废液排放到下水道中。
第二组:同意一组的说法,碱液有腐蚀性,所以处理后排放。
第三组:以后做实验时要节约药品,这样就尽可能减少污染和浪费。
第四组:可以用微型实验,方便操作又节约药品。
板书设计:
常见的碱
1. 几种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氢氧化钙(Ca(OH)2 )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钾(KOH)
氨水(NH3·H2O)
2. 碱的化学性质
(1)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气球变大实验(再加稀盐酸)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小组教师点评:
主要亮点:
1. 在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启发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及效益。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的观察出发、探究它们的溶解性,然后由表及里进一步学习这两种碱的化学性质。思路清晰,讲解清楚,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的重难点突破实验设计好,准备充分,实验现象明显。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既突出重点,又有效突破难点;
3. 老师条理清晰,思维灵敏,语言干净、简洁、优美,善于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足之处:由于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所以个别环节稍显仓促,过渡不够自然,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